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婁底地區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
下的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
湖南省婁底地區地處湘中,下轄三市兩縣,即婁底市、冷水江市、漣源市、雙峰縣和新化縣。1996年全區人口390.22萬人,國內生產總值153.72億元,是一個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城市。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婁底地委、行署在“九五”期間經濟發展中實施“結構效益戰略”,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加速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隨著“經濟結構效益戰略”的具體實施,婁底地區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對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認真研究和解決婁底地區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問題,對於全麵完成第二步戰略任務,實現小康目標,達到富民強市的目的具有重大的意義。
1婁底地區產業結構變更與勞動力供求狀況預測
1·1婁底地區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變化
(一)全區經濟發展的大體情況
婁底是一座工業新城。1977年以前稱為漣源地區,1982年12月更名為婁底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突出表現在:經濟綜合實力增強,社會發展綜合水平提高。按照省委、省政府對全省14個地州市14項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綜合評價,婁底地區綜合水平由1995年的全省排名為11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7位,其中有8項指標增幅居全省前列。
首先,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幅度突破了近幾年徘徊在7-8%的局麵。1996年增幅達12.9%,其中第一產業增長7.4%,第二產業增長15.8%,第三產業增長13%。其中尤以鄉鎮工業發展速度最快,在第二產業增長中,鄉鎮工業占56.4%。
其次,農業總產值和農村社會總產值在大災之年仍然實現了穩步增長,增幅達7.4%,主要是得益於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村養殖業總產值達15.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比上年增加近6個百分點。農村社會總產值完成212.88億元,其中的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到72%,比上年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
再次,國有工業企業在困難較多的情況下,扼製了速度效益下滑的局麵,爭取了一定速度的增長。1996年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3.76%,其中國有工業增長7%,是近幾年增幅較高的年份。全區預算國有工業企業虧損戶比上年減少6萬,虧損麵為23.7%,虧損麵減幅居全省第5位,虧損額減幅居全省第3位。
最後,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突破了多年來無大的進展的狀況,1996年實際到位的外資近3000萬美元,是改革開放18年的兩倍,在全省排名由13-14位上升到第7位。總的來看,1996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153.72億元,在全省14個地州市中排名第8位。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也由1995年的25.2:49:25.8轉變為1996年的25.9:47.8:26.3。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按照地委、行署製定的發展構想,產業結構的“二三一”模式基本成形。
(二)婁底地區產業結構特點分析
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婁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雖有了長足進步。但長期以來,由於傳統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目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粗放型特征仍很明顯。鑒於農業仍是全區經濟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工業尚處於工業化進程初期,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受諸多因素製約,因此,在近中期全區經濟發展中確立三大產業並舉,以擴張與優化第二次產業為主的原則是切合實際的。目前婁底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主要表現為:
第一,重工業畸重,輕工業畸輕,產業結構不合理。采掘、冶金、建材等行業偏重。在1996年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所占比重高達83.39%,而輕工業所占比重僅為16.6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個百分點。
第二,大型企業過少,集中度過低。生產社會化水平低。企業規模小,集團化、基地化、規模化水平低。全區鄉以上工業企業有1329家,大中型企業僅有33家。全區76戶預算內企業至1995年末沒有一戶大型企業,僅有中型企業16戶,占企業總數的21%,其餘均為小型企業。人數在200人以下的有27戶,最少的隻有38人;固定資產在100萬元以下的有10戶,最少的隻有29萬元;年人平銷售收入在萬元以下有30戶,最少的僅1400元。即使是規模最大的省屬企業漣鋼,年產鋼也隻有100萬噸,年人均50噸左右,為上海寶鋼的10%左右,為發達國家的5%。同樣,在適合大規模生產的煤炭、機械等行業,非規模經濟問題也非常突出。
第三,產品精加工少,技術含量不高。大部分工業產品屬於“黑大粗”類,銷售不暢,生產難以為繼。1995年全區27種主要工業產品,市場暢銷僅7種,占28%,平銷滯銷產品20種,占72%。農業則倚重於種植業,種養產值之比約為6:4,而在種植業內部,稻穀比重很大,約占80%,玉米、大麥、藥材等飼料作物和經濟作物比重僅為20%左右;在養殖業內部,生豬養殖占85%以上,節糧型、草食型養殖僅占15%。科技進步因素在農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僅為36%,大大低於經濟發達地區水平。從農產品結構上看,初級產品多,基本上處於“糧食賣穀”、“油料賣籽”、“水果賣鮮”、“牲畜賣活口”、“林業賣圓木”的狀況。
第四,產品結構趨同化嚴重。基本上是一種過於強調自身資源優勢的資源約束型經濟,與市場需求脫節。長期以來,能源原材料一直是婁底地區工業經濟的主導產品,其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70%以上。各縣、市基本上都把煤炭、水泥等能源原材料產品當成主要產品在生產,多數規模不大,技術檔次幾乎處於同一水平。由於婁底地區是全省重點產煤地區,漣源等縣市還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市,因而生產煤礦機械的企業多達數十家,許多煤礦還自辦了煤機廠或修配廠。但由於布點多,重複建設多,技術力量分散,如生產煤礦用溜槽的企業就有數十家,造成產品大量積壓,除省煤機廠等個別企業經營尚能維持外,絕大部分煤機廠家都垮了。
