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7日起,從川北和川東開赴前線。10月,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負責督師抗戰。川軍被編成兩個集團軍:鄧錫侯為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為副司令,下轄第41軍、45軍、47軍(由李家鈺的新6師擴編);劉湘自任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副司令為唐式遵,下轄第21軍、23軍。從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團軍被調往山西,劃入第二戰區。由川東出川的二十三集團軍到達漢口後,複又向浙皖邊區推進,被劃歸第七戰區指揮,拱衛南京外圍。
川軍出川抗戰士氣高昂,但是他們的裝備卻簡陋至極。在正麵戰場參戰的各路軍隊中,川軍可以說是最窮的,他們大多身著單衣、草鞋,背著大刀、鬥笠、背包,五六個人才有一支槍,就是這樣的“老套筒”,有的槍的槍機還要用繩子拴著以防丟失,槍管的膛線幾乎被磨光。外界對川軍的口碑也一直不好,因為川軍很多人都有“袍哥”背景。在四川,“袍哥”相當於青紅幫組織,也近似於土匪,很多川軍在抗戰以前也少不了做些打家劫舍的非法勾當,所以外界一直稱川軍為“爛丘八”。但就是這樣一支穿著草鞋單衣,被稱為“爛丘八”的部隊,卻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並且組織嚴明,深受讚揚。
最早出川的楊森第20軍,他們一天要走100多裏,晚上宿營還要打草鞋。直到到了湖南辰溪才坐上了船。他們隻用了24天就走完了這段原本需要50多天的路程。到達長沙後換乘火車馬不停蹄地馳援淞滬戰場。
川軍12日到達上海,13日馬上投入戰鬥,並在頓悟寺重創日軍。第20軍134師402旅804團團長向文彬40多年後回憶:“當時戰場上遺屍遍野,受傷者還在血泊中輾轉呻吟,我們便踏著先烈的血跡,勇往直前……隻聽到殺聲震天,衝鋒號淒厲急鳴,兩軍交鋒,刀光劍影,這真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啊……”
這位向文彬,是川軍中臨危受命、誓死保衛祖國的突出代表;也就是他,在淞滬戰場上,3個小時內被蔣介石由中校升至上校,再由上校升至少將。
1937年9月,剛剛從四川徒步跋涉而來的川軍第47軍翻越秦嶺,抵達陝西西安。時值深秋,川軍將士的身上卻仍然穿著草鞋單衣。抵達火車站的川軍將士,還沒來得及喘息,便被通知要他們乘火車前往山西抗日前線。川軍士兵就這樣穿著單衣草鞋,背著“老套筒”迎來了他們出川的第一場硬仗。
山西長治,這片土地也許永遠不會忘記第47軍178師的將士。在這裏,日軍大量的飛機和坦克,向178師鎮守的東陽關掃蕩。而川軍將士手裏的,是經常卡殼的步槍、迫擊炮。就是憑著這樣的裝備,川軍將士和日軍激戰了兩天。子彈打光了,他們就用磚塊、破槍、拳腳和敵人肉搏。雖然裝備上有著這麼大的差距,但仍造成了日軍上千人的傷亡。當然,川軍也付出了更慘重的代價,守城的司令李克源、副司令李克淵和參謀長李浩東均身負重傷。未能退出城的數千名將軍戰士與敵拚殺至死。死去的川軍將士大多沒留下姓名。長治的百姓自發地為他們建起了廟宇,供奉起了他們的神位。
這支英勇之師的指揮官正是李家鈺。
李家鈺,1892年出生,四川蒲江人,他是第一個向蔣介石請纓出戰的川軍將領,也是唯一一個把自己的所有部隊都帶出來抗戰的川軍將領。出川以後,1939年,李家鈺升任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他的部隊從1937年起在山西境內作戰兩年多,擊斃日軍上萬人。也是他的部隊,在1944年主動為其他部隊殿後,掩護國軍其他主力撤退,而這一仗卻使李家鈺的一個主力團損失殆盡,他本人也因為在途中中了日軍第1軍69師團一部的埋伏於5月21日不幸犧牲。李家鈺成了在戰場犧牲的川軍最高將領,也是抗戰中繼張自忠之後犧牲的第二位國軍集團軍總司令。6月22日,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並頒布對他的褒獎令。之後,他的遺體國葬出殯儀式在成都舉行,遺體被安葬在成都紅牌樓。
1937年11月底,在南京保衛戰中,因下屬臨陣脫逃而致使廣德失守,奉命駐守的川軍第145師師長饒國華痛心疾首,為收複失地,親領僅有的一營官兵反攻,最終敵眾我寡,在十字鋪據點被日軍包圍。
日軍不斷派人誘降饒國華。饒國華絲毫不為所動,對僅有的官兵說道:我們要牢記當時的誓言,絕不能在敵人麵前屈膝示弱,給中國人丟臉呀!
12月1日淩晨2時許,在郎溪縣十字鋪據點,饒國華舉槍自盡,實踐了自己當初的誓言。
1938年3月,山東滕縣,川軍師長王銘章率領的川軍第122師在這裏阻擊日軍的大部隊。同樣是裝備上的巨大落差,同樣是川軍將士的死戰不退,而且在這個時候第122師已是孤軍作戰,支援部隊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到達。麵對這樣的情況,王銘章隻是告訴部屬“犧牲原為軍人天職,現在唯有犧牲一切來完成任務”。第122師用血肉之軀守住了滕縣整整4天,為國軍部署台兒莊戰役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李宗仁事後感慨:“若無滕縣之死守,焉有台兒莊之大捷”。滕縣戰役非常慘烈,除少數幾個人突圍逃出以外,包括師長王銘章在內的第122師的大多數官兵,全部犧牲在了滕縣。李家鈺、王銘章他們都是犧牲在抗戰的戰場上,而川軍的領袖劉湘,卻因為疾病原因,在川軍出川後不久就病死在了後方醫院中。當時的中共領導人聞知他的死訊,異常惋惜,毛澤東發出了“國家失一棟梁,川軍失一主帥”的唁電。從劉湘、李家鈺、王銘章到普普通通的川軍士兵,他們為了民族大義決心離開故鄉,也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