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8)(1 / 3)

從勞動力需求方麵看:

第一、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及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對勞動力需求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麵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別一方麵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及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建立了糧食、蔬菜、烤煙、花卉為龍頭的各種優質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它們將成為今後農業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的一條重要渠道。

第二、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第二產業迅速發展,形成鞭炮煙花、機械製造、化工塑料、紡織服裝、礦產冶煉、竹木加工、建築材料和食品加工等八大支柱產業,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第三、第三產業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主渠道。第三產業具有投資少、勞動密集程度高,見效快等特點,因此比較適合吸收現有大量人員就業,目前瀏陽市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此相關的商業、飲食服務、交通運輸郵電業的穩步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會有較快的增長。

第四、非公有製經濟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國有集體經濟一統天下就業的格局。個體私營經濟多屬勞動密集型行業,可比國有集體經濟容納更多的勞動力,據有關專家調查測算,個體私營經濟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可解決360萬人就業,1997年瀏陽市有個體工商戶38167戶,若將其一半發展為私營企業,達到雇工8人的最低標準,就可容納15萬多勞動力就業。因此可以預測隨著非公有製經濟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更快發展,它對勞動力的需求會不斷增加。

盡管上述因素的影響,使勞動力需求總量不斷增長,但是農業產業化剛剛起步,第三產業、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等在短期內吸納勞動力能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局麵,瀏陽市目前仍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2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充分就業

改革開放以來,瀏陽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製定了“進百強、冠三湘”的奮鬥目標,致力於多角度、全方位推進改革開放,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強化科技興市意識,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帶動了經濟快較發展,成為全省第一個財政收入4億元的縣級市,1995年被國家科委授予科技先進縣(市)稱號並已連續三年通過複查驗收。1998年瀏陽市要實現經濟增長14%,必須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為此從九十年代以來投入大量資金,加快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技術、資金、知識密集型產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與優化,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必然使勞動就業麵臨一係列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農業經濟的發展,使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瀏陽市的農業經濟在全市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勞動力占市內勞動力總數的絕對多數,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中遊離出來,成為剩餘勞動力,他們要向非農產業部門轉移,現階段主要是離土不離鄉,就近向鄉鎮企業轉移,少數向城市流動。但是鄉鎮企業未來發展也是一個逐步集約化的過程,這樣就使鄉鎮企業在吸納勞動就業方麵的功能有所減弱。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又加大了這一部分勞動力轉移的困難。

(2)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在深化改革,進行存量資本重組過程中,加大破產、兼並力度產生失業人員,企業減員增效,剝離出冗員形成下崗人員。

(3)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原有產業部門整體技術素質不斷提高,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程度減弱,造成勞動力需求相對減少。新的產業成長和舊的產業衰落,對勞動力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舊產業中遊離出來的勞動力在沒有及時更新勞動技能之前無法適應新產業的技能要求,成為結構性失業者。

針對上述矛盾,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必須根據瀏陽自身特點,在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客觀情況下,采取多種措施,充分開發合理利用瀏陽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實現充分就業。其主要措施有:

第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瀏陽經濟大廈的支柱,經濟振興要靠鄉鎮企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濟陽市各級政府堅持把鄉鎮企業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全市鄉鎮企業規模逐年擴大,生產迅速發展,吸納勞動力不斷增多,1979年鄉鎮企業隻有2082個,從業人數51266人,總產值10180萬元,到1997年底鄉鎮企業達到了6萬多個,從業人數近30萬人,總產值達132.04億元。鄉鎮產業的發展為吸納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開辟了新的渠道。目前鄉鎮企業已進入了第二次創業時期,鄉鎮企業再發展要求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鄉鎮企業上規模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就業壓力,但上檔次上水平則對勞動力就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必須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勞動技能。

第二,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外資等非公有製經濟。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瀏陽實際情況看,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步伐,對於擴大就業至關重要。瀏陽市個體私營經濟起步於80年代中期,發展於90年代初,近幾年更是發展迅速,到1995年底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總戶數達30660戶,從業人員69565人,注冊資金49087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3.97、21.8%和48.9%。1995年產值過百萬元的個體私營企業93戶,比1994年增加18戶,其中產值過千萬元的個體私營企業6戶。“十五”大後,隨著所有製改革深入,個體私營經濟更是駛入了良性發展軌道,1997年底全市有個體工商戶38167戶,私營企業878家,解決就業人員15萬人,促進了就業。與此同時,市政府把握機遇,實現開放帶動戰略,按照“開放強市、招商建市、引資活市”的思路,加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改善投資環境,1997年全市引資項目66個,到位資金2.5億元,三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27億元,出口創彙金額1228萬元。通過發展這些非公有製經濟,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就業。

第三,加強農村小城鎮建設。瀏陽市轄36個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人口132萬人,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約為9萬人,市政府實施經濟重鎮戰略,動員和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到城鎮落戶,從事第二、三產業,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漸縮小農村人口比例,縮小城鄉差異,帶動城鄉經濟發展,大瑤、永安分別被列入國家11部委和湖南省農村小城鎮建設的試點鎮,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以永安、鎮頭、大瑤、古港等小城鎮為網絡,眾星捧月,聯動發展的多層次、多功能又各具特色的城鄉一體化格局的城鎮發展體係,啟動“萬戶農民進城鎮”工程、更大規模地就地就近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小城鎮建設與當地產業升級結合起來、與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水平及素質結合起來。

