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防部”市政局《抗戰軍人忠烈錄》、《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等多方資料彙總的《國軍抗日戰死將軍名單》顯示,共有21名上將、73名中將、167名少將陣亡殉國。其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以中華民國上將銜陸軍中將之職殉國,犧牲後追授為陸軍二級上將軍銜,同時張自忠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國民政府軍第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在1937年7月28日當天相續陣亡,佟麟閣將軍和趙登禹將軍是全麵抗日以來,中國軍隊最早戰死疆場的兩位高級將領。在那個狼煙四起、浴血奮戰的年代,兩位將軍浴血抗戰為國捐軀,激起了一代中國人為國而戰的鬥誌。無愧為“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中,陳誠回憶說:“八年抗戰的曆史,可以說是用血和淚寫成的,國家和人民犧牲之大,為亙古所未有。我們所以甘願擔承這樣巨大的損失和犧牲,不完全是因為不能忍受日本的欺淩,而是由積極的目的在的。這目的就是國民革命的目的,也就是要建立一個三民主義的新中國。日本處心積慮滅亡中國,多年於茲,最利於中國的愚弱分裂,最不利於中國的建設統一,今見中國的建國工作,已如箭在弦上,這才發動了政府全中國的戰爭。可見中國之起而應戰,是為了建國大業之遭受破壞,並不是為了不忍一朝之忿。換言之,我們八年抗戰的目的,是為了建國,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勝利。”
時至今日,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損失已經無法統計。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約有900萬平民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 500萬人成為難民。加上國軍犧牲321萬,此外還有中共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犧牲25萬人。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累計估計數為2 046萬人,累計戰爭直接傷殘人口3 480萬人,單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 000萬人以上。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經濟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 500億美金。這還不包括,日軍在東北、華北等地大量開采盜取的煤炭、鋼鐵等礦產資源。6 50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世界最發達國家兩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當時國民政府9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
抗戰勝利之初,中國的政局異常複雜,以國共兩黨為代表的傳統政治力量繼續存在並發展,新興的中間勢力迅速崛起,力圖在政治上獲得一席之地。以美蘇為代表的國際政治力量深度幹預中國內政,由此形成複雜微妙的“三國五方”政治格局。在這個政治格局中,有著鮮明的層次:美蘇居於主導地位,國民黨政府居中,中國共產黨居於被支配的底層。而中間勢力的一時勃興,則是這一政治格局的產物。“三國五方”政治格局,是1945年戰後中國政局發展變化的起點。
影響1945年中國政局走勢的《雅爾塔協定》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實際上就是大國政治的產物。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秘密簽訂了《雅爾塔協定》,以犧牲中國主權來換取蘇聯出兵對日作戰。蔣介石得知後曾進行了抗爭,但在美、蘇的壓力下,終於接受了《雅爾塔協定》,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斯大林為這些協議和條約的簽訂,信誓旦旦做了以下保證:(1)彼決盡其所能促進中國在蔣委員長領導下的統一;(2)戰事結束後,中國應由蔣委員長繼續領導;(3)彼所欲望者乃為統一安定之中國,並願中國控製全部滿洲,為其領土之一部分;(4)彼歡迎蔣委員長派遣之代表協同蘇軍進入滿洲,俾使中國在滿洲之行政工作得以順利組織;(5)彼同意朝鮮半島由中、蘇、英、美4國政府共同托管等共七條保證。
在蘇軍侵占東北後,為中國共產黨尋求新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迅速進軍東北,為自己生存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美蘇基於避免內戰的目的,要求國民黨政府進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改革,運用各種方式極力限製國民黨在中國的全麵控製力,並給予戰後處於弱勢的共產黨一定的同情和扶持,這也觸動了國民黨的政治利益,促使國民黨在六屆二中全會上形成反《雅爾塔協定》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巨大聲浪。不僅如此,《雅爾塔協定》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被視為不平等條約,受到了來自中國內部的強有力挑戰,這兩個協定(條約)所確定的相對穩定的政治格局開始動搖,戰後中國的天空再次詭異起來,重新陷入內戰的陰霾。
附:
《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