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9)(2 / 3)

一是有利於開發部隊的智能資源。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綜合體,它包括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軍建設戰略方針的根本性轉變的實質是實施“科技強軍”戰略,而實施這個戰略的關鍵性措施,就是用軍事高科技知識武裝廣大指戰員的頭腦,開發和利用廣大指戰員的智能資源。加強高科技知識的學習培養廣大指戰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是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實踐證明,“科技強軍”靠人才,人才智力靠開發,而培養軍地兩用人才是開發智力的有效途徑。

二是有利於促進部隊的思想穩定。通過培養軍地兩用人才,把人民解放軍辦成一所大學校,使戰士參軍就是入學,退伍就是畢業。許多青年入伍幾年,既學習了政治和軍事、思想和身體都得到鍛煉,又學會了幾門地方用得上的專業技術。這樣做,適應了年輕戰士好學上進的特點,滿足了他們求知成才的願望,豐富了年輕戰士的部隊生活。戰士是部隊建設的主體,是部隊成員的絕大多數,如果穩定了廣大戰士的思想,全軍的穩定自然獲得牢固的基礎。三是有利於密切官兵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誌趣愛好的基礎上的。加強科學文化和專業技術的學習,拓展官兵聯係的渠道,增加官兵之間的共同語言,把原來官兵的上下級關係,通過共同學習和研究,變成了一種師生關係或同學關係。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一方麵戰士的聰明才智得到展示,使幹部對戰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而更加愛護和關心戰士;另一方麵,戰士從幹部的關心和幫助中感受到部隊生活的溫暖和有價值,從而戰士更加尊敬和愛戴幹部。“尊幹愛兵”教育是部隊經常性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加強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則是進行“尊幹愛兵”教育,密切官兵關係的重要手段。四是有利於部隊物質生活的改善。部隊的物質保障主要由國家提供,但是我國目前經濟還比較落後,拿不出更多的錢來投資部隊建設,軍隊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還必須“忍耐”。在這種形勢下,軍隊開展農副業生產就顯得十分必要。通過軍地兩用人才培訓,提高廣大指戰員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術能力,可以直接提高農副業生產的效益,增加經濟收入,改善部隊的生活。實踐證明,通過培養軍地兩用人才促進農副業生產的發展,對於提高軍事訓練的質量,滿足部隊基層官兵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其次,培養軍地兩用人才,是適應地方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軍人的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其主要任務是教育的訓練,準備打仗,為什麼還要為地方培養有用人才呢?其客觀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由我軍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就軍隊的性質而言,我軍是人民軍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從建軍之日起,就不是單純打仗的。在革命戰爭時期,我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和生產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軍隊的任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過去一度單純的教育訓練、準備打仗轉移到既要保衛祖國,又要建設祖國的方向上來。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的:“軍隊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勤儉建軍,積極支持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要支持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就必須學習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各種專業技術。就軍隊的特點而言,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隊的幹部戰士絕大多數都麵臨要轉業複員的問題,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幹部戰士在退伍之前,必須通過軍地兩用人才的培訓,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二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要求的。市場經濟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其中,人力資源是市場配置的重要對象。部隊的幹部戰士是我國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從部隊退伍的幹部主要靠國家計劃安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國家仍將采取計劃安置的辦法,但市場配置退伍軍人的範圍和程度將有所擴大和增加。因此,在退伍軍人的供求雙方,互相選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加強軍地兩用人才的培訓,提高退伍軍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各種民用技術,不僅有利於部隊幹部戰士轉業複員後的再次就業,更重要的是為地方輸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有利於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再次,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從人民群眾的利益著想正確地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是我們各種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完全符合人民群眾的願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滿足了廣大戰士渴望成才的願望。部隊的廣大戰士是人民的子弟兵,他們來自人民群眾,絕大多數或遲或早又要回到人民群眾中間去。滿足廣大戰士渴望成才的願望,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就是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願望。二是滿足了許多家長“望子成才”的願望。許多家和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部隊,是希望子女在解放軍這所大學校得到教育和鍛煉,成為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如果通過軍地兩用人才的培訓,使每個戰士政治合格、業務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而且都有一技之長,每個家長也就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部隊,而且也放心自己的子女在解放軍這個熔爐裏鍛煉成長。

