第1章 屈原(3 / 3)

屈原在漢北住了幾年,在這樣的兵荒馬亂裏,他是不能安居的;而且兵權掌握在他的敵黨昭氏貴族手中,他也無能為力。在這戰亂中間,他從邊疆上被召回來。公元前二九九年,秦國又出兵攻打楚國,掠奪了北境的八城。秦昭王責備楚懷王背卻前盟,一半欺騙一半威脅他,要求他到武關去再開和平談判。其時屈原在郢,他進諫懷王,勸他不要入秦。他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是懷王拿不定主意,懼怕強秦,終於聽了庶子子蘭的慫恿,進到武關。一到武關,秦將把他劫送鹹陽。因為他堅決不肯答應割地的苛刻條件,竟被秦王扣留不放。

這時楚國朝廷無主,一部分臣子要擁戴子蘭,昭睢跑到齊國去把太子弄回來立了,叫做頃襄王。新王即位,請子蘭做令尹,昭睢做相,他們兩人素來和屈原不合,在新王跟前毀謗了他,於是頃襄王決定把屈原放逐到大江以南。

這裏麵是有陰謀的。從老王入秦到新王即位這混亂的階段裏,政治鬥爭必定很激烈。子蘭是懷王的寵兒,也許就是寵姬鄭袖所生,他慫恿父親入秦,闖下大禍,先就不利於眾口。屈原也發過激烈正直的言論,中傷了他。昭睢專政多年,忽而聯秦,忽而聯齊,反複數次,把楚國弄到這般地步,也為大眾所不滿。當時朝廷的清議派必定攻擊這兩人。所以楚國雖然無君,子蘭在郢而不得立。昭睢精通權謀策略,知道自己不立一個大功,便站立不穩,所以偷偷地跑到齊國,把太子弄回來了,於是挾君以自重。他辦這個交涉,許了齊國許多好處,他絕不肯讓對齊外交的能手屈原跑去的。朝裏有君,貴黨蒙蔽一切,假借王命辦事;朝裏無主,紛紛攘攘,清議派抬頭了,而屈原儼然是清議派的領袖。既然齊國放回太子,對楚有恩,以後對齊的外交成了國家要務,這樣,屈原有被重用的可能;唯其如此,多年來的政敵昭睢不能不想法把他早早弄出去了。這回政治鬥爭的結果,進步力量依舊被貴黨壓了下去。據我們的推測,被放逐的怕也不止屈原一人。

所謂“放逐”,到底是怎樣性質呢?不像後來的“充軍發配”似的;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放外官。例如漢朝的汲黯,漢武帝要他做淮陽太守,他對人說:“這是不用我參議朝政,把我棄逐到外郡了。”屈原放逐到江南以後,他寫過一篇《哀郢》,他說:“信非吾罪而棄逐兮,”用的就是“棄逐”兩字。二是合族遷徙,好比移民似的,這是對貴族嚴厲的責罰。例如鄭國破了,鄭襄公出降,他對楚莊王說:“就是君王要把我們遷到江南去,我們敢不聽命嗎?”又如鄭袖對楚懷王說:“你要得罪秦國,先罰我們母子遷到江南去,免得遭秦人魚肉。”所以大江以南,向來是楚國安置移民和遷謫罪臣的地方。上麵我們也說過,楚悼王時,吳起要使有些貴族搬出都城,往地廣人虛的地方去開發生產,這也是移民政策,大概還分配土地給他們的。屈原的放逐屬於哪一種性質,史書上沒有說得明白,我們也難以確定。總之,這一次敵黨給他的迫害遠比懷王朝的遷謫要嚴重。屈原全家搬出郢都,和大批移民同行。如果他還銜著王朝的使命,那麼就是辦理移民事宜,帶領這些移民到大江以南去安置。

由於秦兵三次入寇,楚的北境普遍地遭受蹂躪,丟失了許多城市,因而人民紛紛南遷。頃襄王元年(公元前二九八),秦又來攻,漢北有大戰發生,楚軍死亡五萬,析十五城(河南鄧、內鄉縣一帶)同時淪陷,又有大批流亡者沿漢水南下。郢都附近,人口激增。加以打了敗仗以後的橫征暴斂,人民不勝其苦,因而居民遷動得很多。屈原離開郢都,是和大批移民同行的。他在詩裏寫道: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去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哀郢)

