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抗日鐵軍(2)(2 / 2)

1945年5月,第74軍在雪峰山一役中重創日軍,再次打出“抗日鐵軍”的雄風,為中國軍隊取得湘西大捷立下顯赫戰功。美國駐華軍事將領麥克魯視察第74軍的陣地時,看見戰場上橫七豎八地擺放了上千具日軍屍體,感慨地說:“中國軍隊,真是了不起。”隨後,他還代表美國政府向第74軍一位榮立戰功的班長頒發了一枚美國銀質自由勳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第74軍乘飛機前往南京受降,並負責南京守備,這支抗戰時期國民黨黃埔係的第一主力,從此被稱為“禦林軍”。國民黨整軍會議後,第74軍改編為整編第74師,由張靈甫出任師長,轄51旅、57旅、58旅共3萬餘人。此時的整編第74師已是全新的美械裝備,連長期負責訓練的顧問都是美國人,因此被認為是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之一。

在第74軍的曆史上,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四人先後出任軍長或整編師長。首任軍長俞濟時是黃埔一期畢業,做過蔣的貼身侍衛,一說是蔣介石的外甥,深得蔣的信任。因為這層關係,第74軍自建軍起就得到蔣介石的格外偏愛,在兵員、裝備、經費方麵得到額外照顧。更有甚者,這支部隊的基層軍官都由軍校畢業生擔任,這些都是其他部隊比不上的。1949年,俞濟時隨蔣介石去了台灣,1990年在台北去世。

第二任軍長的王耀武更非凡夫俗子,第74 軍在他的率領下,參加了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上幾乎所有的重大戰役,獲得了“抗日鐵軍”的美名。他任期內第74軍處於巔峰,下設三個滿員師共5萬餘人。王耀武從小家境貧苦,曾在商店裏做學徒,後來向別人借錢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在國民革命軍的東征、北伐中屢立戰功。他平時治軍甚嚴,經常當眾打罵有過錯的部下。

國共第二次內戰時,王耀武說過一句值得玩味的話:“如果是抗戰,就要拚死到底,但現在是內戰,沒必要付出生命。”內戰被俘後,王坐了十多年的牢。1959年2月,他因抗日有功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之一,1968年因病去世。

施中誠憑著資曆繼任第74軍軍長,但卻完全被前任的光環所遮蔽,也不如部下張靈甫、餘程萬的名聲顯赫。他之所以能在中央嫡係的第74軍站穩腳跟,自然也有其獨到之處。他任期內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情,莫過於為第74軍更換了美式裝備。新中國成立前,施中誠舉家遷往台灣,1983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

張靈甫曾就讀於北大曆史係,任團長期間因轟動全國的殺妻事件被蔣介石判為死刑,關進南京陸軍監獄。抗戰全麵爆發後,王耀武提議讓張上前線戴罪立功,蔣同意了這一請求。張靈甫在凇滬會戰中擔任第305團團長,每仗身先士卒,浴血拚殺。此後連續八年對日血戰,多次負傷不下火線,取得了輝煌的抗戰功績。1947年5月16日,在孟良崮戰役中陣亡,時年45歲。

第74軍的興衰正是國民黨在大陸興衰的寫照。 國共內戰中,這支“抗日鐵軍”追隨蔣介石加入反人民的陣營,走上了與人民對抗的不歸路。該部作戰勇猛,“打死不繳槍”,哪怕集體陣亡也在所不惜。1947年5月,整編第74師在山東南部的孟良崮被解放軍圍殲。聽到此消息,蔣介石一連多日萎靡不振,極為哀傷地說:“74軍的覆沒是最痛心、最惋惜的一件事。”

1949年,盧漢接手恢複番號和多次整編的第74軍,並於12月12日發動昆明起義。第74軍回到人民軍隊的大家庭中,改番號為暫編雲南人民解放軍第12軍,並入雲南軍區部隊。至此,在抗戰中名震中外的第74軍退出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