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發展勞服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鼓勵下崗職工“退二進三”創業自救。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體,中小型企業為主體和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勞服企業所需資金少、收效快、吸收勞動力多、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有較大的彈性,適合於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資金緊缺的情況,發展這類企業大大有利於就業,緩解失業,實現充分就業。搞規模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是不再搞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是不再搞小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就國民經濟整體而言的,把國民經濟的增長從依靠增加資金、資源及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移到依靠科技發展提高效益的基礎上來,重點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因此,地委、行署決定對勞動力密集型為主體、中小型為主體和第三產業為主的勞服企業切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建立就業基金、支持勞服企業的發展,鼓勵和扶持勞動者個人或合夥創辦第三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自1994年以來,婁底地區新開辦以安置失業職工和下崗職工為主的勞服企業45家,安置下崗和失業職工10605人,如改造恒達個體服裝商場,地區勞動服務處一次性投入生產自救資金30多萬元,設攤位108個,安置失業和下崗職工238人。婁底市勞動服務公司投資成立星城建築安裝公司,三年來先後接收失業和下崗職工260多人,1997年建安產值已突破1000萬元。
(六)完善失業保險製度,全麵實施“再就業工程”。失業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正常現象。增加就業不是要消滅失業。現代體製改革要深入,經濟增長方式要轉變,破產法要實施,下崗職工不可能長期滯留在企業內,隱性失業必然明顯化,兼並破產企業職工的失業無法避免。因此建立完善的失業保險製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不斷總結經驗,因勢利導,將失業保險製度的覆蓋範圍逐步從城鎮職工擴展到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建立起“範圍覆蓋全部職工,費用由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麵合理負擔,失業救濟與再就業緊密結合,管理服務社會化”的失業保險製度。充分發揮保障失業職工基本生活和促進就業的雙重功能,把失業保險與促進就業、把失業保險與促進職工和企業富餘職工開展轉業訓練、生產自救和實現再就業結合起來。凡參加了失業保險的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舉辦生產自救項目的小型生產經營活動確有困難的,經本人申請,單位簽署意見,地縣(市)勞動行政部門批準,可以從失業保險金中借款500-2000元,借款期為2年。到期仍未解困,可以續借。也可以采取銀行貸款,失業保險機構貼現的方法給予適當幫助。未參加失業保險的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開展生產自救,可參照上述辦法,由企業和企業主管部門提供幫助,仍然有困難的,可申請就業安置資金借款。
(七)全麵實施農村勞動力流動有序化工程。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動問題成為勞動就業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研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動問題時,應該注意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有序化工程是加強城鄉勞動力統籌配置,實現城鄉就業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婁底地區農村人口約占全區人口總數的83%,農村勞動力占全區總勞動力的80%。現有的農業資源吸納農村勞動力還不到20%,必須妥善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為了加強政府部門對農村勞動力的管理,地委、行署決定建立健全鄉鎮就業服務體係。1996年全區83個鄉鎮已有71個鄉鎮建立了勞動管理站,對農村勞動力實現登記、勞務輸出培訓、輸送、管理一條龍服務,並通過落實就業證卡製度,從源頭控製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小型企業和鄉鎮企業,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地向非農產業和小城鎮轉移。培育農業深度開發、專業化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這些就業新增長點成為緩解流動人口給城鎮就業帶來壓力的重要舉措。到2000年,全區小城鎮將發展到40多個,按每個小城鎮增加2.5萬人務工經商計算,全區可安排10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鄉鎮村級企業10萬個,可安置60萬勞動力就業。2010年,小城鎮發展到50個,可安排農村勞動力就業150萬人,鄉鎮企業20萬個,安置130萬勞動力就業。基本可以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減緩農村勞動力進城的流量、流速、緩解城鎮就業壓力。
(八)適度使用政策性安置手段,解決特殊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特殊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得不到解決不僅給當事人直接構成危機,而且影響了當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應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了。如實行安置補償製度,用人單位(包括個體經濟組織)錄用男性年滿45周歲、女性年滿35周歲以上的企業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應享受的失業救濟金一次性支付給用人單位。安置企業下崗職工的補償費用由原單位支付,每人2000-3000元。國有、集體等經濟組織安置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占企業全部人數60%以上的,經同級勞動行政部門認定,並經同級財稅部門批準,可享受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的有關稅收政策優惠。對拒不接受政策性安置的單位,征收一定比例的經費,轉入就業安置基金;發特困職工證,為其從事第三產業提供優惠條件,免收所有稅費,支持特困職工向第一產業轉移,1996年全地區有2460人轉到第一產業就業。