意思是說,天不佑楚,是國君不修德所致,但是上天震怒的結果,災禍卻加在人民頭上了!天啊!你為什麼責罰人民呢?多少人無家可歸,我也在仲春二月的一個甲日的清晨憂傷地離別國都,往東搬家了。

他坐著船戀戀不舍地回望都城,想到入秦不返的懷王,再不能夠見到了;望見那些高高的楸樹,想到從此以後便離別了故鄉,禁不住眼淚像雨點似的掉了下來:

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哀郢)

沿長江往東,到了夏口,暫時停留下來;他登洲眺望,離郢已經很遠。這裏是一片平原,人民安樂,風俗淳美。祖國是這樣的可愛啊,如何能夠讓外族侵淩呢!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哀郢)

最後,他到達了流放的地點陵陽(在今皖南的青陽、貴池、寧國、績溪一帶),住了下來。這是屈原在頃襄王朝的被放逐,我們假定在頃襄王的元年(公元前二九八),他年四十二歲。

屈原在陵陽住著,至少住滿了九年,沒有複官,沒有回郢的希望。他寫作《哀郢》一篇,追敘他出都東遷的情況。此外他還寫過些什麼,我們不能知道。楚懷王悲慘地死在秦國,後來歸葬郢都,有人認為楚辭裏麵《大招》一篇也是屈原的作品,招懷王的魂的。此外,還有《招魂》這一篇,有人也認為是屈原憂傷成病,寫這篇文章來自己招魂的。這兩篇雖然都是藝術價值極高的長篇傑作,多數學者認為是景差、宋玉的作品,所以我們不詳細討論了。

屈原的作品必定有散失的,他的生活也留下許多空白。我們知道他離開陵陽,年紀已經五十開外;還佩著那柄長劍,戴著“切雲”高冠,在秋末冬初的西風裏,徘徊眺望於鄂渚(武昌)江邊。受著法令的限製,他不能跨越到江北,也不能回郢。他沿著長江而西,穿過洞庭湖邊,坐船往沅水上遊進發;經過辰陽(辰溪)到得漵浦,已經是嚴冬氣候了。就在漵浦山中住了下來,他寫作了一首《涉江》詩,追敘旅途情況。這兒有一段很好的描寫:

入漵浦餘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其承宇。(涉江)

今天的湘西,在二千三百年前,屬於楚國的黔中郡。那邊是稱為“五溪蠻夷”的少數民族所雜居,在楚悼王時起始開發,設立了幾個縣邑。他到這僻遠的地方,是移居呢,還是有什麼使命,詩裏麵沒有說明。黔中郡的北麵是巫郡,這兩塊地方,和秦兵所占領的蜀國相鄰接,好久是秦昭王所垂涎欲得的。當初楚懷王寧死而不肯接受的苛刻條件,就是割讓這兩郡歸秦國。想不到現在懷王的老臣屈原被驅逐到這邊郡來了。

他就在這僻遠的地區住了下來,想到自古以來的忠臣賢士,遇到昏君,沒有不被冤屈迫害的,他相信自己的正直:

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涉江)

他觀看“刀耕火耨”的勞動人民,想起“民生之多艱”的詩句,他願意和田野父老們生活在一起,從前不是有一位接輿,自己剃光頭發,有一位子桑伯子脫卻衣冠,赤條條地來往嗎?所以他也願意在這裏終老了:

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涉江)

但是屈原並不能在湘西終老,那個地方很不安定,是敵人所不肯放鬆的。屈原知道這危機,他又有什麼力量呢?不知道為了什麼事情,在某一年的孟夏四月,他從湘西出來,經過長沙,再往北走,竟投身到汨羅江裏自殺了。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成就了他早時就懷抱著的“伏清白以死直”的那個堅定的意誌。在自殺以前,他寫下一篇《懷沙》詩。有人說,屈原是個眾醉獨醒的人,因為憤世嫉俗而自殺的,《史記》上說他不願意在渾濁的世界裏偷生,寧可葬身於江魚的腹中,這樣把他自殺的動機完全解釋做脫離群眾的清高思想,是和《涉江》詩裏“固將重昏而終身”的話矛盾的。他的自殺應該有政治原因。照我們的推測,不外乎下麵兩層。第一,他和貴族黨人奮鬥一生,有寧死不肯屈服的誌節。他在《懷沙》詩裏又提到他們,痛罵他們“變白以為黑,倒上以為下”,比喻做一群咬人的瘋狗。雖然他被放逐在外,他們對他始終不曾放鬆。這回他往北走,或者更有迫辱他的命令,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說:

