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勝利的背後及之後(2)(2 / 3)

如果說前兩樣代價我們還可以量化其價值的話,那麼下麵的這種代價卻是我們無法量化的,也是最不願意付出的——這就是活生生的生命。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了《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在報告中詳細地統計了中國軍民的傷亡情況。讓我們記住這血淋淋的數字吧:軍人作戰傷亡3 227 926人,其中死亡1 328 501人,負傷1 769 299人,失蹤130 126人;平民傷亡9 134 569人,其中死亡4 397 504人,負傷4 739 065人。這組數字不包括國軍在戰爭中因病死亡的422 479人。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前夕,中國軍方和地方研究機構與政府調查統計部門共同就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損害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結論:“據近年調查研究的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傷亡380餘萬人,中國人民犧牲2 000餘萬人,中國軍民傷亡總數超過3 500萬人。”

另外一個無法量化價值的,恐怕要數中國文物的損失。據統計,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巧取豪奪了中國的大量文物。查明並有據統計的包括書籍、字畫、碑帖、古物、儀器、標本、地圖、藝術品、雜件等共3 607 074件,又有遭劫古跡741處。這些文物古跡的損失,不僅僅是中國的損失,也是世界的損失。

時間、金錢、生命、古跡,中華民族為抗戰勝利付出的這些代價無法用任何一種人類已知的物質去衡量,而付出這樣的代價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主。

解密繳械的幕後爭奪

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幅有趣的現象:在中國的日軍,一方麵拒不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繳械投降,另一方麵又一再催促美軍和國軍趕快來接收城市和裝備。

1945年8月15日,在大街小巷的廣播裏,傳出日本天皇宣讀投降詔書的聲音,許多在華的日本軍人掩麵而泣,因為他們“大東亞聖戰”的夢破碎了。天皇的詔書講得很明白,讓他們放下武器,停止繼續進攻,等待盟軍的繳械。曆時八年的全麵抗戰,中國人終於等到了勝利的一天。不過麻煩也接踵而至,這時候,日本在中國共有105萬武裝到牙齒的軍隊,他們手裏不僅有中國軍隊稀缺的槍支彈藥,還有坦克、重炮這樣當時的尖端武器。繳這樣一支軍隊的械,是個難題,也是一塊“肥肉”。為了這塊“肥肉”,各地武裝紛紛粉墨登場,上演了一出“繳械”的大戲。

這場“大戲”的主角當然是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

抗戰後期,為了達到徹底滅亡中國的目的,日軍的大多攻勢都是圍繞著戰時中國的陪都重慶展開的,所以在抗戰結束時,國軍主力的大部分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而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根據地,大多散布在華北、東北、江南等敵後,而且他們的根據地與日軍占領區犬牙交錯。如果按就近繳械的原則,那麼主要分布在大部分城市的日軍,都得向八路軍和新四軍繳械。這樣的情況對國民政府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當時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總人數已經達到了127萬,急速擴張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如果獲得了日軍的裝備,那麼對蔣介石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麵對如此情況,蔣介石以中國戰區盟軍最高指揮官的名義,接連下了三道命令。

一道命令是給國軍各部的,要他們積極地向華東、華南的敵占區挺進,盡快接收日軍的裝備,進駐日軍占領的城市。

一道命令是給八路軍和新四軍各部的,要他們原地待命,放棄對日軍的進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