三是滿足了全國人民要求解放軍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走在全社會前列的願望。人民解放軍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在新的曆史時期,不僅在支持和參加國家的物質文明建設方麵要走在全社會的前列,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麵也要走在全社會的前列。這不僅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軍隊的要求,而且也是全國人民對軍隊的厚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部隊幹部戰士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我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任務之一。而加強軍地兩用人才的培訓則是我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我軍精神文明建設根本任務的重要的途徑。軍地兩用人才培養的工作做好了,將會使軍隊進一步贏得全國人民的尊重和擁護。

綜上可見,加強軍地兩用人才的培訓,是新時期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地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軍隊提出的新的要求,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做好這項工作,是利軍、利國、利民的固本之舉,是保證人民軍隊履行保衛祖國、建設祖國雙重職能的戰略性措施。

2我軍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的曆史和現狀

我軍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的工作,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樣,也是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由點到麵,由淺到深,由自發產生到自覺組織,逐步開展起來的。這項工作自1977年以來,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自發產生階段,即1977年到1982年。人民解放軍在曆史上是一個培養人鍛煉人的大學校,這個大學校曾為國家培養了成千上萬的高素質的各類組織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繼續發揮這所大學校的作用呢?鄧小平同誌在1977年指出:“我們軍隊要搞得生動活潑些。隻著眼於軍隊本身建設是不夠的,還要著眼於幹部、戰士轉業回到地方的需要”,“要使幹部和戰士,經過訓練以後,既能打仗,又能搞社會主義建設。”這些重要指示,提出了把幹部培養成軍隊和地方都適用的人才的思想。但是由於當時“左”的思想影響還沒肅清,對鄧小平同誌這一戰略思想的重要意義認識很不深刻,因而沒有深入進行宣傳,在軍隊基層沒有得到貫徹執行。當時,有些部隊基層連隊的幹部戰士自發地組織學習民用技術,而且熱情很高,這種學習的積極性不僅沒有得到保護和鼓勵,反而遭到一些領導的批評,批評這些學習民用技術的幹部戰士是“個人主義”,是不務正業,是“名利思想在作怪”,致使一些青年戰士的進取心受到挫折。盡管如此,由於廣大基層幹部戰士衷心擁護開展學習科學文化,在自發組織的學習民用技術的活動中,創造了一些學習形式和經驗,為以後全軍廣泛開展這項工作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第二個階段是推廣普及階段,即1982年到1996年。1982年12月初,總政治部請南京部隊某師和成都部隊某團的負責同誌到北京彙報學習科學文化、培養兩用人才工作的情況。這次彙報會議是全軍開展兩用人才培訓工作的轉折點。即由群眾性自發學習階段進入有領導有組織地自覺學習階段。南京部隊某師從1980年開始,兩年多來共建立各種專業學習小組770個,培養各種民用專業人才1300多名。成都部隊某團也是全軍開展培養軍地兩用人才最早的一個單位,他們根據戰士文化狀況,辦了三類學習班,一是符合報考軍校條件的戰士應試複習班;二是專業學習班,對具備高初中文化的但不具備報考軍校條件的分別編入寫作、會計、農機維修、醫療衛生和園藝等專業學習班;三是文化補習班,對剩下的少數識字不多的戰士文化補習班。總政治部領導對這兩個單位的育才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並通報全軍,推廣了這兩個單位的經驗。通報中指出:“把幹部戰士培養成為軍地兩用人才,是新時期部隊建設具有戰略意義的一件大事,是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總政治部的通知發出以後,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的工作,在全軍範圍內迅速廣泛開展起來。1983年5月,為了進一步推動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的工作,總政治部在江蘇徐州、浙江金華召開了“全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經驗交流會”。1984年9月,海軍在浙江舟山召開學習科學文化,培養兩用人才經驗交流會。這次會議實際上是一次全軍性的會議。1986年5月,南京軍區某師駐地召開“軍地兩用一體化教育訓練現場會”,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聯合通知各大單位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參加。這次現場會的召開和南京部隊某部經驗的普及推廣,使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工作勃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此,兩用人才的培訓工作在全軍普遍深入地開展起來。

第三個階段是不斷提高階段,即1996年11月以來。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當年11月,中央軍委頒布了《關於貫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軍隊精神文明建設的意見》。這個《意見》明確指出:“充分利用雙休日等業餘時間,采取適合戰士特點的方式,有計劃地組織士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進行兩用人才培訓,盡可能使更多的退伍戰士掌握一些軍地兩用知識或技能。”《意見》還提出了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的目標、原則和要求。從此,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工作被納入軍隊精神文明建設的軌道,作為軍隊雙休日活動的重要內容,受到各級領導的普遍重視。