安心廣誌,餘何畏懼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懷沙)

“愛”就是愛惜生命的意思。第二,當時楚的死敵是秦,但是頃襄王認賊作父,甘心做強秦的尾巴,往齊侵略。楚國的統治階層都隻知道苟且偷安,爭權奪利,唯有眾醉獨醒的屈原警惕著這嚴重的局勢。他原先有政治抱負,可以擔當大事,到了此刻,好比一輛載重的大車陷在泥坑裏不能自拔了: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懷沙)

他眼看秦兵快要來了,祖國快要淪亡,羋姓的統治政權旦不保暮,而廣大的人民也要遭受更深的苦難,為了愛祖國、愛人民的灼熱的心腸,悲觀失望而自殺的。

我們考查曆史,在公元前二八〇年,當楚頃襄王的十九年,秦國的司馬錯征調隴蜀兩地的大軍從西邊攻打楚國,黔中郡的大部分淪陷了。屈原的自殺應該在這一年稍前,或者就在這一年上。那麼他死時的年齡也快近六十了。再後兩年,秦將白起從北麵攻進楚國,拔取郢都,焚燒楚先王的陵墓,楚國遷都到陳(今河南淮陽縣),這樣大的變故,屈原未必見到了。

屈原是有矛盾的。他是公族出身,對於楚國統治者的宗廟社稷,有保衛的責任感,他和王室休戚相關,他是要維持羋姓統治的。同時他看到這統治政權和人民之間的矛盾;他殉身在這矛盾裏。楚國的政治是落後的貴族專政到了腐朽的地步,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推進了政治和軍事,也增強了侵略性,楚國命定地要滅亡。他看到這矛盾,他殉身於這政治落後的祖國。他的自殺是羋楚王國的悲劇。

屈原死了以後,羋楚朝廷放棄了它的老根據地,放棄了廣大的荊楚人民,讓他們給強寇蹂躪;遷移到當初是徐夷、淮夷的根據地,做成一個東方國家,但也隻延長了五十多年壽命,終於為秦國所滅掉。秦滅楚以後,加深壓迫楚地的人民。楚國的文化被摧殘,大批的文物和史料化為灰燼了。但是,人民的力量是潛伏著的,秦帝國的專製統治不過十五年,強烈反抗它的是楚地的人民。農民革命的英勇領袖陳勝、吳廣是楚地的人民,爭奪江山的項羽和劉邦也都是楚人,那時候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足見楚人是怎樣仇視秦人,而秦滅楚以後,怎樣對楚人加深壓迫了。到劉邦建立漢朝,楚的文化重新發揚起來,大詩人屈原的作品被湮沒了多年,到這時它重放光明了。

公元前一七六年,漢文帝朝的少年博士賈誼遷謫到長沙,他經過汨羅江,投文吊祭屈原,表示他的景仰和同情心。在漢武帝朝,有淮南王劉安,他住在楚的故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他熱心收集屈原的詩篇,替《離騷》做了評讚解說,把它比美於《詩經》。大史家司馬遷也到過長沙,到過汨羅,他特地在他的偉大的《史記》裏加入這位詩人和政治家的傳記。許多的文人模仿屈原的製作。“辭賦”文學在漢朝占文壇的領導地位。所以,這位偉大的詩人是在他死後一百五十年,才得到他應得的榮譽的。

世俗相傳,屈原死的那個日子是舊曆五月五日端五節。賽船競渡的風俗是起源於汨羅江邊的人民拯救屈原的,稱為角黍或粽子那個食品是用來吊祭屈原的。五月五日原是古老的一個節日,和屈原不相幹,這些風俗事物的起源借重了這位大詩人的名望得到意義深長的解釋,雖說是無稽之談,也可見三閭大夫的遺愛永久地留在人民心裏了。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編《祖國十二詩人》,一九五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