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5)(1 / 3)

2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充分就業

湖南調整加強第一產業,完善改造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大幅度提高個體私營經濟和合夥經濟比重,著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使全省經濟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進效益基礎上,保持較高速度發展,以充分開發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出發點,努力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充分就業。

(一)按照市場方式重組衰退產業和扶持新興產業,通過優化資本結構,進一步優化勞動力的配置

改革開放尤其是90年代以來,湖南在增加國家對改造、更新投資的同時,采取多種辦法擴大企業的籌、融資渠道。對有發展前途、有市場需求的產業和產品,特別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支持其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在投資、貸款、技術和設備引進方麵,給予適當優惠。湖南還加強了對農業、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力度。

湖南省國有經濟投資總額,1995年度為316.90億元,1996年度為375.27億元,1997年度為353.97億元。1997年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3.24億元,較1978年增長23.06倍,其中用於基本建設的投資增長16.61倍。1997年,國有及股份製經濟投資額中,基本建設投資268.13億元,增長5.6%;農林牧漁業國有投資2.64億元,增長166.7%;水利國有投資8.8億元,增長8.6%;交通運輸業、倉儲、郵電通信業投資120.06億元,增長3.8%;電力煤氣水生產及供應業投資60.73億元,增長6.6%。1997年31個重點建設項目投資133.05億元,超額完成年計劃2個百分點,重點建設投資占全省國有固定資產投資的31.54%。1998年1—6月,國有單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5.69億元,全年計劃投資1022億元。湖南逐步建立起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含有色)、紡織、食品和建築建材業六大支柱產業體係,產業素質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變。

同時,湖南省加大技改步伐,使產業技術素質有了較大提高,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作用明顯增大。全社會投入技改資金,1995年度為92.02億元,1996年度為120.14億元,1997年度為107.26億元。湖南省特別注重盤活現有資產。通過資產重組,優化產業結構,建立28個企業集團,推動著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1997年度製造業投資62.09億元,占國有投資總額17.54%,其中投入到更新改造達45.53億元,占製造業投資額73.3%;1997年度製造業方麵新增固定資產78.59億元,其中通過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資產60.18億元,占76.5%。1998年1—6月,湖南省製造業方麵投入更新改造資金比基本建設資金多1.78倍。幾經奮鬥,湖南省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由1978年的不到20%,增長到了1990年的27%、1997年的29%,社會勞動生產率為7565元。當然,目前國內先進省市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已達40%以上。西方發達國家技術進步貢獻率普遍在70%左右。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也普遍達到50%左右。因此,湖南省工業增長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同時向集約型轉變。

伴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固定資產投資額穩步上升同時,第二產業對勞動力需求比較穩定,大體保持在22%左右。例如製造業城鎮從業人數,1996年度為228.33萬人,1997年度則為225.20萬人。在技術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同時,對勞動力需求則會相應減少。例如第一產業1997年度從業人數較1978年度下降了22.3個百分點。

麵對日益壯大的勞動力隊伍,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要實現充分就業隻能努力探尋其它辦法。

(二)大力發展社會急需的第三產業

1997年,湖南省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不足三分之一,遠遠低於發達國家50%左右;從業人員所占比例為21.4%,而美國在50年代就達到50%。湖南省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金融、保險、通訊、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運輸郵電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以國內生產總值為100)1997年占6.5%,較1978年多2.5個百分點;金融保險業占4%,較1978年多2.3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占2.2%,較1978年多0.8個百分點;社會服務業占1.3%,較1978年多0.9個百分點。因此,完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將是湖南省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較變的重要舉措,也是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湖南經濟正在這樣一種產業提升過程中健康發展。1998年1—6月,湖南省交通、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較1997年同期增長82.9%;湖南省金融保險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5.6%;房地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2%。

同時,湖南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商業零售、交通運輸、旅遊、信息谘詢、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家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投資少、見效快、就業潛力大。以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為例,國有投資非常少(1997年僅占3.16%),但就業人員相當多(1997年度占10%左右),湖南省各行業城鎮個體勞動者人數,1997年度為200.36萬人,其中從事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達121.99萬人,占61%;1998年1—6月,湖南省在該方麵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僅比1987年同期增長13.9%,但增長的就業崗位則不計其數。又以社會服務業為例,1997年度國有投資占4.79%,而提供的就業崗位占10%左右。

(三)積極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

近幾年我國95%以上的新就業機會主要靠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湖南省也毫不例外。至1998年6月底,湖南省個體工商戶171萬戶,從業人員450萬人,注冊資金296億元。1997年湖南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產值420億元,銷售額(營業額)820億元,上繳國家稅收27億元。湖南省個體私營經濟戶數、從業人數在全國居中上水平。湖南個體私營經濟發民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個體工商戶達200萬戶,私營企業達4萬家,從業人員突破500萬人,年產值過450億元,年營業額過900億元,年完成國家稅收40億元。

