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7)(2 / 3)

(5)從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出發,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分類和職業技能標準為依據的有效職業培訓將成為雨湖區擴大就業的重要手段。

(6)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2走出就業困境,實現充分就業

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作用下,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產值、產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增加來實現的。這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由於過量勞動力的投入,給生產經營帶來困難,人浮於事、效率低下、負擔過重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企業的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意味著企業在依靠科技投入、優化資本結構成、勞動力的合理配置等方麵獲得發展。這就要求勞動者具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當然,在我國的具體國情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和排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發展集約化經營可以而且必須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在雨湖區區街工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偏小、勞動力素質偏低,而且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應該在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職工整體素質的基礎上,選擇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並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性產業轉化,這是該區較長時期內應當遵循的企業發展和安排就業的方針,也是使經濟增長方式順利轉型,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下實現充分就業的基本保證。

麵對巨大的就業壓力,雨湖區的基本對策是:擴大需求(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機會)、減少供給(推動勞動預備製度,調控勞動力資源)、提高素質(加強職業培訓)、增強活力(加快發展勞動力市場和完善就業服務)。具體措施有:

1、正確認識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職工下崗和失業現象,樹立“大就業”觀念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換經營機製等各項改不斷深化,下崗和失業人員增加。雨湖區96家集體企業中有21家處於停產和半停產狀況,下崗和失業人員1800多人。應該說,下崗和失業是經濟轉軌時期必然會碰到的階段性問題和困難;也是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科技進步、生產設備更新換代、生產力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是實行對外開放、企業逐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職工逐步走上“就業靠競爭、上崗憑技能”的一種必然現象。下崗與失業現象在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過程中是躲不開、繞不過的。當前,要宣傳和鼓勵職工樹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就業”觀念,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實行企業安置、個人自謀職業和社會幫助安置相結合的原則,隻要靠誠實的勞動,取得穩定而合法的收入即為就業。

2、推行勞動預備製度,緩解勞動力供給對勞動就業的衝擊

實行勞動預備製度,對未能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並有就業願望的城鎮初、高中畢業生以及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和進城務工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在職業需求預測的基礎上進行1-3年的職業培訓和相關教育,並通過技能鑒定,取得職業資格的基礎上,在國家勞動政策的指導下實現就業。從雨湖區目前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就業崗位的超常規開發難度較大,但通過實施勞動預備製度,使雨湖找到了一條符合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需要的調節勞動力資源供給、減緩就業壓力的新路子。特別是對提高新生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使新生勞動力的供給壓力與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壓力從時間上錯開,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區街工業,擴大就業安置容量

解決就業總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擴大勞動力的需求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將導致經濟過程的集團化經營。在此基礎上利用資本密集和現代高新技術,合理調整產品、產業結構、發揮規模優勢,企業之間以大帶小,以優帶劣,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從而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最終達到優化資本構成,促進勞動力充分就業,並穩定原有的就業崗位的目的。雨湖區先鋒企業集團公司是一家集農工貿一體的集團公司。近年來,他們走集約化經營之路,創造了喜人的經濟效益,有效地解決了1000多名城鎮待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在這方麵創造了一個成功的實例。

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為緩解就業壓力也需要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存在,發揮其資本有機構成成低、生產經營靈活、市場適應性強、就業安置容量大的優勢。同樣雨湖區經濟的發展、就業人口的增加也離不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區街、鄉鎮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小企業。這種小企業是一個跨所有製,分布在各行各業、數量龐大的企業群體,雨湖區有這種小企業551家,在繁榮雨湖經濟、緩解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目前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下,國家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為這個企業群體提供了發展空間;“抓大放小”的政策為它們的發展提供了平等的競爭環境。這是區街工業調整產品、產業結構高速發展的契機,也是雨湖區實現充分就業的好機遇。因此,我們應把握機遇,結合產業、產口結構的調整,在增加技術含量、選擇高素質勞動力、減員增效鞏固原有就業崗位的基礎上,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以中介、信息、服務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首先是對社會產品生產量不足而原材料充足的行業,應盡可能地增加就業人數,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有機結合;其次對社會產品生產量飽和而生產資料短缺的行業,應抑製過多地增加就業人數,製定合理的產業技術政策,提高技術構成,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科技進步創造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第三是將閑置的存量資方尤其是停產半停產企業的存量資產盤活,優化資產結構,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機會;最後是培育好支柱產業,建設好以金都商業城為龍頭的十四個專業群體批發市場,發揮第三產業在就業安置中的主渠道作用。

4、因地製宜,妥善完成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雨湖區的農業為典型的城郊型農業,農業人口47103人,耕地22004畝,人均耕地僅0.47畝。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已吸收、分解大部分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雨湖區的128個鄉辦和村辦企業已安置了8000多人,但大約有4000名左右的農村勞動力有待安置。因而,雨湖區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下實現充分就業的另一個關鍵就是這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隻有發展農村經濟,引導農村工業走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相結合的路子,以創造出較多的就業機會,保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消化,才有可能緩解矛盾,減輕農村勞動力對城鎮的衝擊。其措施首先應發揮城郊型農業優勢,以“菜藍子”工程為主,加快“漁、豬、果、蔬菜”四大基地的建設,通過市場帶基地,基地連農業的形式,形成“一村一品”的區域性產業,使第一產業的農民實現規模經營;其次,利用區位和農產品優勢,培植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資金向集團公司傾斜,並相應安置剩餘勞動力;同時,利用鄉辦、村辦資本密度低、機遇靈活的特點,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

