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別樣的戰場風雲(2)(3 / 3)

八年時間,四川350多萬軍人出川抗戰,每五六個國軍士兵當中就有一個是四川人,為此在國軍中有“無川不成軍”的美名,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正麵戰場,參加過幾乎所有的大型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前後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粵湘桂邊區會戰、豫西鄂北會戰……整個抗戰期間,川軍共有64萬多人陣亡,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均居全國之首。64萬四川男兒把屍骨留在了異鄉。他們的犧牲,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川軍”無愧是中華抗戰的脊梁!

鐵血大動脈

在3年艱苦卓絕的飛行中,中國航空公司共飛行了8萬架次,美軍先後投入飛機2 100架,雙方參與人數共84 000多人,共運送了33 477名戰鬥人員,85萬噸戰略物資,極大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敵鬥爭。

中外曆史上多次重大戰役都是圍繞著交通生命線的爭奪。交通線的爭奪往往直接影響戰爭進程,所以,有時候交通線被稱為生命線。隻有交通線保持暢通,才能掌握作戰行動的主動權。在八年抗戰期間,有兩條國際交通線尤其重要,一是滇緬公路,一是駝峰航線,它們支撐著中國抗日戰場全部戰備物資以及大後方的經濟供應。

滇緬公路,盤旋於雲南和緬甸的山穀之間,如今已少有人走,看起來平靜得有些寂寞。60多年前,在沒有任何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條件下,這條公路完全是靠20萬雲南人民用血肉建成。那麼當時為什麼要在崇山峻嶺的險惡地帶修建這樣一條公路呢?這還要從淞滬會戰說起。

淞滬會戰前後共曆時3個月,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強,人口少,而中國綜合國力相對很弱,但人口眾多,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國,像飛機、艦艇、坦克以及各種重武器這些戰爭所急需的物資,均需進口。日軍正是看到中國的這個致命弱點,因此把切斷中國同外部連接的國際通道當作其戰略重點之一,企圖通過經濟封鎖,使中國屈服,從而速戰速決。

1938年10月,考慮到本身的實力不足以支撐長時間戰爭,在占領武漢以後,日軍暫停了正麵進攻,轉向封鎖中國的沿海地區。這年年底,日軍占領了廣東、海南,妄想以此摧毀本來就十分脆弱的中國國防工業,堵死中國的國際援助海上通道,使中國成為一座無援的孤島。

1937年8月,龍雲(當時的雲南省主席)向蔣介石提出建設滇緬公路的設想。該設想計劃修築一條路徑,從雲南昆明出發,經雲南西部到達緬甸北部的臘戍之後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這樣,就可以通過鐵路和公路往中國西南的大後方輸送外部供給中國的戰略物資。

1938年8月,滇緬公路正式通車。由於此時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先後被切斷,這條路成了當時中國與外界聯絡的唯一通道。

滇緬公路這條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國際通道,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跑滿了各式各樣的大卡車,在以後的3個月中,通過這條公路總共搶運了約50噸軍用物資,1.5萬輛汽車,以及其他數量巨大的各類物資,這條路成了當時支撐中國抗戰的寶貴生命線。

日軍自然清楚滇緬公路的重要戰略地位,自從開通後就一直企圖截斷它。日軍派出大量飛機不分晝夜地進行輪番密集轟炸。因此,到了1942年1月,援華物資的數量急劇減少,直接影響了國內戰場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如在1月的長沙會戰中,當長沙被日軍攻擊時,第九戰區炮兵第1旅在嶽麓山陣地用炮火壓製日軍,正當炮戰最激烈之時,炮彈沒了。戰區司令官長官部急電重慶,要求補充彈藥,但得到回答:“炮彈尚在仰光,待運。”

當時的財政部部長宋子文曾說:“如果滇緬公路被切斷,當時中國國內的戰略物資僅能維持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