個體私營經濟在湖南省經濟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一是搞活了流通,繁榮了市場。全省以個體工商戶為主體組成的各種集貿市場有3900多個,從事商品販運、批發、零售的個體工商戶有90多萬戶。由於個體工商戶的積極參與,流通渠道更加暢通,市場空前繁榮。二是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全省從事第一、二產業的個體工商戶有30多萬戶,私營企業12000多家,年產值420多億元。同時全省還形成了以種植養殖和小商品生產加工為主的專業村、鄉、鎮7000多個。1997年有152家私營企業和部分個體工商戶共實現出口創彙5800萬元人民幣。三是積極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到1998年6月,全省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兼並、收購、租賃或承包經營國有、集體小型企業已有1300多家。這些國有集體企業,絕大多數都擺脫了困難境地,實現了盈利,有的還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再就業工程。近兩年,全省有28萬下崗人員受聘、受雇到私營企業工作,有18.5萬下崗人員領取了執照,進入市場從事個體經營。五是為地方財政和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貢獻。從1993—1997年五年時間,全省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累計繳稅達100多億元,嶽陽、株洲、邵陽等地方一些個體私營經濟較發達的縣、區個體私營經濟稅收已占當地工商稅收50—60%。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還積極參與支災救災、希望工程等各類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活動,近五年累計捐款20多億元,其中1997年捐款額就達4.88億元。

(四)實行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

就業門路越來越多,失業人數越來越多;有的人沒工作幹,有的工作沒人幹;當地待業等救濟者眾多,外地勞工大量湧人賺錢忙:難以圓滿的就業怪圈,迫使下崗、失業人員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轉變觀念自然天地寬。同時,湖南省各級政府廣開就業門路,實行消化型就業、自主型就業、調控型就業、托管型就業、增崗型就業、開發型就業,等等。

所謂消化型就業,就是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一般技術構成較低,同樣投資可能安排比大企業多得多的就業人員。而且中小企業上馬快,建設周期短。湖南中小企業從業人員占國有單位從業人員70%。中小企業發展不僅解決了就業的表層問題,而且是社會專業化、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所謂自主型就業,就是鼓勵和引導失業人員和下崗無業人員興辦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合夥經濟、股份製經濟或從事個體勞動。工商、稅務、勞動等有關部門優先辦理各種手續,在減免稅金、低息貸款等方麵實現優惠政策。這樣,大批勞動力和企業富餘職工走上自主就業之路。

所謂調控型就業,就是以充分就業為宗旨,對因產業結構變化而下崗的職工實行有組織的再培訓、再就業,努力去以新工種去換舊工種,試圖保證絕大多數下崗人員重新就業的機會。

所謂托管型就業,就是對下崗職工,采取暫不脫離本係統行業,由建立在企業主管部門的就業服務中心負責其勞動關係及其享受的福利。在托管期內下崗職工如多次拒絕再就業,便可將其推向社會。

所謂增崗型就業,就是廣泛推行臨時工、小時工、季節工和彈性工作製,必要時采取輪崗、組織下崗失業和無業人員以工代賑、清掃環境、維護交通、植樹種草,支持從事各種勞務活動。

所謂開發型就業,就是開發落後地區,促進公益部門擴大就業,並從改善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人手,開拓新的就業領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引導和組織勞務輸出。

總之,通過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緩解就業壓力,又增加就業機會,極大地促進著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就業問題的解決。

3適應集約型條件下充分就業需要全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

要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充分就業目標,除各級政府、各種經濟單位最大限度地提供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外,關鍵在於勞動者本身是否具有與就業崗位相適應的素質。湖南省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包括職前培訓、職中培訓、再就業培訓,以便經濟增長集約型方式的實行,又實現充分就業。

(一)就業前培訓

1、開展職業教育

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鄭培民曾經說:“抓經濟必須抓職教,抓職教就是抓經濟。”職業教育是把人力資源轉化為智力資源和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必由之路。湖南省現有3000多萬勞動力,每年新增20多萬勞力,但是,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企業職工隊伍的技術素質結構不合理。湖南省國有企業技術工人230多萬人,中級工隻占30%,高級技工不到3%,初級工占60%,技師隻有8000多萬人。因此,加速培養一支結構合理、技術精湛、敬業愛崗的技能型人才隊伍,是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充分就業目標的關鍵。

首先,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規定:“九五”期間至2010年,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並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向高層次發展,到2000年中等職業學校占高中階段學生的比例,農村達到60%以上,城市要達到70%以上;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到2000年,通過改辦、改製、改組等形式力爭辦成10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年招生規模逐步發展到1萬人,每年新增高校招生指標,重點用於支持高職發展;創辦高級技工5所,並在部分重點技工學校中開辦高級技工班,使高級技工年招生規模達到5000人左右;少數特別貧困地區,要在“普九”同時,實行“三加一”、辦四年製初中、適當舉辦職業初中、在普通中學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內容等多種形式,發展初級職業教育,給學生一技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