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術教育的涉及的行業多種多樣,尤其是經濟增長速度快、對勞動力需求量大且質量要求高的專業發展較快,基本上適應了產業結構變化對就業培訓提出的要求。市內現有職業學校設有上百個專業,涉及農林牧、水產、化工、建築、紡織、輕工、經濟管理、財會、外貿、商業、旅遊、公關、營銷、信息等國民經濟各部門和領域,改變了過去以“農”字為主的格局,在職業教育中強化實際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訓已成為各類職業教育中適應性、針對性培訓的重點,在政府的重視下充分調動各方麵力量,構築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係,除中等職業學校外有成人教育係統中有關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與各大專院在瀏陽組織的函大、自學考試等設置的各種基地進行的有關職業教育和培訓;一些普通中學也據社會需要開設一些職業教育和培訓班,實行“多證書製”,勞動部門下轄的勞動服務公司辦學培訓。1997年瀏陽市勞動服務公司舉辦了七期八個班的就業前培訓和轉證定級培訓,培訓學員463人。多種社會各屆舉辦的電腦等技術培訓班等,它們與中等職業學校一起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職業教育體係。
從1998年開始瀏陽普遍實行勞動預備製度,對城鎮未能升入初、高中畢業生,實施1-3年的職業技術培訓。
2、就業中的培訓。主要有兩種培訓方式:一種是在工作崗位上提高其職業技能的培訓;另一種是以脫產半脫產或業餘學習方式在職工學校或培訓中心進行學習進修,其內容有各類各級崗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培訓。一是市勞動服務公司組織的靈活多樣的在職培訓,1997年市勞動服務公司接受用工單位委托采取與用工單位聯合辦學方式共辦培訓班兩期,培訓人員86人,采取指導方式到用工單位委托辦學共辦培訓班兩期,培訓學員600多人;二是各個係統各個企業組織的提高職工素質及技能的內部培訓。如瀏陽市商業總公司自1995年以來共舉辦了各類培訓班64期,參訓人員達5000多人次,保證了每名員工都有一次業務培訓的機會,培養其職業技能以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3、再就業培訓。瀏陽市再就業培訓剛剛起步,一般由政府勞動部門組織,是政府提高失業下崗人員素質,促使其重新就業的方式。1997是由市勞動局下轄的勞動服務公司組織的。1997年瀏陽市共有失業下崗人員8000人左右,市勞動服務公司配合再就業工程做好失業下崗人員轉崗培訓,轉崗培訓612人,為年計劃的93.85%,培訓失業人員72人,再上崗45人。1998年由於國有企業產權製度改革的深入,減員增效,失業下崗人員越來越多,形勢越來越嚴峻,針對這種情況在市政府的指導下,由勞動部門組織再就業服務中心專門地行各種失業下崗人員的轉業、再就業培訓。市再就業服務中心直接自己辦學辦班或者委托指導失業下崗人員較多的各係統各企業再就業服務站進行再就業培訓,其培訓的內容有:①轉變擇業觀念的培訓,舉辦各種報告會、短訓班學習十五大文件、領會十五大精神,幫助下崗職工轉變隻有在國有企業就業才算就業的觀念。②各種實際技能培訓。既有原崗位知識的提高,也有新的職業技術知識的更新,以便他們能夠適應原崗位或新職業的要求。
(二)瀏陽市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瀏陽市職業培訓雖然發展很快,但從經濟科技發展、產業結構變化對職業技能的要求與職業培訓狀況的比較來看,職業培訓嚴重滯後,影響了瀏陽經濟持續發展和勞動就業問題的解決。其主要表現:
1、教育結構不合理,教育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動對職業技能要求不相適應。首先中等教育主要以普通中學教育為主,1997年職業學校在重校學生人數占高中階段在校學生數的比例不到30%,農村更低,能接受培訓的農村中學生還是相當少一部分,離省政府的要求還很遠。到2000年,我省職業教育目標之一就是各縣(市、區)職業高中招生數與普通高中招生數及在學校學生數的比例要達到1:1左右,顯然瀏陽目前這種教育結構重基礎理論教育,輕職業培訓不適應經濟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者技能要求較高的需要。
其次層次不合理。瀏陽職業培訓主要是初中等職業教育,在初中等職業教育中偏重於基礎理論的學習、訓練,與瀏陽產業結構變動和經濟發展的實際結合不緊密,針對性、適應性較弱。同時布局不合理,大部分職業學校集中在市區,而農村地多麵廣,人口分散,職業學校卻很少。
2、職業培訓發展不平衡。就業前培訓發展比較快,就業中培訓次之,而再就業培訓則剛剛起步,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和企業下崗失業職工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變動需要掌握必備的新的職業技能以便轉崗、轉業。而專門以此為對象的再就業培訓嚴重滯後,影響了這部分勞動者重新就業。
3、政府對各級各類教育的投入不合理,對職業教育投入過少。從瀏陽市情況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主要是普通教育的投入,而職業中專、職業學校基本上是社會自籌,經費來源狹窄且很不穩定,致使大多數職業學校校舍緊張、教學設備陳舊落後、辦學條件差,與經濟發展、技術提高要求不適應,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
4、職業培訓缺乏針對性、適用性、時效性,致使職業培訓特色不突出。體現在專業的設置上涵蓋國民經濟各部門,麵廣類多,不能很好地貼近瀏陽經濟建設尤其是主導產業的需求,針對性不強,學校缺少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徹底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書本,理論、概念教學,學生的動手操作及實踐能力較弱,適用性不強;再就業培訓主要是失業下崗職工與農村剩餘勞動力,對這部分職工主要是一種就業性培訓,使其很快掌握一種新技能,盡快實現再就業,而濟陽在這方而培訓剛剛起步且時效性差、針對性差。
(三)搞好瀏陽市職業培訓的措施
沒有今天發達的職業培訓,就沒有明天發達的經濟。要抓好經濟就必須把職業培訓搞上去,這是發展經濟的治本之策。針對瀏陽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多種措施使職業培訓適應勞動就業形勢和變化。
