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可見,我軍兩用人才的培訓工作經曆了一個產生、普及和提高的過程,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我軍兩用人才培訓工作還存在不少差距。我們必須從我軍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的新路子。
3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我軍兩用人才培訓的主要對策
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其實質是要求我國的經濟增長從單純數量型轉變為質量效益型。我軍兩用人才的培訓要適應這一轉變,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明確兩用人才培訓的目標
一般地說,軍地兩用人才的培訓目標,是指一定時期或一個階段培養兩用人才工作預期達到的程度和結果。選擇正確的人才培訓目標,首先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需要性原則。當前部隊98%以上的幹部戰士都要經曆由軍人再到老百姓的人生轉折,培養兩用人才,就必須為他們回到地方再次就業打好基礎。如果我們選擇的人才目標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回到地方後,幹部戰士不能產生人才效益,我們人才培養目標的選擇就不正確。同時,軍人的第一任職需要是練好保衛祖國的殺敵本領,完成好軍事訓練的任務,因此,培養的兩用人才又必須適應我軍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此外,由於幹部戰士的文化基礎、居住環境、個人愛好等方麵的差異,他們成才需要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選擇的人才培訓目標,也要盡量滿足幹部戰士不同層次的成才需要。這樣,才能使軍地對人才的需要與個人成才願望一致起來。二是兼容性原則,在認識上,有些人一提兩用人才,就想到維修家電、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能型人才,這是一種片麵認識。實際上兩用人才是軍地兼容型人才,即指那些用自己的創造性勞動,能夠為軍隊和地方做出貢獻的人才。實用技能型人才隻是其中的一種。軍地兼容型人才,從根本上講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類人才在部隊是合格軍人,到地方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幹。因此,兩用人才的培訓,要兼顧軍地兩用,不能片麵強調某一方麵,而忽視另一方麵,但在不同階段要有所側重,在服役期間,兩用人才培訓要堅持以軍為主,退伍前的培訓要以民為主。三是多樣性原則。培養兩用人才,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而應該培養多方麵、多類型的人才。我軍按專業一般分技術兵種和非技術兵種兩大類。無論是技術兵種還是非技術兵種,都要從實際出發培養適應部隊和地方需要的多樣化的人才。技術兵種部隊,要結合部隊專業和任務特點,培養多樣化的兩用人才。隨著部隊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提高,我軍從單一兵種發展成為多軍兵種的綜合性部隊。就摩托部隊而言,有步兵、炮兵、汽車兵、通信兵、工兵等,還有生產人、飼養兵、炊事兵、衛生兵、修理兵等。如再細分還可分為更多的。專業。隨著高科技在軍事領域中的運用,現代戰爭一般都是高技術戰爭,對作戰指戰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現代軍隊的指戰員不僅是多樣化的複合型人才,而且是高素質的智能型人才。為了適應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同的部隊、不同的分工、不同的任務,要求育人必須結合本單位的實際,確立多方麵、多類型的人才目標。同時結合各技術兵種部隊的專業特點,在培養軍用人才的同時,兼顧學習與各類專業技術相近或相通的民用技術,培養多樣化、多類型的複合型和多智能的民用人才。非技術兵種部隊,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在培養軍隊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保證軍事訓練任務完成的同時,要新增加一些民用技術的學習。其人才的多樣性,主要根據地方人才市場的需求和部隊訓練的實際可能來確定。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環境條件不同,各地區對人才需要存在很大差異。據我對一些部隊調查的情況表明,出生城市和郊區的戰士,多數願意參加汽車駕駛與修理、家電維修、烹調等專業培訓班的學習,而出生在海濱湖畔的戰士,多數願意參加養殖班的培訓,那些來自山區的戰士,多數願意參加農機、木工、泥工等培訓班的學習。不僅地區之間對人才需求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同一地區的人才需要也是多方麵的。因此,各部隊應根據所屬人員特別是戰士原籍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的實際需要,選擇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從而培養多類型的兩用人才。除以上三個原則之外,還有層次性原則,可變性原則等。把握這些原則,有利於我們選擇正確的人才培訓目標,使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能適應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轉變的需要,而且能適應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
