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偽政權(1)(3 / 3)

11月27日,汪精衛召集一眾追隨者進行商討,一再表示有些條款過於苛刻,難以接受。其實不僅是他如此表示,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各自進行著利益權衡,考慮要不要接受密約脫離重慶,組建新的政府。

12月7日,在外視察的蔣介石突然回到重慶,汪精衛集團以為蔣有所覺察,紛紛亂了陣腳,被迫改變了部分出逃計劃。

此時汪精衛雖然擔心計劃泄露,卻還對蔣介石抱有一絲幻想,希望他能接受日方提出的和談條件。這樣一來,他就不必“冒天下之大不韙”,承擔“反黨叛國”的罵名。

12月16日,汪精衛主動邀請蔣介石單獨進行了半小時的密談,這也是兩位國民黨領袖的最後一次會麵,具體內容誰也不知道。當晚,蔣介石在日記中隻留下短短數字:“上午,與汪談黨政問題。”

後人傳言汪精衛在這次會麵中,清楚地意識到與日媾和的行為將使自己陷入極大的爭議中,這從他留給蔣介石的一句話中可以看出來:“君為之易,我為之難。”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帶著曾仲鳴、周佛海等人從重慶秘密逃到越南河內,這位曾經的革命英雄從此走上了背叛人民、出賣國家的可恥道路。之後,他公然發表叛國媚日的“豔電”,並且冠冕堂皇地宣稱:中國抗戰的目的在於謀求國家的生存獨立,如果接受日本的條件,中國可以保全下來,那麼抗戰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1939年4月,在日本特務的秘密護送下,汪精衛等人進入上海,開始籌備偽中央政府。一番謀劃之後,此前建立的北平、南京兩地偽政權一並取消,於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正式成立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必然到來的審判

1948年1月5日,長達兩年多的漢奸大審判宣告終結。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對外宣布:各省共審判辦結漢奸案25 155件,14 932名漢奸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無期徒刑979人、有期徒刑13 570人、處以罰金14人。

汪偽國民政府成立之初,一度遙奉重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主席”,汪精衛任“行政院院長”兼“代主席”。其他主要官員有:“立法院院長”陳公博、“司法院院長”溫宗堯、“監察院院長”梁鴻誌、“考試院院長”王揖唐、“外交部部長”褚民誼、“財政部部長”兼“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周佛海、“蘇浙皖三省綏靖軍總司令”任援道等。

日本扶持汪精衛建立偽政權後,立刻向全世界宣布與中國政府達成和議。與此同時,日本開始調整對華政策,準備適應未來長期的世界範圍內的持久戰。

從1941年開始,之前日本維係其戰爭的進口戰略物資多被中止,特別是意大利、德國、印度、泰國等國宣布全麵停止向日本出口物資之後,中國成為維係日軍戰略物資最為重要的能源基地。

為實現保證戰爭供給這一戰略目的,侵華日軍司令部決定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個方麵對其占領區加強管理控製。接到命令後,駐守上海的日本軍隊向汪精衛提出一份“肅清方案”,希望南京汪偽政權配合日軍行動,剿滅各地區的抗日勢力。這一方案與汪偽政權欲加強統治的願望不謀而合。

1941年7月1日,日偽開始合作進行所謂三步走的“清鄉運動”。

第一步是軍事清鄉,主要目的在於消滅淪陷區的新四軍等抗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