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汪偽政權始末
曾經的革命英雄
當年汪精衛給自己取這個“精衛”的筆名,一方麵是想激勵自己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麵也懷著舍身成仁的決絕之心。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首豪情壯誌、直衝霄漢的勵誌詩一度被人與文天祥的《正氣歌》相媲美,在北洋時期傳誦甚廣,激勵著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救亡圖存的革命浪潮中去。這首詩的作者,正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富有爭議性的人物——汪精衛。但是,今天的人們已經無法再把二者聯係在一起。
汪精衛於1883年5月4日出生在廣東三水,本名汪兆銘,字季新,因為常用“精衛”的筆名,因此曆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本名反而很少被提及。
十三四歲的時候,汪的父母相繼離世,他隻得前去投奔同父異母的兄長汪兆鏞。1904年,他通過考試,獲得了廣東省公派留學日本的機會。這年他21歲。
在日本學習期間,汪精衛主修法學,從而得知了國家和主權在民的觀念。此外,他還認真研讀了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神》、斯賓塞的《政治進化論》,並被這些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所折服。也就是這段時間,他堅定了推翻封建專製王朝、建立西式民主共和國的信念。
1905年,汪精衛第一次見到了剛從法國輾轉至日本的孫中山,從此成為“三民主義”的服膺者,追隨孫中山左右達20年之久。同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後,已成為孫親信的汪精衛被推選為評議部部長。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遭遇多次失敗,革命遭受沉重打擊。為凝聚實力厚積薄發,孫中山決定暫時中止不成熟的起義活動。麵對革命的低潮和“遠距離革命家”的侮辱稱號,滿腔熱忱的汪精衛一度走向極端,試圖通過暴力暗殺來改變中國現狀,解決紛繁複雜的中國問題。
精衛相傳是炎帝的小女兒,在東海中溺水而死,死後化身為鳥,發誓要將東海填平,於是不停地銜來石頭和木頭投入海中。可見當年汪給自己取這個筆名,一方麵是想激勵自己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麵也懷著舍身成仁的決絕之心。
1909年,汪精衛組織了一個針對清朝權貴的暗殺團體,前去行刺前,汪精衛將《致南洋同誌書》寄往朋友處,闡述自己的心誌:“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
在謀殺清朝攝政大臣載灃失敗後,汪精衛被捕入獄,在牢房裏寫下了《被逮口占》,就是本文開頭那首流傳很廣的詩。
那時,晚清政府經曆了預備立憲,已經有了一些開明的態度,開始對革命黨人采取懷柔政策。精明老到的慶親王奕在審問汪精衛時,就曾經這樣說過:“你們革命總是有原因的,看我們清朝太壞了。但假如你們成功,我看也不能強過我們清朝。”
多年後當汪精衛憶起慶親王的這段話,感慨良多:“我們今天成功了,還真不如人家清朝,弄得這麼糟糕!”汪精衛不斷反思,其思想由此走向溫和反暴力的一麵。
不久,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為展現與革命黨人和談的誠意,決定特赦政治犯,汪精衛也在其列。
走出牢房的汪精衛,發現自己當初日夜期盼的中華民國已經成立,而自己也成了婦孺皆知的大英雄。麵對大擺功績、爭權奪利的革命黨人,汪精衛大失所望,他明確提出“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謝絕高官厚祿,獨自一人漂洋過海,到法國尋求西方民主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