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現階段勞動就業對職業培訓的要求
(一)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的特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施,我國的勞動就業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這種新變化對職業培訓提出了新的問題和要求。目前,我國的勞動就業在變化中展現出了如下新的特點:
1、農村勞動力表現出量的轉移和質的提高雙重需求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施,我國人地關係緊張的矛盾,小農經濟高度分散、粗放型經營與統一的大市場、集約型經營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步步深入和與之相適應的集型經營思想的萌芽,農村勞動力逐漸向非農產業轉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勞動力的相對量雖然已由70.0%減少到49.9%,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比還是相當高的。與此同時,我國農村勞動力總量龐大,與有限的主要生產資料——耕地的供給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據統計,我國現有耕地14億畝左右,如采取集約化經營,約需配置勞動力1.2億人,加上林牧副漁約配置勞動力6000萬,則農業約共需勞動力2億。而目前,我國有8.7億農村居民,4.5億農村勞動力,可見需要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額相當龐大。①(①鄧微主編《鄉鎮經濟管理學》第162頁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與此同時,我國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偏低,勞動技能落後單一的問題也十分突出。據統計,在農村勞動年齡人口中,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占總數的0.0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82%;初中文化程度的為29.51%;小學文化程度的為40.73%。在農村勞動年齡人口中,科技人員數量更少,全國每萬個農業人口中,擁有技術人員不到4人。②(②同上第168頁。)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能素質不高,給農業集約化經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滲透實施,產業結構處於不斷調整和高次化的過程中,由於技術進步而在職業技術要求和勞動者素質之間出現空檔,導致結構性失業。
我國在第一產業從業的勞動者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從1978年到1997年平均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而這1個百分點大體上由第二產業吸收0.3個百分點,由第三產業吸收0.7個百分點,由於這些由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者勞動技能單一、整體素質不高,所以許多人難以適應二、三產業就業崗位的需求,不少人成了“盲流”。與此同時,在各次產業內部,隨著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施,不少效益差、產品陳舊且已喪失市場的行業、企業逐漸被淘汰,產生了大量失業人員。如紡織行業在產業調整中全國三年壓錠1000萬,每壓1萬錠即意味著600名職工喪失工作崗位,壓1000錠意味著在三年中,紡織行業因壓錠會生成下崗分流職工60萬。
國有企業應經濟體製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求,對存量資本進行戰略性重組而加大了破產、兼並的力度。到1997年底,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口570萬,同時全國有下崗職工1151萬人。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分離出來的勞動力,在知識結構與勞動技能結構上與新興的產業、行業和企業有較大的距離,所以,造成了“有人無業可就,有崗無人能上”的問題。如湖南省長沙市勞動力市場自1997年5月至10月,提供了5000多個崗位,其中有2000多個崗位招不到合適的勞動者,機電行業需1000多技工,因素質原因僅招到40%,而酒店、飯店的招工崗位因勞動技能要求低則報名人數是實際招用人數的8倍。勞動者素質不適應產業調整要求,造成了為數不少的勞動者“望崗興歎”,形成了結構性失業。
3、與生產力多層次相適應的多層次的勞動就業格局形成
應我國生產力水平多層次基本國情的要求,我國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就業格局:
第一、應生產力多層次狀況的需求,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調整,勞動就業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者由1978年的28318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70.5%上升到1997年的34730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9.9%;在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者則由1978年的6945萬人、占17.3%上升為1997年的16495萬人,占23.7%;在第三產業就業的勞動者由1978年的4890萬人,占12.2%,上升為1997年的18375萬人、占26.4勞動者。①(①《中國統計年鑒》第182頁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應生產力多層次狀況的需求,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方針,形成了多種所有製共同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就業格局。
到1997年底全國有從業人員69600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0207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9.03%,分布在不同所有製和不同產權組織形式的單位、企業中就業;農村從業人員49393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70.96%,分布在不同的所有製經濟成人中就業。
第三、應生產力多層次狀況的需求,我國呈現出了勞動者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之中廣泛分布態勢。
由於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包括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的挖潛、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由於資本、技術密集性產業的發展會激發信息、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崛起;由於隨著工業化水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第三產業會快速發展;還由於各級政府從我國勞動力總數龐大,勞動力供給旺盛的國情出發,注意引導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所以,在我國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勞動者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廣泛分布,這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提出了多層次的要求。
4、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導致勞動者在市場化就業中素質競爭激烈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到1997年底我國總人口達12.36億。70年代以來,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並低於世界人口增長平均水平。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所以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亦相當龐大,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已達6.79億,此後,每年都有1000萬以上的人口進入勞動年齡階段。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給勞動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1992年以來,我國就業年增長速度約10.6%,非農產業的從業人員每年增長600多萬,相當於英國第二產業的全部就業人口,年就業增長速度3.5%,但是就業壓力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注①(①《正確處理就業領域中的幾個關係》程秀生《中國經濟時報》1998年6月12日7版)
每年新進入勞動就業領域的勞動者、失業者、農村剩餘勞動力加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彙集在一起,形成了我國勞動就業快速增長和失業壓力上升並存的特殊狀況。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的狀況,市場經濟條件下,使勞動者為就業而展開了在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上的激烈競爭。
目前,我國農民家庭實物性消費約為其純收入的1/4,農村非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農業高1.5-2倍,按此推算,農村勞動力約為1/3左右用於自給性生產。也即在我國勞動力中大約有20-25%從事自給性生產,有30—35%靠勞動力市場吸收。在城鎮則勞動力的60—70%靠勞動力市場吸收。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的勞動者,其就業競爭的實質即勞動技能、綜合素質的競爭。即使勞動者通過其他方式就業謀生,也免不了在服務市場或就業單位迎接競爭對手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就業中“優勝劣汰”的法則,給職業教育的發展,給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極好的契機。
(二)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對職業培訓的新要求
新的曆史條件下的勞動就業對職業培訓提出的新要求主有以下幾點:
第一、觀念教育與技能培訓並舉
市場經濟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的勞動就業機製,完全不同於計劃經濟與粗放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勞動就業機製。在舊體製下政府在勞動就業領域包打天下,安置勞動者“充分”就業,並且勞動者一旦就業,無論其自身的勞動技能、整體素質如何,都“穩打穩坐”地“從一而終”——無失業之虞。新的勞動就業機製在市場化競爭就業中以“優勝劣汰”為法則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順應社會生產發展的要求,通過勞動者在就業前、就業中和失業後的不斷競爭和進取,以“就業——失業——再就業”滾動型就業方式實現社會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新的就業機製不僅要求勞動者擁有較好的勞動技能和較好的整體就業彈性,並且要求勞動者摒棄在舊體製中形成的等政府安排就業的惰性和鄙視在非國有經濟單位就業的陳腐觀念,刻苦學習專業技能,提高整體就業彈性、積極投入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在接受市場對自身選擇的同時,選擇適合自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社會舞台。這就要求職業培訓在指導思想上要注重在我國的勞動就業機製發生重大變化情況下,觀念教育與技能培訓並舉,為我國“三結合”就業方針的貫徹提供積極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