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別樣的戰場風雲(1)(2 / 3)

與此同時,另一支大刀隊攻克了狼洞子及白台子的日軍炮兵陣地,砍死砍傷數百名睡夢中的日軍炮兵,還繳獲了大量的火炮及彈藥。

麵對兩支中國軍隊的夜間襲擊,日軍在驚慌中集結大量兵力發動反撲。在人數和武器裝備上全麵處於下風的敢死隊毫不畏懼,與日軍展開肉搏,並成功燒毀了日軍的糧草。奉命轉移之前,大刀隊又炸毀了繳獲的火炮和裝甲車,在後續部隊的掩護下,撤出了戰場。

至12日上午,中國軍隊共斃敵3 000餘名,喜峰口戰役大獲全勝。日本《朝日新聞》對此作出評論:“明治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

日軍自侵占東北以來,所遭抵抗甚微,士兵夜間大都脫衣而睡,警備鬆懈到了極點。經此次打擊之後,日軍改為和衣持槍睡覺,甚至還有人戴著鋼盔入睡。喜峰口戰役後,國民政府授予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等人“青天白日勳章”。

喜峰口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軍隊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捷,開創了大刀隊夜襲日軍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捷報傳來,全國上下一片歡騰,有人甚至製作了第29軍的新聞紀錄片,全國各大城市的影院爭相播放。每當電影中出現宋哲元的鏡頭時,觀眾們紛紛起立鼓掌。第29軍大刀隊一戰成名,他們不畏犧牲、頑強抗敵的精神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七七事變期間,一家上海洋行的23歲小職員麥新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八年抗戰期間紅遍大江南北。中國官兵每遇彈盡糧絕之際,總是吼著這首歌,衝向日軍與敵展開肉搏:“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八百娃娃兵

在國民革命軍的序列中,這支部隊身份特殊,並不被重視。但就是這樣一支被稱為“叛軍”的軍隊,後來被讚為“中條山的鐵柱子”;也就是在這支“叛軍”中,出現了誓死不屈的“八百冷娃”。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孕育了5 000年輝煌的華夏文明。1939年,800多名十六七歲的少年戰士,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之下,寧死不降,轉身投入了黃河母親的懷抱。十六七歲,正是青春洋溢的時候,而70多年前,這800多名青春少年,在黃河岸邊的崖壁上,在一起朝著故鄉陝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後跳河殉國。800多個風華正茂的少年集體殉國是何等的壯烈!但他們又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做出了如此悲壯的決定呢?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麵爆發,戰爭初起,日軍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企圖速戰速決。之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政治中心南京相繼淪陷。1938年初,蔣介石在洛陽召開了中國第一、二戰區的高級將領會議。會上蔣做了重要決定,即死守黃河,黃河以北的國軍部隊,絕不能再退過黃河半步。黃河以北,當時共有近80萬的國軍部隊,全部集結在了國軍最後一塊軍事要地——中條山。

中條山,它位於山西南部,居太行山和華山之間,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均為兵家必爭之地。國軍80萬軍隊集結於此,其中包括孫蔚如率領的第31軍團。而第31軍團前身是第十七路軍,這支部隊,曾在楊虎城的帶領下,參加過“西安事變”。事變後,楊遠走國外,這支部隊就被交到了孫蔚如的手上,並且經過一再擴編,形成了此時的第31軍團。因此,在國民革命軍的序列中,這支部隊身份特殊,並不被重視。但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支被稱為“叛軍”的軍隊,在後來卻被讚為“中條山的鐵柱子”;也就是在這支“叛軍”中,出現了誓死不屈的“八百冷娃”。

在西北的方言中,“冷娃”是指很“酷”的小夥子。1939年,西北又一批“酷小夥”報國參軍,來到了第31軍團。此時的國軍在中條山地區已堅守1年有餘,由於雙方裝備差距巨大,中國軍隊的傷亡率遠高於日本軍隊,往往是中國軍隊死5個士兵,才能殺死1名日本士兵。好在中國自古都不缺熱血報國的少年,從西北來的這群娃娃成了這支部隊的新鮮血液。看著這些稚嫩的臉孔,孫蔚如不免有點心酸,他曾經歎息道:要不是日本人的侵略,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應該還在學堂,應該還是父母膝下的嬌兒。而今天他們卻拿起了刀槍,要直接麵對淋漓的鮮血,麵對殘酷的死亡。

按照軍隊規矩,所有的新兵編成了新兵團。說是新兵團,其實哪有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在戰爭時期,戰場就是他們最好的訓練場。很快,一場慘烈的戰鬥就不期而至。

1939年初,日軍在中條山地區被國軍嚴防死守,其攻擊早已不像前一年那麼順利了。日軍接連幾次出擊皆受挫,急需一場戰役來鼓舞士氣。於是,日軍第20師團和第35師團的指揮官在受到上司嚴厲的斥責後,遵照命令,決定於6月發動一次意在攻占茅津渡的戰鬥。為什麼選擇茅津渡呢?看得出來,日軍顯然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茅津渡是一個黃河北岸的古老渡口,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人們形容茅津渡是“一鎖扣三省”,一鎖既破,三省門戶皆開,足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從攻守雙方實力對比來說,交戰雙方更不是一個級別的。從人數上看,當時駐守茅津渡的正是第31軍團下轄的第38軍和第96軍各一部,根據後來解密的日軍作戰命令來看,隻有不足2萬人。而發動攻擊的日軍第20師團和第35師團共有3萬餘人。從武器裝備上看,日軍有配合戰鬥的一個飛行大隊,共38架戰機,同時攜帶有遠程山炮50門、戰車30輛。而中國守軍空中沒有自己的飛機,地麵火力也根本無法與敵相比。這顯然是一場從人數到裝備均一邊倒的戰鬥,結果當然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