選擇正確的人才培訓目標,還必須建立合理的目標結構。我軍人員由幹部和戰士組成,因此,兩用人才培訓目標總體上分幹部和戰士兩個層麵。從幹部培訓目標上看,根據能力結構可能分為四個層次,即決策層人才、管理層人才、執行層人才、操作層人才。按照現代管理科學的能級管理,合理穩定的管理結構應是正三角,上麵具有尖銳的鋒芒,下麵又有寬厚的基礎。
從合理的正三角四個層次上看,決策層是確定大政方針的;管理層是運用各種管理手段來實現經營方針的;執行層是貫徹執行管理指令,直接調動和組織人、財、物等管理內容的;操作層是從事操作和完成具體任務的。軍隊幹部按育才目標可以分為團以上幹部和基層幹部。上述四個層次中前兩上層次適應於團以上幹部,後兩個層次適應於基層幹部。團以上幹部從事領導工作的時間長,指揮、決策、管理經驗比較豐富,轉業到地方後大部分安排在政府機關,企業事單位和學校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這類幹部在學習民用技術時,可以提倡他們學習決策領導知識、行政和經濟管理知識等,提高適應地方決策和管理的領導組織能力。基層幹部,包括一部分營連職機關幹部,按育才目標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本職業務與地方通用的如醫療衛生、工程技術等;二是本職業務與地方相近的,如後勤、通信等:三是本職業務與地方聯係不緊的,如軍事訓練。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基層幹部所擔負的工作任務的特點,分別組織學習不同內容的民用技術和管理知識,提高他們適應地方從事一般管理操作性工作的能力。
戰士兩用人才培養目標可以設定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高層次是大專教育,主要組織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戰士參加地方和軍隊院校開辦的各種類型的大專函授,通過學習使其達到大專文化水平。中層次是中等專業技術培訓,可以通過軍地聯合辦各類中專班,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戰士進行培訓,使其達到中專文化或中技水平。低層次是初中文化補習和技術培訓的,通過部隊開辦各種文化學習和技術培訓班,對具有小學文化程度或半文盲的戰士進行培訓,使其達到初中文化水平。通過三個層次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技術培訓,使戰士在服役期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發揮解放軍這所大學校的作用。
2、把握兩用人才培訓的重點
工作重點,是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局部。兩用人才培訓的重點,是我軍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的主攻方向。在新的曆史時期,我軍兩用人才培訓,全軍以院校為重點,部隊以戰士為重點。把院校作為全軍兩用人才培訓的重點,這是由院校在全軍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自從部隊實行從戰士中提拔幹部必須經過院校學習製度的以後,全軍幹部一般都是從部隊院校畢業的。院校教育因此成為培訓兩用人才的主渠道。在院校教育的內容設置上,除了學習軍隊建設急需的政治軍事知識之外,還要開設軍地通用的科學文化基礎和必要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部隊院校包括指揮院校和技術院校,這兩類院校都分高、中、初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教育訓練,應與地方工作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相適應。
把戰士作為部隊兩用人才培訓的重點,這是由戰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戰士是部隊的主體,數量多、流動性大,文化程度不高。戰士中有98%以上的要複員回地方,他們絕大多數麵臨第二次就業。因此,對戰士結合軍事訓練加強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實行雙重職業教育,將成為部隊培養兩用人才工作的基本任務。培養和造就大批政治合格業務素質比較好的軍地都用得上的解放軍戰士,不僅是部隊建設所必須的,而且也是對地方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貢獻。
3、規範兩用人才培訓的內容
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貫徹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軍隊精神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基本要求,我軍兩用人才培訓的基本內容可按幹部和戰士分類進行規範。
