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日軍占領緬甸後,企圖繼續北進侵入雲南。為阻止日軍跨越怒江,陳納德指揮誌願大隊,對騰衝、保山和龍陵一帶的日軍運輸隊全力進行阻擊。在誌願大隊的連續轟炸下,全殲了一隊企圖強渡怒江的日軍。6月,陳納德率領司令部及2個中隊趕赴桂林。12日,誌願大隊在桂林擊落8架日機。桂林民眾歡欣鼓舞,自籌2萬元犒勞飛虎隊。
在遭受飛虎隊的連續痛擊後,日軍飛行員十分膽怯,不斷向日本大本營要求增援,使得之後日空軍疲於應付。日本空軍部也開始承認,中國空軍是最為出色的航空兵之一。
由於日本侵占緬甸,外部世界通往中國的道路——滇緬公路——基本中斷。為能夠將抗戰急需的大量外援物資順利運進中國,中美隻得共同開辟“駝峰航線”。
駝峰航線,顧名思義,所經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駝峰,它橫穿了喜馬拉雅山脈,整條航線長約800公裏。在當時,“駝峰航線”既是條可提供全天候戰略物資運輸的空中航線,也是世界軍事史和航空史上,地形最為險要、用時最為長久、飛行條件最為艱苦、付出代價最為慘烈的悲壯的空運航線。整條航線山勢複雜、氣候多變,飛機隨時都有墜毀和撞山的危險,也正是因此處航線高得嚇人的飛機失事率,“駝峰航線”又被稱為“死亡航線”。
在當時這場最大規模的空中運輸戰中,中國航空公司共有8萬架次的飛機參與飛行戰鬥,美軍也先後投入2 000多架飛機,雙方參加人數接近十萬人,僅戰鬥人員就有三萬多人,交戰中僅美軍一個擁有629架運輸機的第10航空聯隊就損失飛機563架,近乎全軍覆沒。據事後統計,中國方麵戰前戰後共計投入運輸機100架,最後損失了48架飛機,犧牲了168位優秀飛行員,損失率達50%。而作為誌願軍的美軍共計損失飛機1 500架以上,犧牲飛行員將近3 000人,損失率超過80%。
“二戰”結束後,對於“駝峰航線”的巨大犧牲,《時代周刊》曾這樣描述:“在長達800餘公裏的深山峽穀、雪峰冰川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裏,這些鋁片會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光,這就是著名的‘鋁穀’——駝峰航線!”
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飛虎隊隊員在駝峰航線上共運輸戰略物資85萬噸,創造了當時人類空運記錄的奇跡,直至幾年後,1949年柏林封鎖時的空運行動打破了這一記錄。
1942年7月3日,在中美兩軍協調下,陳納德將原美國航空誌願大隊解散,部分隊員和飛機歸並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大隊,與派駐中國的第16戰鬥機中隊組成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陳納德任司令,軍銜仍為準將,隸屬於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這支隊伍在中國、印度和緬甸進行了持續時間長達7個多月的空中戰鬥,取得了擊落日機約150架和摧毀日機約297架的輝煌戰績,誌願隊最終隻損失了12架飛機以及地麵被摧毀61架飛機。
1943年3月10日,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改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升為少將司令。
抗戰勝利後,陳納德被授予青天白日大藍綬帶。
1992年,美國政府宣布承認“二戰”期間誌願大隊的服務等同於在美軍服役,由陳納德創建並率領的飛虎隊的誌願者們也得到了退役軍人待遇,一些老兵於1996年獲頒發獎章,飛虎隊則獲頒“美國總統勳獎部隊”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