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風聲傳奇:沒有硝煙的戰鬥 (4)(1 / 3)

其實,周佛海不是不想跟重慶聯絡,而是沒找到合適的渠道。一方麵,他並不確定這封信是不是日本人設下的陷阱;另一方麵,他又擔心回信會被日偽方麵截獲。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周佛海想起了關押在76號中的軍統人員程克祥,於是下令將程轉移到南京山西路西流灣8號的官邸,給予優厚的待遇,還派專人陪他下棋聊天,卻始終不透露真實意圖。就這樣,時間很快過去了大半年,程克祥忍不住對周佛海的手下表示,願意為周做任何事情。然而周佛海仍然沒有任何表示。

1943年2月下旬,周佛海與程克祥密談,要求他把一封自己的親筆信送到重慶,當麵交給戴笠轉呈蔣介石。得到程的允諾後,周佛海為他準備了去重慶的關卡通行證與沿途費用。

1943年3月中旬,程克祥曆經險阻抵達重慶,於是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戴笠收到周佛海的親筆書信後,認識到周佛海的懺悔之意和願意將功贖罪的決心,喜出望外。

為了堅定周佛海反正的決心,戴笠特別安排程克祥前往貴州息烽軍統看守所,查看周母所享受的優厚待遇。周母早上飲牛奶、晚上飲銀耳湯的排場,給程克祥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之後,戴笠又安排他參加四·一紀念會。此舉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1932年4月1日是軍統前身“中華複興社”成立的日子,軍統局在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舉辦紀念大會。程克祥被邀請出席紀念會,就象征著軍統局再次接納了他,這一安排讓他萬分激動。不僅如此,戴笠還在晚宴後許給他軍統局南京站站長一職,命他立刻趕回周佛海處,完成建立電台等幾項特殊的任務。

回到南京後,程克祥在周佛海的配合下,先是將電台設在祈齊路的一棟三層小樓上,樓下是一間鍾表鋪,滴滴答答的鍾聲剛好可以遮住發電報的聲音。不久,日本憲兵隊使用監察器,發覺這一帶有電台存在。為安全起見,程周二人火速轉移,在另外一個地方架起臨時電台。

麵對無處不在的日偽特工,臨時電台顯然不是長久之計。這個時候,周佛海利用汪偽政府高層的身份,找到日本駐上海陸軍司令部“重慶工作部”部長,借口對重慶開展誘降工作,要求架設一台專用電台。日軍方麵考慮再三,最終還是給了他一部電台。於是周佛海在一處公館中,公然架設了一處可以與軍統互通情報的電台,直到日軍投降都沒有出現意外。

1945年6月,周佛海從電台中收到母親病逝的消息,哀傷之下,又打探喪事的操辦情況。他得知戴笠不僅大辦佛事,還代替自己披麻戴孝、守靈哭靈,感動得涕淚橫流,從此,他在為重慶方麵做事時更是死心塌地。

“東方妖諜”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之死至今仍是一個謎,有人說真正的川島芳子在戰後一直隱居在長春,直到1978年才去世。事過境遷,至於川島芳子當年是否被真正槍決,已經不再重要了。

1928年6月4日晨,日本間諜成功獲悉張作霖的行蹤,並在皇姑屯將其炸死。日本由東北發動侵華戰爭的最大障礙和敵手就此消除,這其中川島芳子功不可沒,從此成為日本“諜報新星”。日本軍部稱她“可抵一個精銳的裝甲師團”。

川島芳子至今備受人們關注的不是其賣國間諜行為,也不是其複雜的清朝愛新覺羅皇室“十四格格”的身世,而是她的死亡之謎——當時受刑者到底是川島芳子的“真身”還是“替身”,至今依然沒有最權威的說法。

1906年,清朝肅親王善耆的第14個女兒愛新覺羅·顯出生了。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匡扶清室”,善耆把幾個兒子分派到蒙古、東北和日本,讓他們積蓄力量,以圖複辟;又把掌上明珠愛新覺羅·顯過繼給了當時日本公使館駐華外交官川島浪速,改日文名為川島芳子。

6歲的時候,川島芳子隨這位養父去了日本。

在川島芳子17歲的那一天,她頭梳日本式的發髻,身穿帶花和服,特地拍了一張少女照以示與女身訣別,隨後剪了一個男式分頭,開始了女扮男裝的一生。

川島芳子自小接受日本軍國主義教育和特務訓練,成年後便開始了間諜生涯:在“皇姑屯事件”中攻克關鍵難題;在上海興風作浪,掀起一·二八事變;成功將滿清末代皇後婉容偷運到大連,協助偽滿洲國建立。

1930年10月,川島芳子隻身來到上海,結識了日本陸軍駐上海特務機關長田中隆吉。田中隆吉很快就對她青睞有加,常委以重任。

由於川島芳子不僅能自如地使用中日兩國語言,甚至還會一些英語,加上她清皇室格格的身份,不久就成為一名日軍最知名的戰地諜報官和多麵間諜。

利用自己雍容高貴的氣質和善於察言觀色的能力,川島芳子很快將當時的很多高官政要玩弄於股掌之中,據說其中有蒙王甘珠爾紮布、聯隊旗手山家亨、偽滿最高顧問多田駿、投機家和巨富伊東阪二,還有一些國民黨高官……川島芳子利用這些人獲取了大量的戰略情報,她的意見甚至能影響首相東條英機做出重大決策。她為日軍侵華立下赫赫功勞,最終戴起大將的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