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管理上的問題,無校差舍、無教師、無辦學能力的“三無”學校比比皆是,一個車庫、幾間破爛不堪的房子旁邊,都可能赫然聳立著“××學校”的校牌。為了降低辦學成本,不少“學校”無正式教師,實行“全員臨時外請製”,在師資緊張的情況下,不少毫無教學經驗,缺乏專業技術知識的“兼職”老師,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神聖的講壇,貨直價實地開始“誤人子弟”。
上述狀況,帶來了就業前職業教育的負麵影響,阻礙了職業教育的正常發展,給受教育者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4)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過少,教學設施條件不適應職教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就業前教育事業建立與發展已有40多年的時間,但是,從中央到地方財政均未設立就業前職教事業專項資金和基本建設專項投資。職業技術學校投入不足,嚴重地製約了其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技工學校以生產實習教學為主,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但是,目前絕對多數技校生產實習教學設備陳舊落後。
目前,世界上各經濟發達國家都用最先進的設備培育後備技術工人。上海是我國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城市,但在其300所技校中,也有20%的學校沒有實習工廠。在全國4000多所技工學校,有實習工廠的約僅為50%。這種缺乏技術裝務的職業教育陣地又如何能培養出適應現代化、集約化經營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呢?
(二)就業中職業培訓
就業中職業培訓,也即職工教育或職工培訓,是對已就業的職工進行職業技能再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培訓繼續提高職工從事本職工作的勞動技能。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使企業麵臨著從未有過的激烈的競爭與挑戰,而企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所以,就業中職業培訓的意義愈來愈重大。198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職工教育的決定》,設立了全國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指導全國職工教育的機關,負責討論製定職工教育的重大方針、政策,統一規劃並檢查執行情況。此後,我國的就業中職業培訓展現出了新的特點和局麵:“六五”、“七五”十年,我國對3000萬青壯年職工進行了初中文化、初級技術補課和青工政治輪訓,每年參加各類文化、技術業務培訓在50學時以上的職工占總數的27%,十年累計培訓工人兩億人次。近幾年來培訓中級技工1200多萬人次,培訓高級技工400多萬人次,評聘技師20多萬人,高級技師範評聘範圍不斷擴大。①(①郭振綱主編《職業培訓與職業培訓爭議處理實務》第166頁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初步形成了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工人技術等級和技術職務的序列和培訓體製。
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方麵給企業員工隊伍素質的提高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另一方麵為企業通過勞動力市場吞吐勞動力,通過新陳代謝在員工的流進流出中提高員工階段素質,這給就業中職業培訓帶來了許多新的情況:
(1)國有企業由於尚未完全建立起現代企業製度,所以其並未完全進入市場,在職業培訓問題上展現出了較為複雜的狀況。
那些經營狀況比較好的國有企業,要獲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參與同類產品的市場競爭,為提高產品質量和經營水平,需要一支與其生產經營活動相適應的員工隊伍,以高超的勞動技能、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營效益。然而,國有企業的用工製度尚未完全市場化,所以無法充分利用勞動力市場機製吞吐勞動力,員工隊伍相對穩定,這便使國有企業麵對著巨大的在員工中開展廣泛、規範的職業培訓的任務,這些企業必須通過職業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提高企業的競能力。例如湖南湘潭電機集團有限公司這家擁有12000多員工的大型國有企業,麵對嚴峻的市場挑戰,十分重視員的職業培訓。近五年來,共舉辦各類職工培訓班700多個(期),培訓職工3000多人次。90年代初期,公司在崗高級工不到3%,50%的為初級技工,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近五年來,經過培訓,工人的技術等級比90年代初提高了1.5-2級,高級工比例從3%提高到近10%,中級工達到56%,200多工人被聘為高級技師,近300人被聘為技師和助理技師,形成了一支結構較為合理的技工隊伍,生產經營能力大大提高,這支技工隊伍,每項年提合理化建議2000多條,創QC40多項,進行技改、技術革新500餘項,每年直接創造經濟效益200多萬元。這個集團公司,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職工教育先進單位。
那些經營狀況比較差的國有企業,經費緊張,難以抽出一定的培訓經費對職工進行正常正規的職業培訓。同時,這些企業在貫徹市場化就業的用工精神、調整自身的產品結構、改進生產工藝、調整生產規模等等中將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沉澱在企業中的冗員和需要正常排泄的“富餘”人員“擠”出了生產過程,成為下崗職工。由於我國的失業保險製度尚無法承受各企業都將下崗職工排放到勞動力市場的風險,所以,下崗職工滯留在企業中,為迅速解決這部分人的再就業問題,企業將加強對這部分人的職業培訓做為一個重點。
(2)非公有製企業能夠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的原則,享有完全的勞動用自主權,所以它們可充分利用勞動力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機製,依據本企業對員工質量、素質的要求,在勞動力市場上挑選員工。
由於有了上述優勢,所以許多非公有製企業在製定員工培訓戰略時,往往從有利於本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出發,為保持一支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工人員而在企業內進行正常、規範、嚴格的職業培訓,使他們成為企業取得經營效益最大化的骨幹隊伍。而對中低級管理、技工人員,許多企業則從最大限度地減少勞動力成本、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出發,投入的培訓經費極少。因而非公有製企業中低級管理人員和技工人員吞吐速度很快。
(3)在市場經濟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農村勞動者對職業培訓的需求增加,給農村的就業中培訓帶來了勃勃生機。
首先,農業的集約化經營,使眾多能夠給農戶帶來實際效益的農業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生產資料源源不斷地進入農業生產領域,追求高的經濟效益的驅動,使廣大農戶產生了盡快掌握新品種、新技術、新生產資料的生產實用技術的衝動期望能夠運用科學技術從事專業生產。有些地方利用這一契機展開發廣泛、規範的實用技術教育,並注意培養“科技示範戶”,逐步形成了一個個某一生產技術和品種集中的專業村、專業組。如全國勞模李常水,在自已所在的湖南省宜章縣東風鄉笠頭村建築了一棟培訓樓,堅持常年對本村的村民開展職業培訓,講授農作物、花卉、種子、改良、病蟲防治等等方麵的技術,使昔日荒山野嶺遍布的笠頭村,變成了四季花果飄香的“花果山”。本鄉、本縣以及鄰縣、鄰省的不少農民也慕名而來,聚集在笠頭村的培訓樓接受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培訓。
同時,鄉鎮企業在經曆了20多年的粗放型經營之後,在市場競爭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下,進入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時期,進入了由過去拚設備、拚勞動力、拚資源轉變為改革生產工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追求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齊頭並進的新的發展階段,這便對鄉鎮企業的管理人員生產人員的職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顯然:今後到鄉鎮企業就業的競爭性亦大大增強了。不少地方抓住這個機會,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為核心,根據本鄉鎮企業的調整,組織農村勞動力進行新的生產技能培訓。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不少地區的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者的就業中職業培訓,將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培訓納入了政府工作計劃。例如湖南省類底地區行署,十分重視農村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培訓,他們采取建立鄉鎮職業培訓分校的方式,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勞動者,對在鄉鎮企業就業的勞動者和準備向非農產品轉移,準備進城務工的勞動者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並為婦女、殘疾人、少數民族、複員轉退軍人等特殊群體提供專門的勞動技能培訓,大大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和整體素質。
但是在調查中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的政府對農村勞動技能培訓還不夠重視,許多地方政府還未將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職業培訓納入議事日程,這日後必將使該地的經濟發展缺少科技力、優質勞動力的支撐,從而拖住經濟發展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