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黃埔(1 / 3)

黃埔精神之花永遠綻放

開學典禮上,孫中山給操場上的青年學生以及軍校教官做了一個多小時慷慨激昂的演講:“要從今天起,立一個誌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隻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1965年8月15日,是日軍戰敗二十周年的日子,日軍退役中將吉田撰文稱:“中日之戰日軍之敗,是由於統帥部對中國二十萬受過黃埔軍校教育之軍官的英勇愛國力量,未有足夠的評估。”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對黃埔精神大為讚歎:

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在於以黃埔軍校中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戰鬥意誌。曆次會戰中,他們是主要戰鬥原動力。黃埔軍校教育之徹底可見一斑……中國的槍炮打不贏我們,主要是黃埔精神打敗了我們!

黃埔精神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它源自何處?這一切還要從孫中山一係列革命活動的失敗說起。

自袁世凱倒台以後,北洋軍閥各勢力之間混戰不停,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麵。孫中山先後發動了“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均告失敗。他逐漸意識到,隻有建立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軍隊,才能在眾多軍閥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在這一期間,孫中山逐漸形成組建屬於自己的軍事隊伍、培養自己的軍事人才的念頭。

於是,孫中山決定在廣州創辦一文一武兩所學堂,一所是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另一所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黃埔軍校。

這所軍校在建立之初,經曆了一係列的波折。首要的問題,就是軍校的選址。孫中山經過一番考察,把地址定在廣州西南方向的長洲島。早在清朝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兩廣總督劉坤一就花了白銀8萬兩買下這個島上的船塢,辦起“廣東西學館”。之後張之洞又改其名為“廣東水陸師學堂”,它是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更重要的是,這個島上的土地開闊平整,又被江水隔絕,作為專業的軍事訓練和講學地點,最合適不過。

其次便是缺乏建立軍隊和創辦軍事學校的經驗。1922年,孫中山與從蘇聯來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桂林會麵時,產生了建立革命軍隊、創辦軍事學校的想法。次年9月,孫中山派遣蔣介石、張太雷和沈定三人組成的“孫逸仙博士考察團”訪問蘇聯,學習考察其軍事項目。

出人意料的是,蔣介石從蘇聯考察回來後,徹底對蘇聯失去好感。原因是蘇聯堅持要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這讓作為民族主義者的蔣介石不再信任蘇聯。他多次向沉迷於“聯俄聯共”的孫中山表達不同意見,但是沒有獲得孫的認可。在向孫中山交了一份《遊俄報告書》後,蔣介石辭去了職務,將籌備軍校的工作交接給廖仲愷,獨自離開廣州,返回浙江奉化的老家。

此時孫中山籌備軍校的事務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但一現實的問題卻擺在了眼前,那就是他原來選定的軍校籌備委員長蔣介石遲遲未至。當時孫中山對他頗為倚重並“稱兄道弟”,派他前往蘇聯學習經驗,也是為了讓他在建設軍隊的過程中獨當一麵。

1923年12月30日,孫中山用人心切,發電報給不肯前來就任的蔣介石:“兄此行責任至重,望速來粵報告一切。”隨後,孫中山又讓國民黨元老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等人連發6封電報,催促蔣介石前來廣州就職。

蔣介石接到電報後,在奉化又待了兩周,直到1924年1月16日,在孫中山特使的當麵勸說下,蔣介石才回到廣州,向孫中山複命。

1月24日,蔣介石就任黃埔軍校籌備委員長。之後,蔣介石沒有辜負孫中山的信任。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學校的各項建設。但此時他不會想到,這所軍校後來聚集了當時全國軍政各界的知名人士以及蘇聯的軍事專家,可謂群賢畢至,英才輩出。小小的長洲島從此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有了這些自主培養的軍事人才,國民黨後來才能成功完成北伐任務,在形式上統一全國。

黃埔軍校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招生。當時中國尚處於北洋軍閥割據的狀態,軍校籌備處麵臨著隨時被圍剿的危險。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中,招生工作分三步秘密展開:第一步是地方初試,然後是跨省複試,最後在廣州舉行總複試。有資料顯示,此次招生從1 200名考生中錄取了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