(九)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充分就業的需要,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多層次的職業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增強勞動者就業競爭能力。為此,全區大力發展技工學校、就業訓練中心和職業中學,形成聯合社會各方麵力量辦學,形成了方式靈活多樣的就業培訓網絡;就業培訓工作向農村延伸,在農科技術、種養植業等方麵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對到外地務工人員,根據用工單位需要進行對口培訓,勞務輸出逐步由純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就業前培訓、職工培訓、失業人員和下崗富餘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對取得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的勞動者優先推薦、優先錄用就業,並建立技能人才表彰獎勵製度,調動勞動者學知識、學技術的積極性,形成培訓與就業結合的機製。
(十)控製人口,保護耕地。我國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生育高峰形成了現在的就業高峰。耕地的減少,人口的增加,必然造成城鄉勞動力大量剩餘。因此,嚴格控製人口出生率,保護耕地,開發山地,發展家庭副業,也是解決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
由於采取了上述多項措施,婁底地區就業與再就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全區700家國有企業197992名職工為例,到1998年初已分流及下崗人數65578人,得到妥善安置的有32157人。占分流及下崗總人數的49%。其中企業分流27335人,社會分流4822人。包括企業自辦經濟實體安置10254人,其他三產業及生產自救基地安置6534人,經失業保險機構扶持自謀職業2500多人,勞務輸出7456人,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適應集約型經濟增長需求開展職業培訓
職業培訓是全麵實施勞動預備製度,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工程,也是下崗職工重新走上就業之路的重要階梯。近幾年來,為了適應經濟轉軌時期勞動者就業與再就業工作的需要,婁底地區各級領導普遍強化了科教興婁、教育為本的觀念,認真抓好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和再就業培訓等基礎工作。
3·1就業前培訓
就業前培訓,從形式上看,主要包括技工學校、就業訓練中心、職業學校三類。
1、技工學校。全區現有技工學校8所,其中國家級重點技校一所(冷水江市技工學校),省級重點技校兩所(地區技工學校、漣鋼技工學校),其他五所,包括漣邵技校(漣邵礦務局)、冷鐵技校(冷水江鐵廠)、華達技校(華達機械廠)、有色金屬技校(冶金係統)和洪源技校(洪源機械廠)。8所技工學校年培訓能力2800人。
2、就業訓練中心。全區就業訓練中心有6個,轉業訓練基地8個,訓練網點44個,失業保險機構自辦實習基地18個。一次可培訓5000人,年培訓能力達10000人。
3、職業學校。全區勞動部門技術等級鑒定的職業學校13所,其中公辦的10所,民辦的3所,年培訓能力800人。此外,由教委管轄的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規模也逐年擴大。1984年,全區獨立設置的職業高中僅6所,在校學生僅1402人,到1998年底,全區獨立設置的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增加到55所,其中由社會力量、個人主辦的25所,還有附設職高的學校18所。職業高中在校學生達24550人。加上升入普通中專和技工學校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升入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占整個高中階段各類學校招生總數的比例已達到61.39%。一個政府統籌、教育部門和各業務部門、行業、個人、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層次、多形式、多門類辦學的職業教育體係已經基本形成。職業技術教育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改革辦學體製,主動調整結構布局,優化專業設置,為各行各業輸送合格人才,產生了良好的辦學效益。據初步統計,35%以上的職高畢業生被各行各業的用人單位錄用,60%的職高畢業生成了各類專業戶,成為當地致富的帶頭人。
婁底地區的就業前培訓,除職業學校有固定的學製,前兩類培訓從時間上看均以短期為主,中長期為輔。短期培訓的有3個月、半年、一年不等。從培訓內容來看包括約47個工種門類,如市場營銷、計算機、紡織、電工、煤礦采掘、焊接工藝、水泥工業、陶瓷工藝、廚師、火工(炸藥)、餐飲服務、美容美發、化工工藝、鍋爐、壓力容器等。中長期培訓一般在兩年以上,包括電算會計、計算機應用、家電維修、旅遊文秘、汽車摩托修理、電工、陶瓷等。
由於各級領導的重視,各部門各行業有關部門的支持合作,1990年以來,婁底地區已參加就業前培訓的勞動者約60000人,較好地保證了他們的就業與再就業在知識、技能方麵的需要。為全麵實施勞動預備製度,提高勞動者素質,婁底地區已明確規定,凡新成長的勞動力必須經過1-3年的職業培訓(初中畢業2年以上,高中畢業1年以上),在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職業技能,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後才能進入就業崗位。未經培訓或雖經培訓但末取得培訓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的人員,勞動部門不予辦理就業登記。對擅自不執行勞動預備製度,招收末取得培訓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人員的用人單位,勞動行政部門將責令其改正,並依照《湖南省勞動力市場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予以行政處罰。
婁底地區就業前培訓雖然正在逐步走上正軌,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著一些值得研究和注意的問題:(1)職業教育的生源流向問題,目前在就業前職業教育中出現了一種現象:初中畢業生不願意考技校而願意上職業高中,結果,造成師資隊伍強、教學實習設施好的技校無生源,造成教育資源浪費。而職高則無實習場地、教學設施不齊全,有的甚至租用校舍。(2)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在職高中一般文化課教師兼職教課,教非所學者比較普遍,難以保證教學質量。(3)一些社會力量辦學的職業教育學校辦學方針不正確,以營利為目的,有的采用欺騙的手段誘惑生源,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