5、針對市場需求,開展有效的職業培訓,增加高素質勞動力在勞動力總量中的比重。

雨湖區96家區街集體企業,擁有正式職工4328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的132人,僅占職工總數的3%,而初中以下文化的有3419人,占職工總數的79%;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41人;同時,中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每年還有不少未經過任何培訓的人員進入生產崗位。勞動力素質偏低的狀況嚴重製約著經濟的發展,並由此決定了投入高、產出效益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對勞動力資源進行深度開發,要求勞動者利用自身知識的積累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贏得新機遇,這就要求在著眼於勞動者整體素質提高的同時,要重點強化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競爭能力、應變能力和自立能力,使勞動者從被動等安置轉向主動自謀職業。因此,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就成為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問題。

6、健全機製完善勞動力市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的失業率是勞動力市場存在和培育的前提,也是保證勞動者個人擇業和企業自主擇人的條件。從經濟體製改革的宏觀走向上看,長期實行“主要依靠企業自行消化”的內部消腫做法,已不適應現代企業用工製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在市場優勝劣汰的機製作用下,企業富餘人員及待業人員最終要被引入市場就業的軌道。隻有通過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企業才能招收到真正適合其工作崗位的員工,達到人盡其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勞動者的能力,杜絕因配置不當而造成的勞動力資源浪費,使企業勞動生產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與此同時,勞動者之間的擇業競爭,也使勞動者從競爭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直接調控在勞動力資源配置領域不再起基礎性調節作用,而是將重點轉向了勞動力市場的宏觀調控而運用靈活、問接有效的手段調控市場的運行。這就要求要規範勞動力市場,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製完善勞動力市場有效運作的信息網絡,為勞動力供求雙方提供快捷、準確的信息、信號;建立覆蓋城鄉的勞動力、人才資源信息庫;配合勞動人事製度的改革,有效開發利用待業“五大”畢業生和下崗失業專業技術人員;抓好有形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建設。同時要盡快建立獨立於企業之外、不受企業效益影響、能夠切實提供基本保障的失業、養老、工傷醫療等社會保障製度,讓勞動者輕鬆地走入市場,適應國有、集體、“三資”和私營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等用人主體多元化的格局而無後顧之憂。

3適應集約型經濟增長需求開展職業培訓

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僅對勞動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國家推行的職業開發政策和職業培訓提出了新的挑戰,實現這樣一個根本性轉變就是要實行“科技興區”的戰略,把經濟的發展切實轉到依靠和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一方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有素質高、業務強、技術精的勞動者,需要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另一方麵,符合市場需求的有效職業培訓和具有多種技能的複合型勞動力資源是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順利轉變的根本保證。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增長方式能否順利轉變的一個關鍵。

職業技能開發是促進就業的一種積極手段,它能夠幫助勞動者提高就業競爭能力,使勞動者主動爭取就業機會和適應工作崗位的客觀要求和變化,盡量減輕失業、縮短失業周期。在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帶動培訓,以高素質的勞動力促進充分就業,促使職業培訓與就業安置的一體化具有深遠的意義。近年來,雨湖區根據市場需求和勞動者的個體情況,先後開展30多期就業前培訓和在職培訓,開設了電腦、電器、會計、機械、電工等專業,培訓了各類人員7000多人,其中98%的待業人員在培訓後找到滿意的工作。為了搞好職業培訓,雨湖區目前已開展了下述幾個方麵的工作:

1、樹立大培訓觀,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開展職業培訓

充分利用雨湖區內各技工學校、職業學校和培訓中心,樹立大培訓觀念,發揮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參與職業技能培訓,調動各鄉、鎮、街勞動管理站和各用工主體的積極性,深入基層,調查摸低,有規律、有計劃地管理和輸送好培訓人員,組織培訓。根據勞動者的年齡結構、城鄉結構以及科支發展變化趨勢,製定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培訓計劃,使培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改變傳統的職業培訓內容,進一步與市場需求接軌

按市場需求組織培訓不僅關係到勞動者所受的教育是否真正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而且關係到能否順利實現就業。因此,在組織培訓前,要進行必要的需求預測,掌握近、中期市場職業崗位對用人數量和用人質量的需求,同時,對專業設置、布局進行調控,避免熱門專業培訓過剩。此外,傳統的職業培訓隻在於一些簡單的、理論性的和常識性的培訓,這與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所需的對新技術能力強和技能水平高的高素質勞動力的要求相距甚遠。因此,必須更新職業培訓內容,強化職業教育,在繼續為第二產業培訓技術人才的同時,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培養後備勞動力,並將職業培訓向農業和農村經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