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地區勞動力資源具有以下特點:
(1)勞動力資源豐富。據統計,“八五”期末,婁底地區總人口為388萬人,城鄉勞動力資源總數為280萬人,“八五”期間共增加勞動力17.5萬多人,平均每年增加勞動力資源3.5萬多人,勞動力資源總數占全區總人口的72.16%。1996年末全區總人口達到390.2萬人,而勞動力資源總數達到292.66萬人,僅1996年一年就增加勞動力資源11.71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75%。預計到2000年,全區城鄉勞動力資源將超過295萬人。
(2)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首先,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和教育,勞動者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區文盲和半文盲率9.9%,低於全國的平均文盲和半文盲率;其次,勞動者思想活躍、觀念更新、有較強的吃苦耐勞精神;再次,各類人才比較齊全。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要素的第一要素,其素質高低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是婁底地區具有優勢的一麵。但是,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從經濟增長實行集約化方式後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來看,婁底地區勞動力資源的總體素質仍有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一是勞動者文化水平低。主要表現在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不及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增長實行集約化方式後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相適應。根據婁底地區1995年人口抽樣調查統計,漣源市和雙峰縣被抽樣調查的6歲以上的19519人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隻有79人,占被調查人總數的0.4%;受過高中教育的有1583人,占被調查人總數的8.11%;受過初中教育的6810人,占被調查人總數的34.89%;受過小學教育的9201人,占被調查人總數的47.14%;參加掃盲班的有115人,占被調查人總數的0.59%;未上過學的有1731人,占被調查人總數的8.87%。漣源市和雙峰縣被抽樣調查的15歲及15歲以上的15343人中,文盲和半文盲有1925人,占被調查人總數的12.55%。三是勞動者隊伍中專業人才量少且不齊全。根據統計局1990年人才規化統計,在全區188.46萬社會勞動者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隻有678人,僅占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0.036%。並且數量極少的專業技術人員也未能遍及各個行業,如農業技術人員一欄是空白。同時高尖人才比率小,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人員隻有138人,占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20.35%。三是勞動者技術水平低。由於培訓能力不足,培訓實體條件落後,培訓機構不合理,勞動者職業技能偏低的狀況十分嚴重。在全區124367名初級以上技術工人中,達到高級水平的僅占1.5%,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很不適應。四是勞動者政治思想、職業道德等遠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勞動者中普遍存在著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重國有、輕集體、厭個體的思維方式;存在著求穩怕險,小富即安的小農經濟觀念;存在著重形式、輕實質,對某些工作崗位放不下架子、怕丟麵子的不良傾向;存在著靠企業、盼政府的依賴思想;存在缺乏技能不敢進市場、怯於競爭的心理障礙。除此之外,不少職工缺乏遠大理想和主人翁意識,不熟悉業務,不努力鑽研技術,不遵守勞動紀律。事實證明,文化、技術、專業水平、勞動紀律差的隊伍,很難掌握先進的設備、先進的工藝和先進的技術以及現代化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以上分析表明,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需要,從粗放型經營轉變為集約型經營,就必須加強教育科研事業,加大勞動就業培訓和在職職工培訓的力度,全麵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勞動者的素質與經濟的發展相適應。
(二)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勞動力狀況預測
趨勢一:勞動力跨行業流動加劇,適應性職業技術培訓的需求激增。1996年末婁底地區勞動力資源總數為292.66萬人。其中從業人員273.31萬人。其職業構成如下:
按照三次產業劃分,1996年末全區社會勞動者人數絕對數為221.19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27.9萬人,占總數的57.8%;第二產業41.51萬人,占總數的18.8%;第三產業51.78萬人,占總數的23.4%。隨著“結構效益戰略”的實施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在今後一段時間裏,勢必有數十萬社會勞動者將陸續從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分流,與此同時,二、三產業內部也將出現勞動者在各個不同行業和部門間重新組合和合理流動。這種勞動力跨行業跨部門的大規模流動必然要求新一輪適應性職業技術培訓有一個大的增長。
趨勢二: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以及企業改革整頓所引發的下崗工人激增,將帶來更加嚴峻的就業與再就業的雙重壓力。
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我國總人口數量、勞動適齡人口和老齡人口,都呈繼續增長趨勢。婁底地區也不例外。據有關方麵統計,1993年全區總人口為3677945人,其年齡構成為:0-4歲年齡段有427112人,為總人口的11.6%;5—9歲年齡段有354668人,為總人口的9.6%;10—14歲年齡段有341315人,為總人口的9.3%;15歲以上有2554850人,為總人口的69.5%。全區社會勞動力總數為201.69萬人。到2000年,處於10-14歲年齡段的全部人口和5-9歲年齡段的40%都將成為勞動力適齡人口,則婁底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將達到303.8萬人,比1993年(201.69萬)淨增102.11萬人。另據有關方麵統計,“九五”期間,全區每年將增加3.1萬人口,6.9萬勞動適齡人口,到本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一增長勢頭不會減弱。勞動者隊伍的擴大,增加了就業壓力。
婁底地區總麵積有811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麵積1990年為223.52萬畝,到1993年為222.45萬畝,三年減少1.07萬畝,每年遞減3566畝。按1994年的人口數統計,全區人均耕地僅0.58畝,每個農村勞動力1.02畝。人多耕地少的矛盾突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實行以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自主性和積極性,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據有關方麵分析,全區農村在耕地麵積減少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林、牧、漁業生產,農業從業人員可保持在100萬左右。1995年,全區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經營的從業人員計30.34萬人,僅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的21%,尚有60餘萬農村勞動力需要入城務工經商,就業壓力十分沉重。
