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日本畢竟進行的是一場侵略戰爭,再加上有德國的前車之鑒,所以反對是必要的,援助也是必要的,但是“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不需太認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歐美在南太平洋和南亞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侵害,這個時候被日本人觸動了利益的歐美,特別是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美國的援助對中國戰勝日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光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國給予中國的現金貸款就高達6.16億美元,援助中國的各類軍事物資,總價值超過了13億美元。裝備並幫助訓練了39個全美械師,這些部隊後來都成了抗戰反攻的中堅力量。但中國也為美國最後打贏日本,甚至在戰後贏得世界霸主的地位提供了必要的保證。所以,總的來說美國這筆“生意”做得一點也不虧。
各國政府對中國的援助可以說是“各有心事”,但各國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卻是無私的。無論是2 000名蘇聯的誌願飛行員,還是美國的“飛虎隊”;無論是白求恩醫生,還是在南京大屠殺中救助過中國難民的卡爾·京特博士。他們都是本著一顆仁愛的心和爭取自由、反對壓迫的精神在幫助中國人民抗擊侵略。那些無私地援助過中國人民抗戰事業的人們,他們的英名和精神將永垂不朽。
不過,也有的外援根本沒有任何善意,甚至居心叵測。
眾多大國中,最早給中國提供軍事援助的不是歐美,而是蘇聯。據史料記載,早在1937年9月,蘇聯就給中國提供了第一批援助,這裏麵包括大約1 000架飛機,2 000名誌願飛行員,500名軍事專家以及大量的火炮、軍需品和石油,所有援助物資大約相當於2.5億美元。而這時的歐美,還在本著中立原則,僅僅在外交上支持中國,或者為中國提供一些有限的非戰爭物資的援助。那麼蘇聯為什麼會成為第一個幫助中國的國家呢?它的援助是出於一個大國的國際正義感嗎?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得從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說起。這場在中國領土上的戰爭,實際就是兩國為爭奪在遠東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而進行的。這場戰爭日本完勝,特別是對馬海峽一戰,俄海軍的第二、第三艦隊幾乎被全殲。一戰下來俄軍受到重創,不得不退出了對遠東利益的爭奪。
蘇聯成立後,也如彼時的沙俄一樣對遠東、中國開始有利益的要求。針對日本侵略中國,蘇聯既可以再一次插手遠東事務,又可以用一場“代理人戰爭”報一箭之仇,援助中國當然義不容辭。不過蘇聯也和當初的沙俄一樣,重視的隻是利益,當有更大利益擺在他麵前的時候,遠東的利益和戰敗的恥辱,當然就可以不管不顧了。1939年,為把德國“戰車”始終控製在歐洲其他幾個國家裏,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1941年又和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宣稱“蘇聯政府和日本政府莊嚴聲明,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政府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這是對早先簽訂的《中蘇協定》的無恥背叛,自從那時候起,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也就終止了。
開始援助是為了利益,終止援助同樣是為了利益。時隔四年,蘇聯再次拿出了反複無常的嘴臉,不過這次遭遇背叛的是日本。1945年4月5日,蘇聯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單方麵宣布條約失效。並於8月8日對日宣戰,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蘇聯通過一個多星期的作戰,換取了中國政府默認蒙古獨立的結果。
勝利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