以上分析表明,不合理的經濟結構,直接導致資金、物資、人力等生產要素不能優化配置,嚴重妨礙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造成了產品質量下降,物資消耗增加,產品成本提高,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技術進步緩慢,財政捉襟見肘,製約全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婁底地區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1996年3月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小康目標的宏偉藍圖。婁底地區聯係本地區的經濟特點和發展優勢,製定了實現兩個轉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
首先,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根據婁底地區一產業較弱,二產業較強,三產業滯後的實際,地委、行署對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針是加強第一產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具體目標是:(1)調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在2000年前逐步使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25.9:47.8:26.3達到20:50:30。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2)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重點加快農村三產業和旅遊業、批零貿易、餐飲業等行業發展,確保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增幅達到20%以上。(3)調高第三產業的檔次,加大房地產開發、信息谘詢、社會中介服務、高新技術開發服務等新興三產業行業的發展力度,不斷優化三產業內部結構,提高三產業發展檔次和水平,從而促進全區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
其次,實施“結構效益戰略”。按照經濟規律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調整經濟結構,轉化資源,強化優勢,提高綜合開發效益。其基本內容就是“八帶動促八開發”:一是以煤炭帶動電力,實現“轉換開發”。婁底地區煤炭資源豐富,但外銷沒有優勢,原煤大量積壓,效益不夠理想。因此,必須走就地消化、變煤為電的路子。計劃在漣源、冷水江和婁底三市再擴展15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能力,消化煤炭400萬噸。二是以冶金帶動加工,實現“深度開發”。依托全區鋼鐵和有色金屬優勢,提高鑄造、鍛造和製造業水平,實現初級產品向精深產品轉化。重點以華達機械製造總廠為龍頭,以洪源機械廠、省鍛造廠、湘煤機廠為基礎,組建湘中特種汽車製造廠,形成年產10萬輛農用車、3萬輛專用輕型改裝車、1500輛中小客車生產能力,配套建設汽車零配件生產線,配件自給率達到70%,躋身國內市場。三是以建材帶動建築,實現“立體開發”。以全區品種齊全的建築材料為基礎,大力發展建築業,形成建材生產、建材運銷、建築工程一條龍。四是以電陶帶動電器,實現“縱深開發”。依托全區電子陶瓷產品優勢,加大科技投入,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科技含量高、精、尖、新的電子電器產品,實現電陶、電子、電器連體發展。五是以大中型工礦企業帶動周邊鄉村,實現“輻射開發”。引導企業附近農村把經濟發展轉移到接受工礦輻射,為大中型企業提供多種形式服務的軌道上來,大力發展種養殖業,豐富職工的菜籃子,為廠礦提供生活服務和部分生產服務,實現廠礦鄉村互利互促,共同發展。六是以小城鎮建設帶動鄉鎮企業,實現“聯動開發”。堅持以地興鎮、以鎮興工、以工富農、以農活商的方針,在發展小城鎮的同時,大力開發鄉鎮工業小區、市場小區,加速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合理聚集,形成規模和優勢實現聯動發展。用3—5年時間,使小城鎮由現在的50個增加到75個,形成一批產值上10億元的鄉鎮和產值達3-5億元的工業小區,建設一批產值過億元的村。七是以資源綜合利用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係列開發”。在確保糧食等基本農產品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高效優質種養和農副產品深度加工,拓展和改良傳統產品,形成拳頭產品。通過加快丘崗山地開發、可利用水麵開發、庭院經濟開發、養殖業開發,促進農村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提高林、牧、副、漁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到本世紀末,力爭全區經濟作物收入占種植業收入的60%,養殖業收入占農業的60%,二、三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80%以上,並推動農業向產業化、集約化、商品化方向發展。八是以旅遊開發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實現“牽引開發”。利用區內“三園”(大熊山、龍山、九峰山森林公園)、“三洞”(波月洞、藏君洞、聖仙洞)、“三區”(湄江風景區、溪口水庫水上娛樂區、曾國藩人文景觀區)的旅遊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並帶動旅遊飲食服務業、旅遊農業的發展,使之與第一、二產業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到2000年,全區三次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調整到20:50:30,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1·2產業結構變更對勞動力的新要求
(一)婁底地區勞動力資源現狀與特點
婁底地區地少人多。全區共有土地麵積8117平方公裏,每平方公裏的平均人口為478人,總耕地麵積為147.52公頃,人均耕地麵積為0.57畝。1996年末全區總人口為390.22萬人,城鄉勞動力資源總數為292.66萬人,其中城鎮勞動力為58.53萬人,鄉村勞動力為234.13萬人。當年新增加的勞動力資源11.71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勞動力為46萬人,鄉村新增勞動力9.25萬人。全區共有各類從業人員221.19萬人,勞動力資源利用率為75.58%。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為127.9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57.8%;從事第二產業的人數為41.5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8.8%;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為51.78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