第一,從職業培訓內容來看,必須貼近瀏陽經濟發展,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堅持服務經濟和勞動就業的方向,增強針對性、適應性,突出職業培訓特色。首先從瀏陽市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變動情況看,牧業發展速度最快,其絕對產值由1979的3498萬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99987萬元,其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9年的13.8%提高到1997年的39.2%,上升了25.43個百分點。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黑山羊養殖與銷售實現了規模化經營,1997年黑山羊發展量達73.2萬隻,其深加工產品已暢銷全國,因此適應畜牧業的發展需要,職業培訓要與勞動就業緊密結合,重點開設畜牧類中的科學配方、飼養實用方法、技能的培訓,防病治病、實用方法技能及加工、技能實用方法培訓等專業,滿足畜牧業發展需要對勞動者職業技能和文化技術素質要求提高的需要。其次從工業內部結構變動看,鞭炮煙花生產曆史悠遠,享譽全球,暢銷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占據全市財政半壁江山,曆來是瀏陽經濟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1997年其產量達到793萬箱,鞭炮煙花企業通過股份製改造、重組、聯合、兼並等逐漸組成緊密型的經濟實體,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其產業支柱地位得到不斷鞏固,出口額在全市外貿總出口中占絕對優勢。為強化花炮這種傳統產業的優勢,加快產業升級,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職業培訓應重點擺放在花炮生產工藝實用技術的傳授,可以從配料製作到包裝完工封裝一整套環節,針對不同步驟,采用理論講授、現場技術指導、實地操作等方法進行培訓,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及素質。再次,根據瀏陽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到2002年全市要逐步形成同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合理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順序由現在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轉變,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並且第三產業要突出特色,以旅遊業為龍頭。未來五年集中力量建設好以大圍山為龍頭的瀏陽河風光帶,真正使旅遊成為一大支柱產業及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圍山要力爭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大見成效,十年進入全國名山行列。特別是旅遊業的收入達到3億以上。適應旅遊經濟發展與勞動就業增加的需要,職業培訓應主攻旅遊宣傳促銷、旅遊公關、旅遊環境、旅遊管理等,滿足旅遊業發展對勞動者職業技能與素質的要求。總之職業培訓內容要貼近經濟建設、經濟發展,貼近主導產業,貼近勞動就業。要根據經濟發展與勞動就業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受培訓者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其就業能力與在崗的工作能力。
第二,從職業培訓方式看,按經濟發展的態勢開展產前、產中、產後等多種不同的培訓方式。產前培訓主要是各類職業學校的教育,對各類即將就業的城鄉求職人員進行有關專業知識及職業技能訓練。為搞好產前培訓,要調整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要以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主,辦好職業高中,確保職高與普高同步發展,在抓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給學生一技之長。就業中培訓主要是在崗培訓,在具體的企業、農村示範基地上通過現場技術指導,生產實地操作示範等方式在工作中生產中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訓練,提高其實際工作能力。職業培訓還包括轉業培訓、轉崗培訓再就業。隨著產業結構變動,農業示範基地的產生,畜牧業發展,工業結構調整、旅遊業的興起,勞動力市場變化,一部分素質低、職業技能差的勞動者可能會失業,其再就業前則必須進行必要的職業培訓,以提高其職業能力,適應新職業對其提出的職業素質要求;在同一產業內部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對從原來工作崗位轉換到另一新的工作崗位的勞動者要進行必要的培訓。
第三,從職業培訓對象來看,要根據不同需要進行多層次的培訓。對於年齡不大的初高中在校生,一般可以通過逐步擴大職業高中的辦學規模進入初等、中等職業學校進行係統的知識訓練與實習階段的實際操作訓練,且知識訓練側重於職業知識和專門知識。對於從業人員和即將就業的人員的職業培訓同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實施學曆證書、培訓證書和資格、證書製度。根據花炮、旅遊等行業不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對於失業下崗職工和農村剩餘勞動力,針對不同情況進行不同培訓,對城鎮失業下崗職工的轉業轉崗培訓,根據其年齡偏大、知識老化、技能單一的實際采取集中辦班或分散插班的方式開展適應性較強的技能訓練,使用權其盡快再就業。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可引導其離土不離鄉,通過科技推廣、專業示範、服務、培訓使其就地就近轉移;也以通過職業介紹機構和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提供的勞動就業需求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組織其有序流動就業向非農產業轉移。
第四,加強職業培訓的組織領導管理。政府要轉變“重普教、輕職教”的觀念,必須對職業技術教育進行統籌和決策。首先要結合瀏陽產業特色具體安排本市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的布局、專業設置、招生、畢(結)業生安置及中長期規劃。其次要在地方財政開支中合理安排職業教育經費在教育經費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政府要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從教育費附加中每年至少安排20%—30%用於職業教育。其三政府要加強再就業培訓工作組織領導,迅速改變再就業滯後的現狀。針對不同情況分類指導,做好市場需求預測,由政府出麵組織采取措施,確定培訓目標、方式,提高再就業率。最後政府要領導本區域的職業教育工作,做好協調和評估督導工作,經常檢查促督、指導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及培訓工作。使職業培訓真正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