以上分析表明,軍隊兩用人才培訓工作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逐步開展起來的,近二十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這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

第一,科學文化學習碩果累累。在江澤民同誌的“兩個武裝”,即用鄧小平理論和高科技知識武裝全軍官兵頭腦的思想的指引下,全軍官兵在深入學習理論的同時,以學習軍事高科技知識為重點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已蔚然成風。近兩年來,全軍和武警部隊共舉辦了5000多期高科技知識講座,培訓各級各類幹部40多萬人。黨的十四大以來,全軍共有16萬餘名幹部通過在職學習取得大專以上畢業證書,加上同期軍隊院校畢業學員,全軍部隊大專以上學曆比例上升為60%,其中團職以上領導幹部達90%以上。全軍戰士中開展中專層次的學曆教育,到目前為止,全軍和武警部隊共辦了1000多所周未育才學校,組織戰士學習。同時依托部隊教育訓練主渠道培養兩用人才,抓好主渠道的組織領導、訓練內容、訓練時間到考核發證四個環節,培養了大量人才。僅1977年全軍就有54萬多老戰士通過教育訓練渠道接受了民用技能培訓,其中30萬人在完成年度教育訓練任務的同時,獲得了民用技術合格證書。

第二,兩用人才在軍隊建設中大顯身手。在教育訓練上,兩用人才培訓促進了部隊軍政素質的提高。空軍部隊兩用人才近幾年的革新成果有3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100多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海軍近幾年來培養了大批複合型指揮人才,他們既能上天駕駛飛機,又能下海操作軍艦;原國防科工委各業務係統幹部經過高等專業教育,崗位達標率在90%以上;陸軍部隊的軍訓質量也進一步提高,如蘭州軍區某炮兵旅組織機關幹部學習計算機技術,70%的能熟練操作,並在炮兵快速反應訓練等方麵實現了自動化指揮和管理。上述成就表明,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工作的效益正在部隊戰鬥力生長中得到顯示。在文化建設上,兩用人才培訓促進了軍隊的精神文明。全軍各部隊從駐地環境和訓練任務的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哨所演出隊”、“陣地流動書箱”、“洞天卡拉OK”、“邊關劍麻詩”、“百人舞獅隊”等,為調動廣大官兵的訓練積極性,活躍部隊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後勤保障上,兩用人才培訓促進了農副業生產。據有關資料統計,僅1995年,全軍共舉辦生產技術培訓班329期,受訓人員達16萬人。這些骨幹在軍隊農副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全軍在種植業領域種植良種達80%以上,全軍26個重點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的普及率達50%以上。我軍農副生產的發展為減輕國家負擔,改善官兵生活,提高部隊戰鬥力,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三,軍地兩用人才在地方經濟建設中再立新功。軍隊具有技術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兩個特點。在支持和支援地方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技術優勢和人力優勢。首先,充分發揮技術密集優勢,積極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改革開放以來,以高科技成果支援國家經濟建設項目1000多個,向地方轉讓科技成果1萬多項,使200多家麵臨破產的企業扭虧為盈。國防科技工業已建成民品生產線470多條,遍及20多個行業和領域,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中央軍委批準,空軍先後向地方開放大連、寧波、鄭州、福州等71個機場,開辟700多條民用航線,44條國內聯航線,協助地方300多個縣市開通了航空運輸業務。為支援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海軍先後開放和騰出25個軍港碼頭。全軍還先後向地方開放了300多鐵路專用線,90多條通信線路,300多萬平方米場地用於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全軍先後參加了4500多項重點工程。在鐵路建設方麵,開鑿山丘300多個,架設橋梁200多座,鋪設公路2000多公裏;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麵,我軍成建製抽出兵力投入引黃濟青、引水入秦、西藏水庫、三峽開發等上千項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近兩年來,全軍還先後參加北京平穀、上海浦東、廈門九江、蘇州工業園等500多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旅遊開發區建設。此外,全軍官兵還積極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做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全軍各部隊累計建立扶貧點5.1萬個,扶助近百萬貧困戶走上致富道路。在上述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實踐中,我軍培養和鍛煉了大批兩用人才,這些人才又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