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貴州省人才的基本情況
西部地區是全國三個經濟帶最落後的地區。而貴州又是西部最落後的省份之一。要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所需條件較多,但人才是關鍵。而貴州省的人才狀況,與經濟發展極不相適應。貴州省人才資源基本狀況如下:
1、人才資源總量。據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全省人才總量為74.99萬人。國家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是人才隊伍的基本組成部分。全省國家公務員:1995年為17.4萬人。大專以上占30.2%,中專占32.7%。1995年,國有企事業單位有專業技術人員43.62萬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18萬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8.64萬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28.67萬人。1995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隊伍為13.82萬人,大專以上學曆的占20.55%,中專學曆占19.83%。1996年,全省農業國有機構有專業技術人員23889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465人,中級3612人,初級16011人;全省鄉村兩級企業專業技術人員14287人。人才占人口的比重、人才占社會勞動者的比重等指標,是衡量人才資源狀況的基本指標。貴州省基本概況如下:
(1)人才占社會勞動者的比重。1995年,貴州省社會勞動者1949.86萬人,全省人才占社會勞動者的比重為3.85%,即每萬勞動者中擁有人才385人。與全國區域間同一指標相比:1995年,東部地區每萬勞動者中擁有人才885人,中部地區103人,西部地區92人。貴州的這一比重低於東部發達地區,高於中、西部地區。
(2)每萬人口中人才比重。1995年末,全省總人口3508.08萬人,人才占總人口的2.14%,即每萬人口中擁有人才214人。與全國及地區間相比:1995年全國每萬人口中擁有人才369人,東部地區464人,中部地區334人,西部地區288人,貴州該指標不僅低於三個地區,而且僅為全國的平均水平的57.99%。
2、人才的職稱結構。全省人才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有2l341人,中級職稱的1491978人,初級職稱的有487543人。高中初職稱人員能約比為1:7:23,與全國平均位1:5.1:12.5的結構的結構相比,貴州高級人才相對偏少,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3、人才的職業結構和產業分布人才的職業結構。根據貴州省統計局對職業類別的劃分,人才職業概括綜合為八個類別,其分布為:工程技術人員占12.47%;農業技術人員占4.27%;科學研究人員占總數的0.51%;衛生技術人員占13.48%;教學人員占37.46%;經濟人員占7.46%;會計人員占10.24%;其它人員占14.09%。人才在八個職業類別中,少數幾項職業人才分布比較集中,如教學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占全部人才的61.41%,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農業技術的很少,全省人才職業分布均衡性相對較差。
人才的產業分布。1995年,全省第一、二、三產業擁有的人才數量分別為:22346人、136474人和91039人;占全省人才比重分別為:2.98%、18.20和78.82%;占各產業勞動者的比重分別為:0.14%、12.66%和26.30%。從總體上看,三大產業專門人才數量、結構分布的及各產業勞動者中專門人才的比重,都按產業順次遞增,這與產業順次遞增、產業技術結構遞增的趨勢大體吻合。
貴州省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由上述情況可見,貴州省的人才隊伍建設明顯處於滯後狀態,人才隊伍中存在著許多比較突出的問題,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歸結起來其突出問題為:
1、人才總量不足,浪費驚人
據統計,1995年貴州省各類專門人才74.99萬,其中,科技人才56.29萬,分別占貴州總人口的2.14%、1.59%,與全國相比處於較低水平。每萬勞動者擁有人才僅為東部地區的43.5%,甘肅省的71.7%;從企業的情況看,貴州省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7%;鄉村兩級企業隻占3.9%,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2.1個百分點,而鄉(鎮)戶辦、聯戶辦、個體企業則基本上處於無專業技術人才狀態。
貴州省人才總量不足,而另一方麵又閑置和浪費驚人。據抽樣調查,科研開發機構的科技人員約30%工作任務不飽滿,農業科研機構約有30-40%的科研人員因無研究經費而閑置。在國有企業,閑置了大量下崗人員,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市場經濟不適應。
2、結構性矛盾突出
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不適應。從人才的待業和係統分布看,貴州省文教衛生係統科技人才占全省的64.7%,其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占全省的63.44%,而農業和工程技術人才隻占16.24%,經濟類專業技術人才僅占7.46%,金融保險人才隻有0.03%,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各類專業人才不到全省專業人總數的30%。並且在貴州省的科技人才中,有30%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集中於中央在貴州的科研單位,由於隸屬關係,管理體製和專業製類等方麵的原因,對地方經濟牽引力較弱。總體上看,貴州省人才對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不強。
人才的知識結構與所從事的工作有較大的差距,知識更新緩慢,人才知識老化,特別是市場營銷、經貿談判、企業經營管理、金融等方麵的高層次、複合型、開放型人才奇缺,加劇了人才隊伍的結構性矛盾。據調查,國有大中型企業廠長、經理中,學經營管理的僅占12.6%。
