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當中國空軍第五大隊飛行員沈昌德從湖南芷江機場起飛順利完成作戰任務後,他作為在抗戰中最後一次執行任務的飛行員而被永遠載入了抗戰史冊。
在漫長的抗戰歲月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擊毀日機1 226架、擊傷炸傷日機230架,炸毀炸傷坦克8 546輛。最終,中國空軍完成了空中抗戰的光榮使命,取得了抗戰最閃耀的勝利。
一位日軍高級軍官在戰敗後曾遺憾地說:“要不是中國空軍的出色發揮,我們可能已經到了我們所希望去的任何地方。”
碧海鑄劍
在戰場上,掛司令旗等於暴露目標,這是很危險的。此時的陳季良早已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說:“司令旗在,中國的艦隊就在,對敵是蔑視,對自己的人是個鼓舞。”
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可以體現在其海陸空軍上。抗日戰爭初期,國軍將士傷亡200萬以上,其中空軍喪失殆盡,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到了1939年,國軍幾無可禦敵之艦。
中日戰爭全麵爆發時,雙方海軍實力差距懸殊。從武力裝備上來說,中國海軍艦船總噸位不足6萬噸,最大艦艇噸位不超過3 000噸,大部分艦船為百噸級小艇,多為清朝北洋水師所遺留,年代久遠,裝備落後;而日本海軍艦船總噸位達116萬噸,有艦艇285艘,其中航空母艦4艘、萬噸級戰列艦10艘。相比之下,中國海軍最大的寧海、平海、逸仙和應瑞四艦,加起來還不如日軍一艘萬噸巡洋艦的噸位大。另外,從人數對比上看,中國海軍也毫無優勢,總共2.5萬人左右,而日本海軍兵力總數為12.7萬人,幾乎是中國海軍人數的6倍。軍事實力相差如此之大,中國海軍將士卻並未因此心生驚懼,反而抱定了必死決心,以自己的機智與勇敢給了強大的日本海軍以驚人一擊,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悲壯而光榮的一頁。
“寧願葬身魚腹,也要與日海軍誓拚到底。”這是海軍部次長兼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戰前的發願。抗戰爆發初期,陳季良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江陰封鎖區總指揮。為阻擋華東日軍沿長江西進,進犯當時的首都南京,中國海軍選擇在江蘇江陰一帶構築阻塞線。此處水域水麵較窄,水位不深,適合布防。中國海軍將20餘艘商船沉入長江,另將陳舊、毫無作戰力的“海圻”、“海琛”、“海容”和“海籌”4艘巡洋艦等老舊艦艇全部自沉,同時運來沙石傾倒入江,用沉船和沙石在江陰建立了一道長江阻塞線。
日軍的作戰意圖也十分明顯,首先必須突破江陰防線,之後才能突入長江腹地,否則艦隊的行動範圍將隻能局限在崇明島與黃浦江一帶。日軍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連續廣播:“必須對中國海軍加以懲罰報複,要突破江陰封鎖區,必須首先摧毀中國防守部隊。”日軍陸續集中了70多艘軍艦、300多架飛機和10多萬兵力,計劃一舉攻破江陰防線。
大戰一觸即發。在戰前動員會上,陳季良堅定地對大家說:“軍人當忠於職守,勇於從戰,以身報國。在陸地戰場,人人要有馬革裹屍的雄心;在海上戰場,人人要有魚腹葬身的壯誌。不管戰場環境如何險惡,人人都要殺敵致果,堅持用最後的一發炮彈或一顆魚雷,換取敵人的相當代價。”
戰爭開始階段,日本海軍因沉船和沙石的阻擋,艦艇無法沿長江上溯江陰,便采取先從空中打擊中國海軍的作戰方式。日軍出動航空隊30多架攻擊機和戰鬥機,攜重型炸彈,飛抵江陰,對江陰防線實施開戰以來最為猛烈的空中轟炸。這種作戰方式對於沒有空中力量掩護的中國海軍來說,麵臨的必將是極為慘烈的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