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子這樣看著,抬頭遠望,雙眼竟迷離起來,不知什麼時候淚珠已經溢出。秋子已是多時未曾落淚了,但此時已不是悲傷愁苦的眼淚,而是歡喜的眼淚,感慨的喜悅。恰在此時,身旁一個看似邋遢的老和尚隨意吟誦道:“春意何用尋,菩提處處在。花容雖不見,暗香綿綿來。”吟罷頭也不回,徑直回寺廟了,麵目都沒有看清晰。料想也是個高僧吧,秋子卻從來沒有見過。
這一天晚上聽見梵音,又別有一番感觸,大約是“普天樂”或者是“錦上花”吧,音樂所到之處,四周的空氣也變得寧靜了。旋律裏流淌著似夏日夕陽的光芒,不僅明亮,更覺溫暖。秋子想:這就是慈祥吧。似乎自己也化成了一縷空氣,融入周圍的浩瀚之中。
一個雨後之夜,微風敲竹,清音悅耳,雲破月來,銀光皎潔。這段良辰美景,真有無限清幽之趣。秋子照舊是拿著個木盆到寺邊的水池去浣洗。走到池邊之後,但見殘月當空,景色清幽,薄霧彌漫,遠近模糊,融成一片。眺望一切景物,但覺岑寂異常,隻有樹幹上的木槿花白慘慘的,而池水當中,蓮葉青青可愛,葉上的露珠像寶玉一樣閃閃發光。
秋子低首拂了一下水,洗了臉,又洗了發。月光如碎影一樣在水盆裏搖搖晃晃,待水麵平息下來了,才可見到一個完整的月亮。這時候四周蛙聲一片,還似乎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聲音,極其輕微,而又異常清晰,但這分明是一種力量了。秋子端起木盆,水中的月亮又開始搖搖晃晃。忽然,木盆跌下了,水濺了一地,水中的月亮也灑了一地。在那一刹那,秋子感到一股無與倫比的喜悅之感自手指、腳趾、軀體向脊椎移動,集中強化以後,以更細膩愉悅的感受向上躍進,有無上的狂喜達至頭頂,是為甘露。秋子覺得通體發光透明,覺得自己就是光,四周也是光,光溶進了光,就如同空氣融入空氣,魚遊進海洋,水融化於水。
……秋子回到翠微院時,已是月上西天。夜晚清幽可愛,花朵潔白無瑕,疏影橫斜,紛紛亂開。微風輕拂,把山巒之香和寺院裏美妙不可言喻的香味吹成一氣,整個靜夜充滿了氤氳佳氣。眾尼們都已沉睡,秋子心中有一股衝動,似乎一首詩就要脫口而出了,但她研墨之後,懸腕提筆,詩卻無影無蹤,這似乎是從未有過的現象。秋子忽然會心一笑:用詩來表示,本身就是愚蠢至極的呀!心中有一輪明月,再怎麼描寫也是紙上的月亮。於是隨手寫道:
修到無心可稱道,吟到無言方是詩。
寫罷,將毫筆隨意一丟。筆與墨,似乎是再也用不著的了。
宋開寶元年(公元968),蘭若寺十六代佛祖慧靜(秋子)圓寂,年九十八歲。大師滅度之時,神色安詳,瑞體放香。相傳地動山搖,煙雲暴起,泉池枯涸,溝澗絕流,白虹貫日,又有飛鳥數千,集於樹頂悲鳴,蘭若寺東,白氣如練,孤然直上,長一裏餘。這些都是《高僧菩提傳》上的記載。又說秋子荼毗後有五彩舍利二十四顆,藏於蘭若寺藏經閣。《高僧菩提傳》同時記載的還有一件軼事:佛祖慧靜一直視老鼠為寵物,養了很多老鼠,而這些老鼠都馴服得伶俐聽話,不糟蹋糧食,不齧咬經書,不擾撓僧人,而且還能銜去寺殿上的樹葉,聽從僧人召喚。到了後來,慧靜講法之時,發現僧尼周圍,竟有大批老鼠靜穆聆聽。這大約是所謂“眾生皆有佛心”吧,算是“佛法無邊”。也不知是真是假。
在此之前,且說金陵王李藩,平日裏聲色犬馬,縱欲驕橫,漸漸年逾六十。忽然有一日思忖起來,對於那個不同凡響、別有韻味的秋子,他還是不能忘懷。聽說秋子在蘭若寺已修成正果,便對隨從說道:“請跟我同行,略微地窺視一下她改裝之後的姿態。”又感歎道:“聲色犬馬暮色晚,六十年來彈指間。”到了蘭若寺之後,但見秋子打扮得端端正正,似乎故意讓人窺視。是日,彤雲密布,朔風凜凜。瑞雪如白鶴羽毛,飄飄紛紛,山如玉簇,林似銀妝,秋子一身尼裝,素美達觀,手持拂塵,升於法座。講經之時,她神色清朗,德音俊發,議論義旨,窮理盡妙,當下坐下,觀聽之眾,莫不悟悅。金陵王看到這般模樣,眼淚流個不住,喃喃言道:“原以為秋子隻是個絕代佳人,今日一見,方知其實乃是聖神也。”又長歎道:“我此生後悔晚焉!空活世上,空留其名。”終於不勝悲痛,如發了瘋一樣下山疾走而去。人與人活著,畢竟是有很多不一樣的,這就是世界之所以多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