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戰,在日軍強大的火力攻擊下,中國軍隊很快退守到了陌南鎮外,眼看就要被逼到黃河岸邊。情急之下,第96軍177師師長陳碩儒組織40名機槍手向日軍包圍圈猛衝,為大部隊打開了突圍缺口。可是跟隨陳碩儒衝出來的隻是第177師的主力部隊,離其較遠的新兵團官兵還是被困在了包圍圈裏。
第177師的新兵團,共有1 000多名新兵。麵對包圍著自己、武器裝備和數量都明顯占優的日軍,這些剛上戰場還沒來得及接收係統軍事訓練的新兵,沒有因為懼怕而放下武器甘當俘虜,而是在黃河河灘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拚殺。最後,200多名新兵力戰而死,剩下的800百多人,被日軍逼到了黃河岸邊的懸崖上。向下看,是波濤洶湧的黃河,麵前則是步步緊逼的日軍。這時,一個斷臂的小戰士突然衝到了隊伍的前麵,麵朝故鄉的方向磕了三個頭,然後高唱著陝西特有的秦腔轉身跳入了滔滔的黃河水中。他這個舉動仿佛是一聲號令,800多名士兵,都朝著自己故鄉陝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高喊“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紛紛跳入了黃河。據說800壯士集體投河的這一幕,曾被當地的村民們看見。後來,據村民講,他們至今還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自己部隊的軍旗。盡管軍旗已被槍彈撕裂,他仍雙手高擎,轉身跳入黃河。幾乎是在800壯士投河的同時,同樣是被圍但是距離800壯士有十多裏的200多名工兵營將士,也選擇了以同樣的方式以身殉國。
6月11日,陳碩儒率第177師殺回陌南鎮,擊潰了日軍;孔從洲的第46旅也從夏縣折回,封鎖了平陸境內的南北要道——茅津渡大道;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應第31軍團軍團長孫蔚如的請求,命駐紮在黃河南岸的部隊用炮火封鎖了黃河河道,驕狂一時的日軍終於被中國軍隊包圍。6月12日,中國軍隊從東、西、北三麵向被日軍占領的茅津渡發動全麵攻勢。戰至黃昏,日軍全線崩潰,第38軍、第96軍勝利會師,這次戰鬥的勝利,慰藉了這1 000名新兵的在天英靈。
少年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希望。軍團長孫蔚如曾經在祭奠800少年英靈時說過,如不報此仇,他孫蔚如當舉槍自戕,短短幾天,孫蔚如就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之後,“八百冷娃”的故事傳遍了黃河兩岸、大江南北,激勵了眾多的年輕人從軍報國。不少青年學生特別是軍校生在畢業以後都主動要求到中條山地區參戰殺敵,中條山地區也因為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青年,整整和日軍相持了3年,為抗戰進入戰略反攻乃至最後取得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川軍出川抗戰記
在正麵戰場參戰的各路部隊中,川軍可以說是最窮的,士兵大多身著單衣、草鞋,背著大刀、鬥笠、背包,五六個人才有一支槍,就是這樣的“老套筒”,有的槍的槍機還要用繩子拴著以防丟失,槍管的膛線幾乎被磨光。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南方沿海城市正處於改革開放開始階段,勞動力短缺,四川省很多青壯年離鄉背井,來到南方打工。他們吃苦耐勞、踏實肯幹,被當地人戲稱為“川軍”。那時候很多年輕人也是從這裏第一次聽聞“川軍”這個名詞。其實早在抗戰時期,“川軍”一詞就已經赫赫有名。說到“川軍”,人們均充滿欽佩、敬重,因為這個名詞代表著犧牲、悲壯和驕傲。
1937年抗戰爆發,四川結束了地方軍閥混戰,成立了統一的省政府。劉湘就任省政府主席,這一年剛剛經曆了曆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哀鴻遍野。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在那場災難中幾乎成人間煉獄,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盡管如此,四川人民並沒有忘記國土正在被日本人蹂躪。在抗戰全麵爆發前,四川已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