與此同時,企業在轉換經營機製、深化勞動用工製度改革中遊離出來的富餘職工激增,企業“關停並轉”後下崗隊伍也在擴大。據勞動部門的城鎮失業登記,1994年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1995年增至2.9%,湖南為3.2%,而婁底地區目前有剩餘勞動力70萬人,其中農村剩餘勞動力60萬、城鎮待安排人員10萬左右,就業壓力之大已關係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
趨勢之三:集約型經營對高素質勞動者隊伍的需求與勞動力現有素質狀況的矛盾日漸突出,盡快完善多層次、多形式、覆蓋城鄉企業的職工技能培訓網絡勢在必行。婁底地區所製定和實施的“結構效益戰略”,其核心是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合理化與高級化,提高生產要素的集約化程度和利用效率,實行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其基本思路是,在產業上重點向農業、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第三產業傾斜;在產品上重點發展資源深加工和高科技產品,延伸強勢產業鏈;在組織結構上重點發展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營;在技術結構上積極實現優化升級,提高工藝技術水平。可以說,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是結構優化的依靠,加速發展科技和教育是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
綜上可見,發展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已成為婁底地區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它與勞動力的充分就業連在一起,已成為製約婁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關鍵問題。
2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充分就業
就業,是關係勞動者及其家庭生存的大問題,也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影響體製改革、經濟發展的大問題。因此,必須從國情出發,在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轉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勞動就業問題。婁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密集,就業壓力大,所以,在一定時期內,還隻能在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前提下,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解決失業問題,實現勞動者的充分就業與再就業在知識、技能方麵的需要。為此,婁底地區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把就業工作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實現城鄉勞動力充分就業和控製失業,是婁底地區保持社會穩定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目標。地委、行署要求全區各級政府把就業工作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並作為考核各級政府主要領導任期目標責任製的重要內容。
(二)齊抓共管,搞好勞動就業工作,明確就業工作指導方針。勞動就業工作堅持實行國家政策引導扶持,社會提供幫助服務,鼓勵和推動勞動者靠自己努力實現就業的方針。改變主要依靠國有企業就業的格局,搞活就業形式拓寬就業渠道。堅持政府扶持就業與企業拓寬就業渠道就業相結合、組織幫助就業與職工自找門路就業相結合、物質扶助就業與科技扶持就業相結合、扶貧性就業與開發性就業相結合的原則。
(三)深化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管理,開發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是發展經濟,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婁底地區的各級政府和部門幫助企業加強班子建設,轉換經營機製,減輕企業負擔,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兼並聯合、股份合作製、租賃承包、破產重組等多種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啟動了一批停產、半停產企業恢複生產,鼓勵優勢企業擴展規模,帶動了一批企業尤其是困難企業改組發展。將下崗職工的分流與資產重組有機結合起來;經有關部門批準,允許國有困難企業劃撥或租借部分閑置設備和廠房場地給本單位新辦的安置下崗職工的經濟實體。其中廠房場地屬於租借三年免交土地出讓金,新增的生產性建設用地,暫時按行政劃撥使用。國有困難企業將劃撥土地改作商業用途或轉讓土地的應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交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60%作為國家對困難企業的資本注入,剩餘部分用於興辦各種經濟實體,分流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就業。加快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鼓勵國有、集體企業的下崗職工到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組織就業,這些勞動者可與原單位保留勞動關係,按規定由原單位繼續繳納社會保險金的,可計算連續工齡和投保時間。有計劃地組織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經商,鼓勵有成就的勞務輸出人員自帶資金、技術回來辦廠、開店,創造就業崗位。對開辦接納下崗工人和失業職工的企業,當地政府予以支持,享受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的優惠政策。近三年來,全區先後有49家國有企業破產涉及職工9956人。目前已新組建企業15個,分流安置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4520人。雙峰縣群益煤礦破產關閉後,縣政府一方麵將部分職工分流到工業係統的所屬企業。另一方麵籌集資金,建立起雙峰特種水泥廠,年產特種水泥4.4萬噸,安置失業和下崗職工250人。職工高興地說:“破產重組為新廠,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勞務輸出方麵,該區提出“麵向東南西北中,組織去打工”的口號,組建了湘中勞務總公司,在廣東惠陽、惠州、東莞分別建立勞務辦事處。三年來,輸出企業下崗職工7100人次。
(四)深化就業製度改革,發展完善勞動力市場。在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係中,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勞動力市場是培育統一開放的市場體係的重點之一。婁底地區把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作為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出發點,要求勞動就業采取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任務相適應的、有宏觀調控的市場就業方針。變勞動力要素由行政配置轉變為市場配置,讓勞動者進入市場,競爭就業。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所有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均應進入勞動力市場實行雙向選擇,杜絕任何形式的內招,全麵實現“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就業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