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7)(3 / 3)

在進行職業培訓過程中第一:長期搞好職前培訓。幫助受訓人員養成必備的工作技術和就業意識,進行必要的就業指導;第二配合用人單位抓好在職培訓。鞏固原有就業崗位,使勞動者適應工作環境和技術變化,增強適應能力。同時,應產業產品、崗位結構的變化,對迅速開展適應新的崗位要求預防失業;第三、抓好轉業培訓。與停產和半停產企業配合,開辟和發展新的就業崗位,對下崗和富餘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獲得新的就業技能,增強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第四是對失業者進行培訓。要配合社會各培訓力量開展失業自救培訓,使勞動者在失業後得到補救,重新獲得就業能力。並通過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開展對進城民工的職業培訓,幫助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使他們成為城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合格勞動者;第五,要通過各種培訓增強勞動者的市場意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增強職工對企業變化的承受能力,以獲得更多的高新知識,消除“有人無活幹,有活無人幹”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現象。同時,應積極有步驟地舉辦中、高級技工培訓班,改變區街工人隊伍的素質結構。

3、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勞動者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下的各大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將是知識技術高度密集而風險較大的產業,它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更要求從業人員有一定的、過得硬的操作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熟練的技術工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的主力軍。因此,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對今後一個時期內的職業培訓教學、培訓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麵,要求在教學形式上不固守某種模試,應根據職業標準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麵,要求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緊緊圍繞生產實際進行理論知識教育和實際操作訓練,突出技能操作訓練。在今後的職業培訓過程中,不僅要把雨湖區的勞動服務企業作為擴大就業的“蓄電池”,更要把它們當成培養合格勞動力的“練兵場”,消除“有文憑無水平”、“有級別無技術”的怪現象,培養一支有良好職業道德有精湛的職業實用技能的產業員工隊伍。

4、學以致用,用學結合,堅持執證上崗製度

針對不同職業特點和就業技能要求,在進行專門培訓的基礎上,嚴格考核,全麵推行職業資格準人證製度,貫徹“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原則,強化國家規定的職業(工種)就業上崗的準入控製;其次建立培訓與就業、培訓與工資結合的激勵機製。對待業人員就業、失業人員重新就業辦理招工、聘任手續以及簽定勞動合同時,必須檢驗培訓證;對在職人員必須憑培訓所得技術等級證書調整工資。第三是嚴格標準,加強職業技能鑒定的社會化管理,建立定期考核製度。

5、加大教學、培訓投入,保證師資、資金到位

首先,積極主動爭取政府對就業培訓工作的重視和各有關單位及企業的配合支持,保證培訓場地、教學設施以及培訓資金足額到位;二是按照勞動部《就業培訓中心管理規定》以及省勞動廳《關於建立全省就業訓練中心評估認定製度的通知》的要求,搞好區就業訓練中心的建設和評檢工作;三是加強培訓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一支文化素質高、專業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且有一定的操作示範能力的教師隊伍。

湖南省瀏陽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

瀏陽市位於湖南東部偏北,地處長沙、株州、湘潭“金三角”,有5007平方公裏土地,133萬多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20多萬、非農業人口12萬多,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65人,全市轄15個鄉、21個鎮、4個街道,是一個人口多、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以農業產業化為特色的湖南省最大的縣級市,也是湖南省龍頭戰略“一線一點”的中心區域。改革開放以來,瀏陽市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製訂了瀏陽市經濟發展“進百強、冠三湘”的藍圖,確立了“四個主攻”措施,強化了科技興市意識,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全麵發展,特別是1993年至1997年連續五年取得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8.5%的高速度,成為全省第一個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市)。在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的過程中,瀏陽市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產業結構的變動帶來了職業結構需求的變動,因此,適應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變化的需要,職業培訓問題成了關係到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課題。

1瀏陽市產業結構變更與勞動力供求狀況預測

(一)瀏陽市產業結構變動趨勢

瀏陽市1978年至1997年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1990年比197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74213萬元,增長速度為143.4%,第一產業絕對值增加了29285萬元,增長了79.5%,但在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下降了18.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絕對值增加了25803萬元,增長了320.4%,在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提高了11.3個百點;第三產業絕對值增加了19125萬元,增長了278%,在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提高了7.3個百分點。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496元,增長速度為108.3%。1997年與1990年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401318萬元,增長速度為318.6%。第一產業絕對值增加了91970萬元,增長了139.1%,但在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下降了22.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絕對值增加210366萬元,增長了621.3%,在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上升了19.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絕對值增加了98982萬元,增長了380.75,在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隻上升了3.1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快速發展,主要是工業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1997年與1985年比,工業增加值增加了201639萬元,增長了14.9倍,在第二產業內部所占比重上升了9個百點左右,而建築業雖然有所發展,但相對工業而言較慢,其增加值增加了25466萬元,增長了37.1倍,但在第二產業內部所占比重下降了9個百分點左右。

