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在職職業培訓
當今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呈加速度發展,這對勞動者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就業後的職業培訓,是確保勞動者素質提高,知識更新,擁有與現代化生產相適應的勞動技能的重要手段。婁底地委和行署十分關注勞動者的在職培訓問題,他們從本區的經濟格局、勞動力的職業分布等實際出發,采取單位培訓與社會培訓並舉,開展社會化的在職職業培訓工作。
(一)打破封閉的在職培訓方式,開展社會化的職業培訓
傳統的在職職業培訓以企業內部培訓為主,以組織安排培訓人員、培訓時間、培訓內容的封閉的培訓方式為特征,接受培訓者缺乏內在的壓力和動力,不利於已就業勞動者知識更新和勞動技能的提高。在實現“兩個轉變”過程中,在職職工在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勞動用工製度的實施中,感到了市場競爭就業的壓力,具有了就業後依然可能失業的風險意識,產生了提高自身素質以保持就業競爭力的內在動力。婁底地委、行署順應社會的需求,打破了傳統的封閉的在職職工培訓方式,挖掘政府、企業、社會各個方麵的力量,積極開展在職培訓。
首先,運用企業內在職培訓的力量,開展企業內培訓。目前,全區有工廠(企業性公司)舉辦的職工技校兩所,有職工180人,其中教員67人,指導老師38人,示範技師13人,兼職教員11人,1998年對550名高級技工人員進行了培訓,其中313人獲得了專業培訓結業證書。其他各企業采取舉辦短期培訓班、進行業務技術競賽、進行專業技能考核等方式對在職職工進行培訓,有效地提高了企業職工的勞動技能。
再則,發揮政府勞動部門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的作用,為在職職工提供職業培訓服務。全區有勞動部門興辦的就業培訓中心6個,有工作人員131人,其中教師90人,有實習場地11個。僅1998年就培訓9857人,其中獲得(畢)結業證書的有7526人,獲得技術等級證書的有430人。在受訓者中,有許多是在職職工由單位派送或自費參加職業培訓者。這類培訓成了已就業勞動者提高自身科學文化水平,提高勞動技能的重要途徑。
同時,利用社會力量對在職職工進行職業培訓,利用社會力量對在職職工進行職業培訓,使在職職業培訓獲得了廣泛的視角、寬闊的舞台和靈活的方式,可以滿足在職職工和各類企業的多專業、多層次、多類別的培訓需求。婁底地委、行署利用各類技術學校、社會培訓機構,有計劃地組織和鼓勵在職職工接受各類技術培訓。僅1998年,就有2791人參加了這種類型的學習,接受了近20種專業技術知識、技能的培訓。近5年多來,全區培訓職工10萬多人次,職業培訓麵達70%,使在職職工勞動技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二)打破城鄉分割的職業培訓格局,將職業培訓廣泛推向農村地區
隨著“兩個轉變”的進行和實現,農村的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和就業意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社區勞動力的職業培訓需求增大。針對這一情況,從九十年代中期起,婁底地區在搞好城鎮職業培訓的同時,把職業培訓的力量轉向農村社區,建立鄉鎮職業培訓分校,建設農村培訓網點,在農村廣泛開展多層次的職業培訓。
一是對農業生產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在我國農業實現第二次飛躍過程中,按照農業產業化、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生產的要求,婁底地區在進行農業生產勞動者的職業培訓中,注重培訓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人才,注重市場營銷業務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僅1998年就培訓上述各類人才786人,使他們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揮技術骨幹的作用。
二是對鄉鎮企業職工的職業培訓。改革開放以來,婁底地區的鄉鎮企業有了長足發展,到1997年,全區有鄉鎮企業99703家,從業人員52.7萬人。婁底地區在規範鄉鎮企業用工行為的同時,注重鄉鎮企業職工的職業培訓工作。根據鄉鎮企業的生產經營需求,對職工進行必需的勞動技能教育培訓,采取缺什麼補什麼,短期不脫產培訓的方法,提高其勞動技能,促進鄉鎮企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
三是向異地非農產業轉移的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婁底地區工業基礎薄弱,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所以向異地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既是部分農村勞動者的自願所致,也是本地區實現充分就業的要求。對向異地非農產業轉移的勞動者,婁底地區進行了必要的職業培訓,內容包括:各類專業理論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突出實習操作訓練,並進行了必要的思想道德、法製教育、國情教育、就業指導和創業能力等方麵的教育和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輸出人員的求職能力和勞動技能水平。
在對在職人員的職業培訓中,婁底地區大膽開拓、努力創造培訓特色、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一體化的培訓格局,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技能訓練為主,重點培訓勞動者的實際生產操作能力,取得了可喜的培訓成果。
在職職工教育作為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在企業成為經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獨立的市場主體後,一些缺乏發展眼光和隻顧眼前利益的經營者為降低成本,不願意開展在職職業教育。由於在職職工教育缺乏法律和製度保證,許多企業無職業教育的規劃,職業教育在對象、內容、時間、方式等方麵隨意性很大,難以保證在職職業教育的正常開展。
3·3再就業職業培訓
“九五”期間,婁底地區著力實施“結構效益”戰略,在實現該戰略中,結構調整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總體實力的基本途徑,包括產業、行業、產品、組織、技術、所有製等結構的調整,其目的正是通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提高生產要素的集約化程度和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如前所述,在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實施“結構效益”戰略過程中,部分勞動者必然會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進行流動,通過“就業一一失業一一再就業……”這樣一個滾動的方式實現再就業。到1997年婁底全區有破產、停產企業職工和下崗職工64860人,這些人在尋求重新就業的過程中,許多人感到了自身勞動技能單一或低下,在再就業中缺乏競爭能力的問題。婁底地委、行署在組織這部分勞動者實施再就業過程中,采取挖掘就業崗位與開展職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再就業。其主要措施有:
