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勝利的背後及之後(2)(1 / 3)

八年抗戰,中國的經濟損失大概是2 000億美元,也有人說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 600餘億美元。而194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才2 123億美元。“地大物博”的中國在戰後簡直是一貧如洗。

代價,往往是指為了得到某樣物品或者實現某個目標,而付出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等。這個付出可以是某個人,也可以是某個群體。1937年,日本侵略者把一場血腥的戰爭強加在了中華民族的頭上。“平津危機、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七七事變以後,日軍的刺刀已經紮進了同胞的胸口,鐵蹄已經踏上了中國的山河。為了同胞不再慘死,為了故鄉不再塗炭,為了趕走窮凶極惡的侵略者,整個中華民族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

《李宗仁回憶錄》(下)這樣寫道: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下午,各報忽然發出號外,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全國頓時鼎沸,八年抗戰至此已勝利結束,全國人民的喜悅,史無前例。漢中城鄉此時也歡聲震天,爆竹震耳欲聾。全城軍民舉行聯合大遊行,各機關、團體紛紛派代表前來行營道賀。各人心目中無不充滿勝利還鄉、前程似錦的美夢。但是我本人此時反覺落落寡歡,頗使踵門道賀的人感覺詫異。

“其實此種心情一般人亦不難體會。因為象我這樣身負國家重任,前後統兵逾百萬人的高級將領,在勝利的爆竹聲中,回顧前瞻,難免百感蝟集。古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抗戰八年,全國死難軍民何止數千萬,即在五戰區內,犧牲亦不下數百萬人。我們試一念及因抗戰而招致家破人亡的同胞,以及為國族生存而在戰場上慷慨捐軀的袍澤,他們所遺留的寡婦孤兒,如今皆嗷嗷待哺。與念及此,能不淒惻。”

由此可見,李宗仁在勝利後非但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徒生了“淒惻”之情,其回憶錄裏字裏行間都可看出勝利的代價過於昂貴。

“八年抗戰”,這是大多數人認為中華民族趕走侵略者所用的時間。1937年發生了七七事變,從那時候開始,中華大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戰,直到1945年日本人在投降合約上簽字。這樣算來八年時間似乎不錯。但是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同意這樣的算法,因為我們不能忘記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突襲沈陽城,從此霸占我東三省長達14年之久。所以又有14年抗戰之說,然而,越來越多的曆史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抗日應該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甚至從1879年日本出兵占領琉球群島那時算起。

中華民族為了抗擊日本人付出的時間竟然長達大半個世紀之久。

“地大物博”向來都是中國的帝王標榜中華的必用之詞。作為曾經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中華大地確實有數不盡的財富,而這些財富也不止一次地引來過外族的侵略。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同樣來自其對中華財富的貪婪。那麼一場轟轟烈烈的衛國戰爭打下來,在經濟上中國到底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很遺憾,這是所有中國人都想弄清楚的問題,但時至今日,沒有一個學者可以給出準確的數字。我們先看看當年作為中國的大後方。正如前文所說,單是6年又10個月日軍的轟炸,就給重慶帶來了100億法幣的直接經濟損失。這個數字還是戰後重慶市的學者通過6年時間收集整理出來的一個保守數字。

至於全國的直接經濟損失根本就無法估量。有些學者根據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保守估計了一下,僅僅是八年抗戰中國的經濟損失大概是2 000億美元,也有人說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 600餘億美元。請注意這僅僅是按當時的價值來計算的,而194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才2 123億美元。戰爭過後說中華大地是一片廢墟,一點也不為過。“地大物博”的中國在戰後簡直是一貧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