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重慶大轟炸(1 / 3)

燃燒的重慶

蔣介石視察火海中的重慶時,不由感歎道:“徒憑滿腔熱忱與血肉,而與倭寇高度之爆炸彈與炮火相周旋,於今三年,若非中華民族,其誰能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國首都倫敦實施了長達76天的戰略轟炸,炸死超過4.3萬名市民,摧毀大約10萬幢房屋,而遠在東方的中國重慶同樣也遭受了日本法西斯大轟炸的摧殘。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在長達6年10個月的時間裏,日軍飛機先後對這座國民政府的陪都進行了一係列瘋狂的“地毯式轟炸”、“疲勞轟炸”、“月光轟炸”,全市人口直接傷亡共計32 829人,間接傷亡6 651人,災民達到172 786人,市區大部繁華地區被破壞,造成財產損失達100億法幣。

重慶也因此成為二戰期間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兩座是柏林和倫敦)。日軍瘋狂轟炸重慶與德軍轟炸倫敦的目的完全一致,就是要摧毀對方的抵抗意誌。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中日全麵開戰。9月,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失利,南京危在旦夕。為長遠考慮,10月29日,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國防最高會議,並發表《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講話,確定以四川為抗戰大後方,重慶為國民政府駐地。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遷都重慶,並於當日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全文如下:

自盧溝橋事變發生以來,平津淪陷,戰事蔓延,國民政府鑒於暴日無止境之侵略,爰決定抗戰自衛。全國民眾,敵愾同仇,全體將士,忠勇奮發,被侵略各省,均有極急劇之奮鬥,極壯烈之犧牲。而淞滬一隅,抗戰亙於三月,各地將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暴日傾其海、陸、空軍之力,連環攻擊,陣地雖化灰燼,軍心仍如金石。臨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而奠定中華複興之基礎。 邇者暴日更肆貪黷,分兵西進,逼我首都,察其用意,無非欲挾其暴力,要我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國自決定抗戰自衛之日,即已深知此為最後關頭。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正義與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屬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

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抱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

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主席林森

重慶,曆史悠久,資源豐富,從地理位置來說,它位於嘉陵江和長江交彙處,襟雙江而控南北,素有“天險”、“山城”之稱;從地形來說,它三麵環山,擁有絕佳的天然屏障,進攻者簡直無處下手;從交通來說,它有著西南、西北兩大國際交通線,在東部沿海地區被日軍控製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與外聯絡、輸送物資。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元氣大傷,從之前的長驅直入轉為持久對峙,麵對近在咫尺的重慶無能為力。迫於國內外的各種壓力,日軍開始改變策略,一麵采取和談手段引誘重慶政府就犯,一麵實施戰略轟炸武力威逼。日軍製定了一份《陸海軍關於101號作戰協定》,決定調集陸海軍的航空部隊主力對重慶實施“航空戰略轟炸”。

1938年初,在地麵部隊尚未滲透到華中一帶、技術上又無法展開長距離轟炸的情況下,日軍主要采取小批量的試探性轟炸。同年10月,日軍攻陷武漢後,開始對重慶實施“空中入侵戰略計劃”。

1939年5月3日下午1時,45架日軍轟炸機開始瘋狂轟炸人口密集、商業繁華的重慶市中區(即今渝中區),投下爆炸彈98枚、燃燒彈68枚。朝天門到中央公園一帶的兩公裏繁華街道頓時陷入一片火海。大火過後,市中區27條主要街道有19條化為焦土。

5月4日下午6時,日軍再次派出27架飛機轟炸重慶,投下78枚爆炸彈和48枚燃燒彈,燃起十幾處大火,直到兩天後才漸漸熄滅。這次轟炸共造成3 991人死亡,2 323人受傷,約20萬人流離失所,4 889棟建築物損毀,督郵街等10多條商業街道被燒成廢墟。此外,羅漢寺、長安寺、外國教會及英法等國駐華使館也遭到轟炸。

1940年,日軍為迫使中國政府盡快妥協,變本加厲地實施轟炸,“101號作戰”到達了最瘋狂的時刻。其中,8月19、20日兩天的轟炸最為猛烈,日軍不僅投入了日均超過140架的轟炸機,還首次出動了最新研製的“零式”戰鬥機,完全控製了重慶一帶的製空權,把整個市區破壞得麵目全非。

根據當時重慶防空司令部的統計數據,兩天內日機投彈數量達到800餘枚,引起全市30餘處大火,導致上萬人失去住所。一時間,熊熊大火映紅了天,滾滾濃煙籠罩全城,“山城”變為火城。蔣介石視察火海中的重慶時,不由感歎道:“徒憑滿腔熱忱與血肉,而與倭寇高度之爆炸彈與炮火相周旋,於今三年,若非中華民族,其誰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