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等基礎設施產業從90年代以後迅速穩步發展。交通運輸業,1997年比1985年在第三產業中產業結構比率提高了11.9個百分點;郵電通信業提高了2.4個百分點;而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卻下降了8.2個百分點。金融保險業由於統計方法的改變雖然總額不斷增長,但產業結構比率不斷下降;社會服務業不斷增長,在產業結構中比率也不斷上升,提高了2.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隨著經濟發展其投資額不斷增加,其國內生產總值也不斷增長,但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重卻呈曲折上升趨勢,由1985年的13%降到1994年的9.1%,到1995年又逐步回升,1997年又到了14.5%,上升了1.5個百分點。

從總體上看,瀏陽過去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農業總產值在整個經濟中占絕對比重,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動,農業總產值絕對額由1979年的25248萬元,提高到1997年的254905萬元,增加了229657萬元,但農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1997年比1979下降了34.6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絕對額由1979年的17516萬元提高到1997年的790478萬元,增加了772962萬元,在整個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1997年比1979年上升了34.6個百分點。

從農業內部結構看,產業結構逐步調整,逐步變“糧豬型”,結構為糧、豬、羊、菜、煙、花多元結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97年與1979年農業總產值增加了229657萬元,其中種植業絕對額增加了108445萬元,在農業中的比重下降了18.4個百分點;林業生產穩步發展,其絕對額增加了16021萬元,其在農業中所占的比重穩中有降,下降了0.1個百分點;牧業發展速度迅速,其絕對產值增加了42258萬元,上升了25.43個百分點;漁業產值絕對額增加了11289萬元,在農業中所占比重穩步上升了3.4個百分點。從工業內部結構看,瀏陽市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支柱產業優勢不明顯,輕工業在整個工業中占絕對優勢,尤其是傳統煙花鞭炮業占據了舉足輕重地位。

綜上所述,瀏陽市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變化巨大,從1978年到1997年產業結構變動總趨勢為:首先是第一產業在整個產業中占絕對比重;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迅速發展起來,由1990年的第二位躍居到1993年的第一位,到1997年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46.5%,占絕對優勢。從各產業內部結構看,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得到不斷調整優化,種植業比重迅速下降,牧業等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內部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產業迅速發展,為整個瀏陽經濟騰飛打下了基礎,標誌著瀏陽市經濟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勞動力供求狀況預測

1、勞動就業現狀。

1997底,瀏陽市從業人員為84.68萬人,比1979年的49.2萬人增加了35.48萬人,增長72.11%。在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44.38萬人,占52.4%,第二產業21.31萬人,占25.2%;第三產業18.99萬人,占22.4%;而1979年第一產業45.2萬人,占91.9%,第二產業1.96萬人,占4.0%,第三產業2.03萬人,占4.1%。1997年與1979年相比在第一產業從業的人數減少了17.82萬人,比重下降了39.5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從業的人員增加19.35萬人,所占比重提高了21.2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從業的人員增加了16.96萬人,所占比重上升18.3個百分點。

按不同經濟類型來看,全市從業人員中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單位就業人數為5.72萬人,占6.7%,城鎮個體勞動者9.4萬人,占11.2%,農村集體勞動者68.71萬人,占81.1%,其他勞動者0.85萬人,占1%。

再從產業內部從業人員分布情況看:1997年第二產業中工業從業人員為18.74萬人,占87,9%,建築業2.57萬人占12.2%,與1979年工業從業人員1.91萬人,占97.5%,相比下降了9.6個百分點;與1979年建築業從業人員0.05萬人占2.5%,相比提高了9.6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中,1997年交通運輸業人業人員為1.18萬人,占6.2%,商業餐飲服務業從業人員9.84萬人占51.8%;與1979年比,交通運輸郵電業為38.13人,占18.78%,下降了12.58個百分點,商業飲食服務業4561人,占22.47%,提高了29.33個百分點。

到1997年年底全縣城鎮失業人數為1777人,企業下崗分流6000多人,占職工總數17.28%。由於瀏陽市是一個內陸農業縣級市,國有大型企業較少,再就業壓力相對較小,但由於產業結構變動,企業改革深入,減員增效,失業下崗人員的問題也很突出。

2、勞動就業預測

瀏陽市勞動力供給主要由三個方麵的來源組成:

第一、新增勞動力形成的勞動力自然供給。據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瀏陽市人口1995年至2005年期間將有10多萬人陸續進入勞動就業年齡,平均每年約1萬多人。

第二、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的存量勞動力的流動。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第一產業比重顯著下降,大量農業勞動力從農業中遊離出來,這類勞動力的供給在瀏陽數量越來越多,大約共有50萬人。這些勞動者一般所受的文化教育少、文化素質不高,就業能力很低。

第三、隨著企業產權製度改革的深入,舊體製下的大量隱性失業以顯性形式表現出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破產、兼並、存量資本的調整等等,都會將勞動者排入勞動力市場。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自然勞動力供給,如外來勞動力的遷入,1997年內遷入人口180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