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勝利的背後及之後(1)(1 / 3)

抗戰中的中國難民

讓這些難民沒有想到的是,南京、上海並沒能成為他們的避風港,不久,他們的逃亡再一次開始。這次逃亡來得那樣快,幾乎沒讓他們喘一口氣。1937年8月13日,開戰以來最艱苦的也是最大規模的城市保衛戰——“淞滬會戰”開始了,剛剛逃到此地的北方難民和這裏的原住民形成了更大的難民潮。

八年抗戰中,無數有家有業的國民變成了顛沛流離的難民,到底有多少中國人民失去家園變成了難民,現在也無法進行詳細統計,有的學者估計有數千萬。他們中有的是在戰爭來臨前就舉家遷徙;有的是在戰爭進行時,自己的家園被毀而被迫流離的;有的則是在某次戰役結束後,由於中國軍隊戰敗,自己不甘心在日本人的奴役下生活,憤然離開家鄉的。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這些中國人都沒有逃脫背井離鄉的厄運。而背井離鄉往往隻是難民悲慘生活的開始,八年中,中國難民逃亡的路途往往留下的都是血色的腳印。

最早在日寇的鐵騎下被迫淪為難民的,要數中國東北三省的民眾。九一八事變後,有數十萬的東北民眾湧入關內。他們有些原本就是從關內到關外謀生的移民,有的則是東北官員的家眷或是愛國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入關後散布在北平等大城市,大部分都還能找到求生的活計,隻有少部分人因生活沒有著落而重返東北。總的來說這次形成的難民潮,由於日本侵華戰爭還未全麵開始,國民政府還有餘力顧及,所以還未形成災難。但是這批最早遭受日寇蹂躪的難民,也成了中國抗戰最早的呐喊者。他們的遭遇成了抗戰最好的宣傳單,他們當中也有一部分人遊走全國,為抗戰呐喊。一首《鬆花江上》唱紅了多少國人的眼睛,又激起了多少國人抗戰到底的決心。

1937年,盧溝橋的槍聲讓原本平靜的關內也變得不再平靜。據當時的資料記載,在北平淪陷的前兩三個星期,城內一些有錢人家就已經攜帶細軟舉家遷出了北平城。平津淪陷過後,大批市民成為難民。他們當時遷移的方向大多是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這兩個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他們知道,雖然日軍強大,但這樣的兩個國之重鎮,政府一定會盡力保全,逃到那裏也許還能過上一段安穩日子。在1937年7月中旬到8月初之間,到底有多少平津難民逃到這兩地,現在已無法統計,資料說一些幾萬人口的小城鎮,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便成了空城。

不過,令這些難民沒有想到的是,南京、上海並沒能成為他們的避風港,不久,他們的逃亡再一次開始。這次逃亡來得那樣快,幾乎沒讓他們喘一口氣。1937年8月13日,開戰以來最艱苦的也是最大規模的城市保衛戰——淞滬會戰開始了,剛剛逃到此地的北方難民和這裏的原住民形成了更大的難民潮。開戰以後,每天都有3萬人左右離開上海。不過上海的人口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相反倒有所增加。這是因為不少國人把上海的租界當成了避難的最佳選擇,據說僅僅是“八一三”當天,就有6萬中國人躲進了租界。在中國土地上,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卻不得不去尋找外國政府的保護和救濟,這對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恥辱。

中國難民最黑暗的日子不是在抗戰之初,而是在抗戰即將結束的前一年。1944年,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連連失利,日軍為了早日結束中國的戰爭,以便抽調更多的兵力去應對太平洋戰場,加強了對中國大後方——西南諸省的進攻。由於此前從華南、華北等地遷來的難民多數現在就集中在西南地區,因此湘桂地區戰爭的爆發造成了中國抗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而此時的國民政府也已經精疲力竭,對於如此之多的難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難民逃難路上的慘劇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著,這就是抗戰史中有名的“湘桂大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