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抗戰節點(1)(3 / 3)

蔣鼎文,出生於1895年,字銘三,浙江省諸暨人。在國軍內部,他既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 之一,又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他早年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學堂,在東征陳炯明時任黃埔軍校教導第1團第1營營長,在棉湖戰役中他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彈穿左肺而不退,一時被傳為佳話。蔣鼎文在浙江諸暨老家有著不錯的口碑,當地許多老人至今仍念記著他為家鄉辦學校、建醫院那些陳年往事。

1942年1月新官上任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駐守河南,很快就麵臨一個棘手的問題,河南遭遇了大旱災。先是有些地方一春不下雨,麥收平均隻有一二成,搞得人心惶惶。繼而整個夏天又未下雨,早秋幾乎全部枯死,晚秋即使有些地方勉強種上,也因缺乏雨水和播種太晚,不能結實生籽。偏偏禍不單行,夏秋之交,又鬧起了蝗災。蝗蟲滿山遍野,遮天蔽日,落在高粱地或穀子地裏,翅膀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瞬間就將禾苗齧光。

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在紀念抗戰五周年講話時指出:“今年若幹縣份二麥複欠收成,秋旱可慮。至於勘災請賑更當努力辦理,總期於‘軍事第一,勝利第一’,‘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之原則下,並與盡可能範圍內,力求民眾負擔之減輕,精神之安慰。”

李培基對河南災情的表述有些輕描淡寫,未加重視,沒有調查實情。在他看來,各縣為避免多出軍糧,難免有誇大災情之嫌,因此他認為沒有必要第一時間把河南遇到的困難上報政府。由於他的失誤彙報,給上層造成了錯誤的判斷。

1942年6月上旬,日軍向林縣、陵川、淇縣等地發起進攻。國軍抵擋不住,紛紛根據總部指示轉移太行山區,采取“敵來我走,敵退我追”的方式和日軍周旋。但是第40軍106師師長李振清決定不按總部指示,聯合第39師痛擊來犯之敵。6月12日將近拂曉的時候,第106師成功聚殲林縣合澗鎮附近的一股日軍,繳獲戰馬200餘匹。接著又在火燒莊與敵人廝殺兩晝夜,有力阻止了日軍的進一步掃蕩。

由於河南大旱,冀察戰區太行山遊擊根據地的給養十分匱乏,官兵主食為玉米。當地百姓的日常飲食也非常拮據,除極少數人家有餘糧外,大多數人家隻能依靠米糠、紅薯幹、野菜之類果腹。李振清師長為了減輕地方負擔,派人到山西設法收購軍糧,再搬運來,以供軍民食用。起初官兵還能每日吃上兩餐,後來逐漸供應不上,不得已隻好把米糠、觀音土摻在小米內,維持官兵三餐。

當時的河南省政府沒有如實報告災情,但駐軍擔心影響軍糧供應,將可預見的嚴重情況通過各種管道向重慶傳遞。據後來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劉茂恩回憶,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在重慶晉見蔣介石時,曾經報告過河南災情,蔣介石聽後要他趕快向何應欽反映。未料何說:“災情是不能隨便報的,鄂西有災,因為地方政府有報告,河南方麵未見地方政府報告,何來的災情?”

蔣鼎文將河南旱災、蝗災實情上報,因為與省府所報不同,不僅未受重視,反而遭到批評。河南軍政雙方為此引發極大利害衝突,蔣鼎文憤怒之下,一度扣留了河南財政廳長和糧政局長。

蔣鼎文說:“本來我隻管軍事,征糧是河南省政府的事,但明知道河南缺糧,李培基卻報告說河南的收獲還好,這使我不能向他處求糧,為了軍糧,現在你們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辭職,二是拿出糧來。”河南駐軍與當地政府的矛盾開始激化。

此時,全國的抗戰形勢及國際局勢是什麼樣的呢?

從1942年上半年的蔣介石日記中絲毫看不出愈演愈烈的河南災情。在此期間,他記下了出訪印度、指導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權衡浙贛會戰衢州守與不守、引導“新疆王”盛世才歸附中央等事件的點點滴滴。

當戴安瀾師長緬甸殉國的消息傳來後,他在日記裏不禁感慨萬千說:“杜聿明處置不當,如當時能遵令由河膀向景東轉進,則絕無此事。痛哉!”

5月,日軍為摧毀中國東南一帶的航空基地,調集重兵進攻浙贛鐵路沿線。圍繞是否保守衢州的問題,蔣介石陷入苦思,最終痛下決心棄守。他在日記裏說:“我為政略計,應放棄衢州,萬不可以無關緊要一地之得失,爭一日之榮辱,而忘最後成敗之大計也”。

此時,長期與中央政府若即若離並且全麵控製新疆地區的“新疆王”盛世才有意歸附重慶。蘇聯大使卻釋放出“中央接防河西,為新疆之不利”的政治空氣,企圖阻撓此事;印度國大黨領袖甘地一直尋求民族獨立,他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為此特別寫信給蔣介石征求意見,蔣介石覺得不是時候,但又感到一時難以作答;山西地方實力派與日軍暗通款曲眉來眼去,蔣介石憂心忡忡在日記裏痛責閻錫山“廉恥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