第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突出特點,以旅遊為龍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據專家測算我國第三產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吸納130萬左右的人就業,而且投資少,見效快,瀏陽區位優勢的提升,推動了旅遊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日本佛教發源地石霜寺、瀏陽文廟、秋收起義館等一係列旅遊資源開發,既提高瀏陽縣的知名度,又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一批大型商場、賓館和集貿市場相繼新建和改造,運輸、房地產、信息谘詢、通訊、金融等產業迅速發展。1997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2.5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億元,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1140元;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就業,構成了緩解就業壓力,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

第五,加快對外勞務輸出,促進勞動力有序流動。瀏陽132萬人口,農村勞動力78.2萬,有剩餘勞動力50萬人,為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流動,瀏陽市從1991年起就開始向外輸出勞動力,到目前為止向外輸出達10萬人。減輕了就業壓力。

第六,對城鎮失業下崗職工通過實施再就業工程予以解決。瀏陽市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再就業工作作為一項魚水工程、民心工程來抓。首先,加強組織領導,實行再就業工程目標管理製度,實行一把手負責製。各級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市政府成立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將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及再就業工作納入各企業主管部門、各企業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簽訂責任狀一級抓一級。其目標任務是用3年時間基本解決本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其中1998年底以前,使國有企業已下崗的職工和當年新增的下崗職工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再就業率60%,然後每年遞增15%,到2000年實現再就業率達90%,城市勞動力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其次,在政府指導下,於1998年4月28日由勞動部門組建市再就業服務中心,為企業托管下崗職工並提供就業服務。包括開展職業培訓,增強托管職工的再就業能力。其三,建立相應的再就業服務機構,根據下崗職工人數等情況建立再就業工作站或明確由相關科室代管,其職責是在市再就業服務中心指導下,做好本係統內的再就業工作,即做好本係統本企業托管的下崗職工組織轉崗培訓、分流安置、發放基本生活費、繳納社會保險費等工作。要求年內本係統下崗職工再就業率和轉業培訓率分別達到60%和50%。其四,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步伐,建立市場就業新機製。深化勞動用工製度改革,實現市場就業機製。從1998年8月份起,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一律經過勞動力市場辦理有關手續,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和參加社會保險,在招用方式上采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向選擇,在用工形式上一律實行合同製。完善勞動力市場網絡體係,在2000年前,要建設一個規模較大、功能齊全、輻射全國的勞動力大市場,繼續加強同沿海城市、經濟發達地區勞動力市場及市內各用工單位的聯係,充分發揮各職業介紹機構的作用,加大勞務輸出步伐,積極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服務,同時要加快社區網絡建設步伐,搞好社區服務。最後市勞動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免費為下崗職工開展轉崗轉業培訓,各類職業培訓機構也應為下崗職工開展轉崗轉業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增加其再就業能力。

適應集約型經濟增長和再就業的需要,全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

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變化,要求勞動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通勞動者難以勝任,必須開展職業培訓。從現實來看,職業培訓內容主要是技術業務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職業培訓方式:主要有各類專門學校(職業技術學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等)和各種技術培訓班及科技進修班、自學等方式;而職業培訓形式靈活多樣,主要有正規職業培訓、業餘培訓、在職教育與離職教育。瀏陽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隨著改革開放有了較快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內容、形式多樣的培訓體係。

(一)瀏陽市職業培訓現狀

1、就業前培訓。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產業結構變動,各種不同的職業對勞動者的要求不同,與此相適應產生了各種不同方式的就業前培訓,一種是沿襲傳統的學徒培訓,是直接在生產工作中由師傅帶徒弟等方式進行培訓,如服裝廠的縫紉工等。另一種是職業技術教育,現在已成為瀏陽就業前培訓的主要形式。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瀏陽教育體係更為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在經曆了產生、發展、調整、再發展的曲折曆程,現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門類較全、初具規模的職業體係。瀏陽市職業技術培訓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自80年代以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對農業勞動力就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5年針對這種情況瀏陽創辦了兩家農業職業中學,有在校學生1409人,此後由於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迅速掘起,第二產業取代第一產業成為重中之重,職業結構也隨時之發生巨大變化,要求勞動力的素質、技能與此相適應,陸續產生了職業中專、技工學校、職業學校等各種類型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瀏陽已有各類中等職工技術學校19所,其中職業中學17所,技工學校2所;各類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共有4722人,其中職業中專3878人,技工學校844人;1997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增加到28所,其中職業中學26所,技工學校2所,各類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達5162人,其中職業中學4294人,技工學校868人,分別比上一年增長24.2%與3.8%,已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樣又與其他普通教育溝通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從近幾年各類職業學校的招生和分配情況看,職業學校以其專業的針對性、適用性強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