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裝甲戰車與重榴炮(1 / 3)

坦克大決戰

淞滬會戰前,中國步兵幾乎從來沒有進行過與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一上戰場,缺乏步兵的配合,中國的坦克很快在日軍輪番的大規模轟炸下全部報廢,失去戰車協助的步兵也立刻被日軍的機槍所消滅。

抗戰時期,裝甲部隊的主要武器是坦克。坦克素有“陸戰之王”的美稱,是一種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很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它可以摧毀工事,有效殲滅敵方有生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大戰初期,德國首先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電戰,橫掃西歐。戰爭中後期,蘇德戰場上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坦克也曾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大展雄威。

坦克首次出現在中國戰場上始於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當時,奉係軍閥張作霖先後從法國人手中購入了36輛“雷諾”FT–17輕型坦克,一心準備利用這一新型武器,統一全中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成為在中華大地最早用於作戰的裝甲車輛。

1926年8月,河北的直係軍閥吳佩孚和張作霖聯合起來,進攻馮玉祥。張作霖派出坦克作戰,但被馮軍發現坦克視野受限的弱點,於是用鳥槍向坦克內發射砂彈,使得坦克駕駛員失去戰鬥力,由此奉軍損失了4輛坦克。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使用近代化坦克車輛進行作戰。1927年,奉係軍隊與山西軍閥閻錫山作戰,又損失了6輛坦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關東軍第2師團突然攻擊駐在沈陽北大營的東北軍步兵第7旅,將大量裝備吞並,其中便包括12輛“雷諾”FT-17輕型坦克,這些坦克屬原奉軍戰車隊一部。

1933年春,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接受了張學良贈送的2輛“雷諾”F–17戰車和4輛沈陽兵工廠自行裝配的裝甲汽車。

1936年3月,負責籌建陸軍機械化部隊的徐庭瑤在考察歐美軍隊現代化裝備後,向蔣介石提出建議並得到批準,在南京成立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國民政府在交輜學校的基礎上,擴編建成了中國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這也是國民政府的第一支裝甲部隊。期間,中國在國際上采買武器,擴充裝甲設備,分別從英國購買了維克斯6噸坦克和水陸兩用坦克,向德國購買了“克魯伯1號”輕型坦克。加上早期購入的英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至1937年中日戰爭前,中國軍隊大約有坦克96輛,坦克部隊初具規模。

1937年8月,中日淞滬會戰爆發,中國裝甲部隊首次在戰場亮相,由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戰。在戰爭史上,這次會戰被認為是亞洲曆史上第一次現代化戰役。但此次戰役中坦克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這是因為戰場布在城市中,而上海市區建築繁密,受地形限製,坦克無法順暢行進,視野也受到限製。另外,坦克本身的機械問題也影響了戰鬥力。因此,盡管日軍也派出了坦克參戰,中日雙方坦克首次交鋒,但實際上這些坦克並沒有對戰役的結果造成多大影響。

中日雙方的坦克均從屬於步兵方陣,用於掩護步兵衝鋒。但淞滬會戰前,中國步兵幾乎從來沒有進行過和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一上戰場,步兵隻知要求戰車向前突擊,根本不知道應從旁警戒,摧毀日軍的反坦克火力點。缺乏步兵的配合,中國的坦克很快在日軍輪番的大規模轟炸下全部報廢,失去戰車協助的步兵也立刻被日軍的機槍消滅。

此時國民政府也意識到,僅僅有裝甲車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各個兵種間默契配合,才能有效地發揮出坦克的威力,進而挫敗敵人。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機械化裝備,1937年9月,蔣介石派出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率軍事代表團赴蘇聯談判軍事援助的問題,經過磋商,蘇聯方麵願意提供戰車、飛機、火炮和彈藥等援助。除了物資援助,蘇聯還派出名為誌願隊的正規軍,擔任軍隊顧問。在1938年3月到6月間運到的第一批裝備中,包括83輛T–26輕型坦克,同時蘇聯還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裝甲車,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及各種車輛。同時,國民黨決定將裝甲兵團擴編成第200師,裝備全新的蘇式裝備,師長為杜聿明,副師長為邱清泉。第200師是國民革命軍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下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團、一個摩托化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