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師在擴編為新編第11軍後,於1939年2月改用第5軍番號,杜聿明任軍長,戴安瀾任第200師師長,鄭洞國任榮譽1師師長。在昆侖關戰役中,杜聿明率領第5軍與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激烈交戰,杜聿明要求各師長:“督促本部官兵奮勇向前,一舉消滅敵人的‘鋼軍’,打出我們第5軍的威風來,讓日本鬼子知道中國機械化部隊的厲害!”
經過整整80天的鏖戰,日軍損失空前,據日本戰後公布的統計材料顯示,此次戰役,第21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率達85%以上,士兵死亡4 0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在九塘被鄭洞國的第3團擊斃,臨死前他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
昆侖關大捷舉國歡騰,全國各地的記者紛紛前來采訪這支裝甲部隊。當時的《中央日報》在題為《記杜聿明將軍》的文章中稱:“我國機械化部隊開始殲敵,則自杜將軍聿明督率始,在昆侖關大捷後,敵人開始認識到我國軍隊已踏入世界近代軍隊行列。”
昆侖關大捷,是中國陸軍首次運用現代化戰爭方式打贏的一場勝仗,其對中國陸軍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三十二倍十五榴”
1937年8月9日,上海發生虹橋機場事件,為防止日軍從北向南侵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主動出擊,在淞滬與日軍展開決戰。8月14日傍晚時分,中國軍隊率先攻打駐紮在上海的日軍,並第一次用上了一種新式武器——“三十二倍十五榴”,由此掀起了淞滬會戰的序幕。這隆隆的炮聲被後人稱為:向日寇發出了中華民族的怒吼。
“三十二倍十五榴”是一種德國產的重榴炮。1934年春,國民政府向德國訂購了總價值超過3 500萬元法幣的軍火,數額約占當時全年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的3%,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4門150毫米重榴炮,總價高達2 088萬元法幣。這在當年無疑是驚人的大手筆!
這種重榴炮在當時屬於最先進的現代化武器,其最大拖曳速度為60千米/ 小時,射速約為每分鍾4發,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火箭增程彈的火炮。二戰中,德軍將其作為主力重型野戰炮,橫掃歐亞,德軍稱其為“常青樹”。
中國當時對德國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就是訂購的重榴炮射程必須達到15公裏,每炮配彈1 000發。接受訂單的德國萊茵金屬廠十分重視,為此專門設計使用了32倍徑炮管,以達到15公裏的射程。這種重榴炮因此被簡稱為“三十二倍十五榴”。但是由於德國外交部、國防部和經濟部在對華政策上有分歧,這批重炮造好後,並沒有被立刻運到中國,直至兩年後,這24門嶄新的“三十二倍十五榴”才於1936年夏天被全部運抵中國。消息靈通的美國駐華武官稱:“此種重炮是在1936年中旬成交,為最現代化的武器,裝在有輪胎的拖車上,每小時可行30至40公裏。”重榴炮運抵中國後,國軍的第一個機械化重炮團很快成立,下轄3個營,每營2個連,每連有重榴炮4門,均用越野載重卡車牽引。重炮團總計2 000餘人,擁有載重汽車、觀測車、彈藥車、吉普車、三輪摩托車和兩輪摩托車等各類車輛480輛之多,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機械化部隊。1936年底,重炮團改番號為炮兵第10團,團長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5期炮科、日本野戰炮兵學校的彭孟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