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抗戰節點(2)(2 / 2)

5月21日,第三十六集團軍總部行至河南陝縣秦家坡,遭到日軍伏兵襲擊,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為國捐軀。24日,日軍突入洛陽城內,守軍第15軍及94師與敵展開最後的巷戰,次日8時,洛陽失守。

豫中會戰日軍傷亡約4 000人,國軍的損失更大,據日軍統計,陣亡和被俘者超過4萬人。

就在中日河南浴血慘烈大會戰期間,包括第四集團軍在內的許多參與過救災的軍隊,都不同程度遭到當地民眾襲擾。當時社會秩序陷入一片大混亂之中。據史料記載,當時有鋌而走險攔路搶劫的,有與討麥士兵發生武裝衝突,以致互有傷亡的。各縣都有數千民眾,向縣政府繳契、繳農具、請願,甚至搗毀鄉公所、區署、發起群體暴動的。此種現象,可以說是在河南境內隨處可見。

當國軍士兵麵對日本“一號作戰”撤退時,鄉民們更是凶猛地攻擊他們。他們用農具、匕首和土炮武裝起來,解除了5萬名本國士兵的武裝,還殺了一些國軍,有的士兵甚至被活埋。豫中會戰中發生的河南民變和1942年的大饑荒一樣,同樣值得今人反思。

1945:勝利來得太突然

這場險勝來得又太快了,而為了這場勝利,中國人民等了整整14年。在這漫長的14年中,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就展開過22次大型會戰,1 117次中型戰役,38 931次小型戰鬥。其中國民黨261名將軍戰死疆場,陸軍傷亡、失蹤、負傷3 211 419人、空軍陣亡4 321人、墜機2 468架、海軍艦艇毀損殆盡……

1945年8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在重慶向全國和世界發表勝利廣播。

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經重慶電台傳出,重慶市民大放爆竹,歡欣之狀空前。1945年9月9日上午九點,在南京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舉行受降儀式。之後的一個月中,在15個受降區,分別接受了日軍投降。直到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受降儀式的完畢,才宣告中日相持了50年的兩度戰爭到此正式結束。

直至今日,有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當日本投降時,很多中國人乃至國共抗戰的最高級領導人都深感突然和意外,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不乏對抗戰一直持有悲觀情緒的人,甚至在勝利到來之後仍然“後怕”不已,連呼驚險,慶幸僥幸獲勝。李宗仁在回憶錄裏毫不掩飾自己的判斷:“侵華戰事既已發動,而日本人又沒有氣魄來大舉稱兵。等到中國民憤達到最高潮,以致‘盧溝橋事變’無法收場,大規模用兵勢在不免之時,日本又不願傾全國之師來犯。隻是在華北、華東用少數兵力與中國作戰,到兵力不敷時,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戰。這種‘逐次增兵法’便犯了兵家大忌。中國地廣人密,日軍一個師團一個師團地開入中國,正如把醬油滴入水中,直至把一瓶醬油滴完,為水吸收於無形而後已。日本人便是這樣一滴滴地,滴進了六七十個師團在中國大陸,但是還是泥腿深陷,坐以待斃。所以日本既處心積慮要征服中國,就應乘歐洲多事之秋,一舉把中國吞下。日本平時國防軍有二十個師團,稍一動員便可遞增至四五十個師團。如果盧溝橋戰事發動前夕,日本便動員全國,首批派遣三十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用閃電戰方式,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回,占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並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呼應,夾攻陝西,占領西安,得隴望蜀,威脅成都。同時利用海道運輸的便利,向長江、珠江兩流域西進攻擊,與其南下的主力軍相呼應,使西南各省軍隊不能調至長江流域作戰,則占領淞滬、南京、武漢、長沙等戰略要地,即無異探囊取物。然後右路越秦嶺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峽,入夔門,占重慶,左路經廣西,向都勻,入貴陽。一舉而占領中國各重要都市,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遊擊隊趕入山區,支解我們整體抵抗的局麵,陷全國於癱瘓狀態,並非難事。到那時,我政府隻有俯首聽命。”

這場險勝來得又太快了,而為了這場勝利,中國人民等了整整14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人就像在煉獄中一樣熬過了漫長的14年。在這漫長的14年中,中華大地上曆經無數次慘烈的戰役,有官方數據統計,自1937年到1945年八年的正麵戰場中,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就展開過22次大型會戰,1 117次中型戰役,38 931次小型戰鬥。其中國民黨261名將軍戰死疆場,陸軍傷亡、失蹤、負傷3 211 419人,空軍陣亡4 321人,墜機2 468架,海軍艦艇毀損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