第一,扶持特困失業下崗職工“二轉一”,並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術培訓。漣邵礦務局礦區遠離城市的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政府從這一實際出發,因地製宜,重點扶持這些特困下崗職工向第一產業轉移,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為使這部分下崗職工順利進行職業轉移,勞動部門組織他們進行了種植、養殖技術培訓,提高其經營能力,通過培訓,扶持近3000名特困下崗職工順利轉入第一產業,其中年純收入超過萬元的有100多戶。
第二,幫助失業下崗職工提高原有技能,增強其競爭上崗的能力。例如地區失業保險漣鋼服務站,常年擔任漣源鋼鐵總廠的下崗職工培訓任務,1995年地區投入5萬多職業培訓費由該服務站組織650名失業下崗職工進行職業培訓,培訓采取專業技術培訓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並開展“爭做合格漣鋼人”的活動,通過培訓,有315人在總廠重新上崗,其他公司和生產自救基地重新上崗237人,自謀職業28人,使受訓者的80%實現了再就業。失業下崗職工在經過職業培訓、鞏固和提高了自己勞動技能實現再就業後,更加珍惜自己的就業崗位,更加注重自身勞動技能的提高。
第三,開展失業下崗職工的轉業轉崗職業培訓,拓展其擇業範圍。在實施再就業工程過程中,婁底地區勞動部門充分利用轉業訓練和生產自救費專項資金,1995年後三年投入培訓經費300多萬元,組織失業下崗職工進行轉業轉崗訓練。在轉業轉崗培訓中,注意與市場需求相銜接,注意與接受培訓者的需求與接受能力相銜接,開展多層次、多類別的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到1997年6月,全區有40.6%的失業下崗職工接受了轉業轉崗職業培訓,使2萬多名失業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再就業率在當時達到了近70%。其中在第三產業就業的有5832人,在廠礦輔助企業就業的有6974人。通過勞動服務企業、勞務輸出、自謀職業等形式分流安置6984人,建立14個生產自救基地,在其中實現再就業的有1068人。
但目前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仍是問題較多的一項工作。如培訓內容單調、培訓與就業脫節、下崗工人重上崗輕培訓、培訓機構或主管部門重技能培訓輕觀念培訓等等,都有待於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個一個問題妥善地加以解決。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
位於湖南中部湘江之濱的湘潭市雨湖區,麵積76.8平方公裏,人口32萬,轄四鄉二鎮八個街道辦事處,一個農工貿集團和一個省級重點開發區,擁有工業企業1800多家,其中區街、鄉鎮及私營企業551家,建立了以金都商業城為龍頭的十四個專業批發市場和大小商業網點1200多個。與全國一樣,長期以來,雨湖區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粗放型為特征的。
在我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雨湖區也麵臨著實現這一轉變的挑戰。這就要求雨湖區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理順經濟關係,建立新的經濟運行機製和經濟秩序的同時,要依靠科技的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因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將資本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優化與勞動力優化配置有機結合起來,以優化的資本結構促進勞動力的充分就業,以較高素質的勞動力的合理配置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形勢將使商業發達、工業結構初具規模、城郊型農業特征突出的雨湖區的就業結構和趨勢發生更大的變化,也對其勞動就業和職業培訓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
1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下的雨湖區勞動就業結構和變化趨勢
雨湖區依托區內國有大中型企業發展起來的區街集體工業已初具規模,門類齊全,但結構不盡合理、生產規模偏小,產品結構雷同,區街工業“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複建設,缺少拳頭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在傳統的計劃體製下,勞動力資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統包統配,形成了“先全民、後集體、誰都不願意幹個體”的就業格局。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壓產卸庫的辦法求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這樣大量的職工富餘與大量資產閑置並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另外按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企業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合理的勞動力結構,而雨湖區勞動力素質偏低、技能單一,結構性失業日趨加劇。
該區長期以來依托的就業用人主體單位江南機器廠、江麓機械廠、湘潭錳礦等國有大企業吸收就業容量減小,企業內部隱性失業顯性化,加之新生勞動力的不斷增加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使得雨湖區現在和將來一段時期內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現初步統計該區擁有失業和待業人員近10000人,其中新生勞動力3000多人,下崗職工1800多人,農村剩餘勞動力4000多人。而目前能提供的各種工作崗位不足5000個。待業人員的大量存在增大了企業的人工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給企業和社會增加了不安定因素,這不僅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製約因素,也是雨湖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麵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格局的逐步確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勞動就業的城鄉“一體化”的大趨勢將越來越明顯,雨湖區的勞動就業結構和趨勢也將發生如下變化:
(1)單一依靠政府安置、依靠國有企業接收勞動力的就業模式不複存在;區街、鄉鎮企業將成為吸納大多數城鎮勞動力的主渠道。
(2)依靠科技進步鞏固原有就業崗位,以信息、中介、服務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將得到飛速發展而成為雨湖區容納就業的主要產業。
(3)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機製將逐步形成,勞動力流動的規模將不斷擴大。
(4)農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傾斜,農村剩餘勞動力將得到有效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