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別樣的戰場風雲(3)(3 / 3)

1月24日,兩名軍統特工在審訊室的走廊裏槍斃了韓複榘。韓死時48歲。

在整個抗戰期間,韓複榘是被國民政府處決的最高國軍將領,處決他的主要原因就是“違抗軍令,擅自撤退”。身為軍人,韓複榘本應守土有則,但他卻隻求自保而置民族大義於不顧,麵對強敵不戰而逃,喪失黃河天險,將整個山東拱手送敵,導致戰局惡化,國土淪喪。

站在抗戰的曆史大局來看,蔣介石果斷地處決韓複榘,殺一儆百,讓一些原先消極抵抗、想做逃兵的國軍將領堅定了抗戰的決心,極大地提升了抗戰士氣。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裏也提起這次軍法處置韓複榘後,“各地軍閥消極抗戰風氣也迅速扭轉”。從此抗戰軍令如山,各部士氣大振,成功地將日軍拖入持久戰階段。

抗日戰俘血淚錄

在這些被俘虜的中國軍人中,有身體羸弱的女人,還有一群稚氣未脫的孩子。其中年齡最小的,僅僅隻有十歲。

2009年3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中國政府將以隆重、莊嚴的方式迎接在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抗戰將士的遺骸歸國。一時間,這則新聞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那麼這些遺骸真的是60多年前的中國抗戰戰士嗎?他們又是如何流落到幾萬裏之外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呢?

根據後來的新聞報道披露,在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前首府拉布爾附近的一處荒坡上,靜靜地安葬著的抗戰戰士的遺骸,正是當年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中國緬甸遠征軍以及新四軍等抗戰英雄的遺骨。

“二戰”期間,拉布爾成了日軍的海空軍基地,先後約有1 600多位中國軍人被解送到拉布爾戰俘集中營當勞工。在押送途中死亡的不計在內,先後在集中營死亡者達653人,1946年,剩下的1 000餘人被美國海軍送回中國。這600多名抗戰英魂的遺骨從此流落海外。

看到遠在異國他鄉雜草叢中的二戰中國戰俘墓碑,令人不禁想起與抗戰相關的一連串數字:3 500萬的傷亡,380萬軍人犧牲,20萬女性成為慰安婦,而這其中,卻唯獨沒有關於戰俘的數字。這一群壯誌未酬的中國軍人,在炮火連天的抗戰歲月,他們的生命到底陷入了怎樣的困境與磨難?他們的結局如何?在抗日戰爭中究竟又有多少軍人被日軍俘獲?讓我們撥開層層迷霧,探尋60多年前的真相。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由於中國軍隊裝備落後以及部分軍隊的消極防禦,大片國土很快淪喪,北平、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相繼失守,大批的中國士兵被日軍俘虜。

盡管日軍在“二戰”時期虐殺戰俘的行為早已是臭名昭著,但事實上,要收集到戰俘的圖片卻是十分困難。

在一本荻島靜夫的日記中,大量描述了日軍施用毒氣彈、強征慰安婦的罪惡事實,同時也記錄下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對於戰俘,他在日記中有這樣的描述:“三月二十七日,天氣陰。第六中隊和第八中隊在夜色中到達了南昌對岸,見機渡河,衝進了南昌城。今天抓到了幾十個俘虜。”

而僅僅就在幾天後,日記中又出現了這樣一段文字:“四月三日,晴。傍晚,我們使用了擲彈筒之後,隊長帶領我們拿著刀把數名俘虜兵作為試刀的對象,一個個殺掉。”

但是,即便是在荻島靜夫拍攝的208幅照片中,戰俘的照片也同樣十分罕見,在他的影集中僅有一張戰俘照片。

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這樣說:“俘虜的照片,有的一張照片上能夠看到幾千人,兩三千人,我們都是數過,用放大鏡來數,都是密密麻麻的嘛。”

在這些被俘的中國軍人中,有身體羸弱的女人,還有一群稚氣未脫的孩子。其中年齡最小的,僅僅隻有十歲。

一旦成為日本軍隊的戰俘會有怎樣的下場呢?根據一些曆史學家的說法: 有可能會被“特別輸送”至滿洲731部隊或其他陸軍醫院做醫學試驗。以及輔助新兵刺殺練習,每個到過中國的日本士兵在新兵訓練的3個月內必須親自用刺刀刺殺3名以上中國人才算訓練合格。

更多的戰俘被日軍作為勞工拉去進行軍事工事的修築。日軍把戰俘作為牲口,作為一種生產工具,甚至比生產工具還不如。據說在工程完工後日軍會將存活下來的戰俘進行集中處決,一般是刺殺或者活埋。

在建川博物館所收藏的近兩萬張抗戰圖片中,能夠挑選出的戰俘照片隻有200多張,而這些照片全都出自日本隨軍記者之手。依照當時的拍照技術和條件,這些照片隻有在距離很近的情況下才能拍攝。在這些照片中,我們再一次看到了日寇當年的血腥與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