職級結構、地域分布不合理。貴州省專業技術人才中,高級人才僅為127982人,高、中、初級分別占總數的3.2、22.4%和74.4%,比例為1:7:23.3,與全國1:5:12.5的結構相比,所占比例明顯偏小。由於城鄉工作、生活條件差異較大等原因,人才地域分布不合理,逆向流動嚴重。據調查,貴州省的各類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以及經濟較發達地區。科技人才中的高學曆、高專業技術職務省、地兩級分布較多,約占51%,縣、鄉(鎮)兩級分布少,並集中於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人才分布呈“倒寶塔”結構。
3、人才分布與經濟發展矛盾
據調查,貴州省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7%,國防工業和大中型企業高達29.2%,而全省個體工商戶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隻占其總數的2.4%,鄉村兩級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9%。人才在國有企業的多,集體企業的少,個體和私營企業幾乎為零的狀態,分布呈階梯形狀態。但是,在經濟增長上,1996年國有企業增加值僅增長7.1%,而集體企業和非公有製企業分別達20.7%和22.4%。在鄉鎮企業430億元總產值中,人才相對較多的鄉村兩級企業隻占了3%,而人才極少的戶辦、聯戶辦,個體企業卻占了70%。人才擁有量與經濟增長成反例關係。這一方麵說明,貴州省經濟增長粗放,經濟增長對人才和科技的牽引作用不大。另一方麵說明,現行體製阻礙了人才作用的發揮。
總之,貴州省科技人才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支柱產業和產業發展、優勢資源開發以及資源產品的精深加工等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奇缺,使不少項目隻能停留在浪費資源的粗放經營水平上,從而嚴重影響經濟效益和資源開發得用的效率提高。
深化教育體製改革,加強職業培訓
為適應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和充分就業的需要,縮短貴州省與中、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必須深化教育體製,加強職業培訓。
1、教育為經濟發展培養人才、儲備人才,因此,必須樹立超前意識,搞好教育。一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辦好大中專學校,給高校以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適時調整產業結構。二是由高校、行政學院和各級黨校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全省人才進行輪訓,更新知識和改善知識結構。
2、加強培養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對市場營銷、經貿談判、涉外管理、經濟管理以及金融等高層次的應用型、複合型、外向型人才和其它特殊人才,應根據貴州省基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需要製定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培訓的針對性,減少重複培訓。
3、利用現有的人才後備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具有各種職業技能的新型勞動者。現有的高中、初中、小學畢業生是一大筆待開發的人才資源,通過職業技術教育,加大培養力度,把利用“三生”資源培養本地區的各種適用技術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認真抓好。為此,可將一部分農村普通中學改為職業技術學校,普通中學應增開一些實用技術課程,同時對現有中專、技校進行控潛改造成。擴大職業技術教育規模。各縣(市)應圍繞本地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的發展著力辦好一至二所職業技術學校使職業技術教育成為農科教的最佳結合點。為積極實行農科教結合,推動貴州省農村經濟發展,建議盡快恢複建立貴州省各級農科教結合協調領導小組及其辦理機構,認真組織農科教結合試點和推廣工作。
4、有條件的大專院校,可與縣、市或鄉鎮聯姻,實施科技共建、聯合辦學、共同開發實用技術,培養適用人才;可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或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使教育更加貼近經濟、為經濟發展增強後勁。
5、大力培養農村科技帶頭人。因地製宜,形式多樣地開展培訓活動,著重增強農民的科技致富本領。每個鄉鎮重點選擇2-3個科技圖書站,開設“農技培訓班”,利用鄉鎮黨校、農民夜校、職業中學等,通過科技場、現場觀摩、經驗交流、示範指導等多種形式等基本知識的普及,幫助每個青年至少掌握一門以上適用技能和一些農業產品營銷能力。在有文化的農村青年中開辦一些適用技術的學曆教育班,從農民專業大戶、農業科技人員以及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工商界人士中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懂管理、能適應大市場的農業企業家,使他成為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骨幹力量。
6、整改培訓基地,使之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為增加勞動就業服務。貴州省的培訓基地,自成體係,浪費嚴重。貴州省各部門、各係統、各科研院所各自為政,相互封閉,加上政府的宏觀調控協調不力,爭資金、爭權力、爭利益的現象普遍,許多機構和專業設置重複,人才低水平重複儲備,經濟建設中急需的人才奇缺,許多機構、研究項目在水平上重複安排。資金投向和基礎設施建設“小而全”、“小而散”,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花費。省級機關培訓中心多達24個,有的單位甚至有兩培訓中心,耗資數億元,很多至今沒有開展過培訓業務,基礎設施大量閑置。因此,必須對培訓機構加以整改,對它們實行必要的並、轉,發揮培訓業務人才的效用。另一方麵實行全麵規劃,統一布局,明確各培訓機構的重點和發展方向,避免產生農科教、科工貿等方麵的嚴重脫節,使之更好地為培養人才服務,為就業培訓服務促進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