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城鎮職業培訓和農村職業培訓並舉
長期以來,我國將職業培訓的重點放在城鎮,忽視或輕視農村職業培訓,在潛在的意識中認為: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以手工勞動為主,日積月累、年複一年、代複一代,積累的生產經驗是維持農村正常生產的“本錢”,而這些經驗技能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就可以以代際傳遞為主要線索傳遞下來,因而在農村社區一直沒有形成規範的、有規模的職業培訓。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特別是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行,使農村社區改革開放以後得到大力發展的、以粗放型經營為特征的鄉鎮企業進入了調整結構、提高素質、實行集約型經營的階段,這使在鄉鎮企業中工作的農村勞動者有了迫切的接受職業培訓的需求。與此同時,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長期以來以粗放型經營為特征的農業生產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的農業生產資料包括農藥、化肥、種子、經營技術不斷擴大並廣泛運用於農業生產之中,種植養殖業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斷增多,一些新技術也不斷地被引入農業生產之中。所以,僅靠傳統的經驗傳遞方式掌握生產技能顯然已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要求。近十幾年逐漸推廣的不規範、低層次的以推廣適用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臨時培訓亦已跟不上形勢的要求。集約型增長條件下的農村社區呼喚農科教三位一體,普教、職教、成教相互補充,就業前、就業中職業培訓相互銜接的農村職業培訓體係。
第三、技術密集型勞動技能與勞動密集型勞動技能培訓並舉
首先,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原則既符合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企業,也符合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因為無論是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都必須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產出,這就要求所有企業在現有的條件下,努力開展技術革新、挖掘改造,努力提高員工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再則,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實施的規律、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律,決定了技術密集型企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會同時存在,(盡管在不同的階段其比例是不同的)。同時,由於我國勞動力資源龐大,所以,我們必須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這就要求在職業培訓的實施中,必須注意技術密集型勞動技能與勞動密集型勞動技能培訓並舉。
第四、就業前、就業中、再就業職業培訓並舉
職業培訓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各個國家由於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同,教育結構以及社會傳統的差異其職業培訓也各有特點,但一般來說,世界各國的職業培訓從整體上大致分為就業前培訓和就業後在職培訓(包括就業中和失業後培訓)兩大類。
我國在計劃經濟體製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職業培訓的種類也隻分為就業前職業培訓(我國習慣上稱職業學校教育)和就業後在職培訓(我國習慣上稱職工培訓)。在我國進行的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將失業後職業培訓(即再就業培訓)提上了職業培訓的議事日程。1996年,我國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口553萬人,年末全國有下崗職工814.8萬人,需要再就業的勞動者合計1367.8萬人;1997年,我國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口570萬人,年末全國有下崗職工1151萬人,合計1721萬人。
失業下崗人員存在年齡偏大、女性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水平低的特征。從全國抽樣調查的結果看,下崗職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8%,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為13.8%,三者之合超過70%,明顯大於城鎮就業人員中同等文化分組的比例。從失業下崗人員的職業的角度看,一般都是工業一般技術工種和無技能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比例很小。①(①鄭杭生主編《走上兩個文明全麵發展軌道的中國社會》第34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這部分人的再就業問題是關係到其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的大問題而促使其快速實現再就業,重要途徑之一是加大再就業職業培訓力度,增強失業下崗人員的再就業競爭能力和自謀職業的能力。
第五、計劃培訓與市場化培訓並舉
長期以來,我國的職業培訓是以計劃培訓為特征的,培訓責任主體與培訓實施主體是一元化的,即政府及其行政委派部門。這種計劃經濟體製下高度集中的職業培訓管理體製和辦學體製束縛了職業培訓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職業培訓的管理體製和辦學體製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但從總體上看,並未完全跳出計劃培訓的臼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施,要求形成計劃培訓與市場化培訓相結合的靈活多樣、簡便高效、適應多層次職業培訓的職業培訓格局。
2我國現階段的職業培訓與勞動就業
(一)就業前培訓
就業前培訓即學校職業教育和勞動預備役製度。學校職業教育是對準備進入就業領域的人員進行有關的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職業培訓。《職業教育法》第13條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勞動預備役教育是根據勞動部{1996}443號文件印發的《勞動預備製度實施方案》,從1997年起通過試點在全國範圍推行的就業前職業培訓的製度。
就業前職業培訓是溝通新生勞動力與勞動就業的橋梁,也是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實現勞動力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條件。經過新中國建立後的五十年的探索,和在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根本任務過程中的調整,我國就業前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國的學校職業教育到1965年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學校數、教職工人數以及當年的在校、新招、畢業學生數都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是,這種好的發展勢頭被“十年內亂”打斷,特別是職業高中教育遭到了毀滅性的衝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穩步發展、逐年增加,到1997年已有中等技術學校3251所,有職業中學10047所,其在教職工、在校、招收、畢業學生數均達到了曆史的最高水平。
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學校職業教育取得長足的發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1)學校職業教育偏小,缺乏職業教育辦學特色
學校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大力發展學校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跨世紀的戰略任務。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實施意見中指出:要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畢業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中心,到2000年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高中階段學生人數的比例,全國平均要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階段的城市要達到70%。目前,我國學校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的學生人數中,依然比例很低,結構是不夠合理的。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接受學校職業教育的學生大致為高中階段人數50%左右,直接進入中等技術學校的為20%左右。由於“重仕途、輕工匠”陳腐觀念的影響,不少職業高中沒有將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專業技術作為辦學方向,而以每年有多少學生考上大學作為增加辦校吸引力的“絕招兒”,將職高辦成了“準普高”;也有部分地區不重視職高教育的發展,職高招生出現萎縮狀況;有的職高缺乏專業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和實習場所,難以使職高名符其實,更難以培養出有市場競爭力、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優秀勞動者,所以,不少職高缺乏吸引力,辦得冷冷落落。
(2)專業設計缺乏科學的市場預測,職教資源浪費嚴重
就業前職業培訓是連接新生勞動者與勞動就業的橋梁,而這個橋梁能否“搭”起來,重要的問題是這種就業前職業培訓是否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能否培育出適應勞動力需求結構、受用人單位歡迎、具有較高勞動技能的、高素質的勞動者。目前,在學校職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即缺乏科學的市場預測,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指導思想等方麵缺乏市場觀念,結果使不少學生在接受了幾年中等職業教育後,因市場供大於求或技能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求而又不得不在社會上尋求接受“熱門”職業技術培訓的機會。在社會調查中,我們了解許多諸如以下的情況:學農的改學廚師、學電腦的改學駕駛、學會計的改學美容美發等等,造成了職業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3)辦學主體不規範,教育質量低劣的現象比較普遍
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我國的學校職業教育打破了政府壟斷、體製僵化、辦學渠道狹小的辦學格局,充分發動社會力量辦學,給就業前職業教育注入了極大的生機活力。但是,由於在充分發動社會力量辦學的同時,忽視了相關政策、法規的製定,對辦學主體資格規範不夠、審查不嚴、社會管理也沒跟上來,所以,出現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混亂局麵,出現了“皮包學校”、“車庫學校”、“遊擊學校”等等怪現象。由於利益驅動,每到暑期即會開展“搶生源”大戰,搶生源的手段亦五花八門,有的設法弄到若幹學校初中畢業班的名冊,“照冊”給畢業生發去:“祝賀你已被××學校錄取……”的“錄取通知書”;有的將招生表寄到各校畢業班班主任的手中,以推薦生源費為誘耳,誘導這些老師“介紹生源”;有的幹脆坐鎮各火車、汽車站“拉生源”,甚至將手持別的學校錄取通知書的學生也拉回本校“錄取”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