幹部培訓的內容可分為院校教育和部隊教育兩個方麵。院校教育要逐步提高幹部培養的文化層次,擴大各類幹部大專、本科培訓比例。在教育內容上要增加自然科學,特別是高科技知識的比重。部隊教育按內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文化教育。有計劃地組織幹部離職補習高中文化。第二類高等文化教育。組織幹部積極參加高等自學考試、函大、電大等教育,努力提高全軍幹部的文化程度,並在指揮幹部中有一定數量的研究生。第三類,各類單科或多科教育。開辦軍事幹部、政治幹部、後勤幹部、技術裝備幹部等培訓班,分期分批地組織幹部學理論、學曆史、學經濟、學科技、學管理、學法律、學計算機操作、學外語,學習一切需要學習的東西。這些知識軍地兩用,既利於提高幹部保衛祖國的能力,又有利於提高幹部轉業地方參加建設祖國的能力。
戰士培訓的內容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文化教育。主要對象是符合報考軍校條件和願意複習高中文化的戰士。第二類是民用技術教育。主要對象是服役兩年的戰士,開設無線電通信、電工、農機、財會、烹調、種植養殖、汽車駕駛、醫療衛生等專業班,通過學習,使戰士能掌握一至幾門民用技術。第三類是文藝體育技能教育。主要對象是有某種文體愛好和特長的戰士,組織他們學習寫作、書法、美術、攝影、文體、樂器等內容,使他們具有一技之長,服役期間為活躍部隊文化生活作貢獻,複回後也能成為地方的文體骨幹,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再立新功。
4、抓好兩用人才培訓的主要環節
(1)在職培訓。軍人的職業培訓主要是通過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提高部隊官兵的軍政素質,使他們有效地履行保衛祖國的神聖職責。有新的曆史條件下,軍隊要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必須把兩用人才的培訓納入部隊訓練教育的體係中去,即從過去單一的抓軍政訓練轉變為軍、政、文、民融為一體,建立軍、政、文訓練和學習民用知識“四位一體”的訓練體係。在指導思想上,要明確實行軍地兩用一體化訓練,是適應打贏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的綜合性訓練。這種綜合性的訓練,部隊各級領導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在人員安排上,新兵入伍要讓戰士學習民用技術三年早知道。兩用知識的學習,總的要求是以軍為主,兼學民用,但不同階段應有所側重。第一、二年兵以學軍為主,兼學民用,第三年兵要增加民用知識學習和民用技術訓練的比重。在內容安排上,要區別三種情況,即本職專業軍地通用,本職專業地方部分通用,本職專業地方用不上的。針對這三種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形式,深化或拓展或新增民用知識和民用技術的內容。在時間安排上,除充分利用部隊雙休日和業餘時間外,還要相對集中一定的時間,加強民用技術訓練。為保證“四位一體”綜合訓練的質量,在完成部隊軍政訓練任務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開放式的育才基地,加強幹部戰士的科學文化和民用知識的學習。這種育才基地包括四種類型:一是廠訓型,即靠近廠礦企業的部隊與駐地企業掛鉤,選派部分幹部戰士進廠學習,二是校訓型,即靠近大中專院校的部隊與駐地學校掛鉤,選派部分幹部戰士進校學習;三是聯營型,即部隊與駐地有關單位開辦各種類型的兩用人才經營點,經營點上的幹部戰士在地方技術人員指導下,邊學習,邊實踐,邊提高;四是聘請型,即遠離工廠、學校的部隊,在營區內開辦育才培訓班,聘請地方學校的教師或工廠的技術人員到部隊講課,提高幹部戰士的民用技術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2)離隊前的培訓。可以采取集訓的形式對即將退役的幹部戰士進行再次就業前的培訓。戰士退役前的集訓,可以采取以團為單位組建用技術訓練連形式,把全團入伍兩年以上並決定將要複員的戰士集中到一個連隊,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學習民用技術。學習中堅持做到“三個盡量”:盡量照顧戰士意願,盡量符合戰士家鄉的人才需要,盡量做到人才“產需對路”。學習期滿後,由連隊安排,除少數留下擔任骨幹外,絕大多數作退伍處理。這種集訓形式,有利於退伍戰士在培訓的時間、人員和內容上相對集中,從而保證培訓的質量和效果。幹部退役前的培訓目的,主要使轉業幹部初步掌握一門適合地方就業的技能。培訓方式,既可以在軍隊的培訓中心進行,也可以到地方大專院校代培,還可能直接到即將安置到的單位去培訓。多數以短期培訓為主。轉業幹部經過退役前的培訓,有利於他們提前熟悉地方工作的性質和特點,初步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和技能,盡快適應地方工作的需要。
(3)離隊後的培訓。這種培訓的重點對象是轉業幹部,由於目前政府機關精減、企業職工下崗,人力資源從數量上過剩,使有些轉業幹部在部隊的職業專長到地方後並不能安置到相應的工作,因此,轉業幹部在上崗前,存在再就業培訓的需要。根據這種需要,政府應當建立轉業幹部崗前培訓中心,對轉業幹部進行集中培訓,使服役期間未能學會一種技能或需要改換工作的轉業幹部到地方後可獲得再次學習的機會。培訓的內容和時間應當根據轉業幹部即將到任的工作性質、特點和要求來確定。
此外,還必須建立健全退役軍人人才交流中心,搞活兩用人才的流通。通過退役軍人人才交流中心,向社會介紹和推薦兩用人才,疏通兩用人才的流通渠道,縮短兩用人才的流通時間,從而促進兩用人才的合理流動,使兩用人才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兩用人才的生產和再生產進入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