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5)(2 / 3)

湖南大力開展職業教育,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局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潛在勞動力隊伍素質得到了提高。目前,全省中等職業學校766所,年招生22.75萬人,在校生56.27萬人,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整個高中階段學生數的比例,分別達到56.87%和56.34%,比1992年分別提高了10.34和10.56個百分點,在全國的排位前移至第17位、第15位。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一直呈穩步發展態勢。初級職業中學在校生近2萬人。

職業教育紅紅火火,前程似錦。同時,力圖走出職業教育誤區,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努力恢複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本色。農村職業學校主要辦好一、三產業的專業,二、三產業專業集中到城市職業學校來辦。職業教育重技能、重操作,自覺形成產業意識,打破職教內部之間與外部的相互封閉、相互隔絕的的現狀,通過不斷增強開放度,盡快地把職業教育推向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

2、實施勞動預備製度

湖南省從1997年4月起開始實施、1998年4月全麵推開勞動預備製度,實行就業準入,建立用人規範。具體做法是:將城鎮初、高中畢業後不能升入大中專院校或技校、職業中學學習的青年組織起來,在就業前參加1-3年職業培訓和相關教育,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為參與市場競爭、就業上崗做好準備,並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幫助下實現就業。同時,有步驟地組織農村初、高中畢業後不能升入大中專院校或技校、職業中學學習,並準備向非農產業轉移或進一城務工、個體開工的青年參加勞動預備製度。到1998年5月底,全省已有8萬餘人參加了勞動預備製度培訓。

同時,自1996年以來,全省就業訓練中心已建設職業技能鑒定所(站)22個,占“九五“計劃30個的73%;全省兩年製以上培訓班,凡屬技術等級考核工種(專業),80%以上進行了職業技能鑒定,並取得了中級職業資格證書。此外,在全省各類職業學校、高等院校、大中型企業企業設立了115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1996年,全省10.2萬人通過了職業技能鑒定,取得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二)就業中培訓

市場不相信眼淚。“一崗一技一次分配定終身、“從一而終”的就業觀念是陳舊的。要在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搶到“飯碗”,就必須多學會幾“手”,多學幾“招”,多拿幾個“本子”(學曆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儲備技能、儲備證書已成為人們進行“職業設計”和“職業再設計”的重要內容。

首先,各行各業開展在崗培訓。全省已建立各級各類就業訓練中心283所,其中各級勞動部門建立就業訓練中心120所,占“九五”計劃140所的86%;非勞動部門建立就業訓練網點630個,占“九五”計劃650個的97%。全省建立轉業轉崗訓練其地85個,占“九五”計劃100個的85%;建立農村職業培訓中心62個,占“九五”計劃的62%。全省一次性培訓規模達6萬餘人,年培訓能力達14萬餘人,已達到“九五”計劃目標和任務。有技能行千裏路。邊工作邊學習風氣正在三湘大地蔚然形成。

其次,統一組織在崗培訓。湖南省重視在職職工教育,經常、定期或不定期地請國家級著名專家、學者剖析經濟形勢、研討經濟走勢,介紹股份製知識、現代管理知識、現代科技知識,鼓勵自學成才。湖南省統一組織計算機初級操作考核,強化現代管理知識應用。各地也重視在崗培訓。比如,長沙市外經委直屬單位500名工作人員,真正懂外經、會外語的不到8%;城管係統職工2968人中學城市管理、公共衛生、市政建設、園林綠化等專業的隻28人。長沙市外經委、城管係統規定外行不能領導內行、外行不宜上專業性崗位,加大在崗培訓力度,強製性進行崗位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再就業培訓

1、轉變就業觀念

一些下崗職工觀念陳舊是難就業的重要原因。1998年5月18日,湖南省省會一些高中等院校積極響應當地政府發起的“教育為再就業工程服務”的號召,27所院校50個專業擺開的免費培訓下崗人員的招生攤位,一個下午竟無人前往報名。長沙市婦聯創辦的“家政事務所”已初具規模,這裏的鍾點工每天做3個小時的家政服務,一個月也能賺到500多元錢,但出乎意料的是,到目前為止,全長沙市隻有2000多名下崗職工前往報名,而最終從事鍾點工作的隻有20多人,許多下崗職工認為鍾點工較髒、較累,是侍候人的事。一位下崗職工的話很有代表性:“幫我介紹一個廠礦企業裏輕鬆點的工作。隻要不累月薪少點沒關係。”

下崗是必然的,也是進步的。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當務之急是促使其轉變擇業觀念,樹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就業觀,即勞動力自主擇業、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政府促進就業:

——勞動者自主擇業,是指勞動者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自主選擇職業。

——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是指通過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以市場機製作為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手段,實現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雙向選擇。

——政府促進就業,是指政府通過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實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擴大投入,不斷健全和發展就業體係;采取必要的措施,幫助下崗職工和其它特殊群體實現再就業,並對農村勞動力流動進行調節。

下崗職工不能等、靠、要,對求職不能過於挑剔,不能適應角色轉換——對工作挑肥揀瘦,賺錢少的不去,幹活重的不去,離家遠的不去……下崗職工,路在你腳下!隻要下崗職工端正心態,重新定位,積極地走入市場,主動上崗,一定能實現人生的第二次輝煌。

2、再就業培訓

湖南省提出“給崗位不如給技能”口號,以再就業培訓為龍頭,推動再就業工程的實現。參加培訓的某女士深有感慨的說:“下崗並不可怕,隻要學會了一技之長,再就業並不難。”

湖南省再就業培訓形式多樣,產生效果明顯。具體做法是:

——加大投入,優惠或免費培訓。據長政發[1997]62號文件規定,對長沙市失業、下崗職工實行免費培訓、免費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免費發給技術等級證書。株洲市政府1998年初決定從失業保險基金和再就業基金中,劃撥80萬元作為實施再就業培訓的專款,用於市屬以上4000名下崗職工參加轉業轉崗培訓的補貼。

——調整專業,擴大範圍。為適應第三產業發展,並針對下崗女工多的特點,湖南各地將家政服務、售後服務、電腦操作、美容美發、汽車維修、物業管理、商品營銷、文秘、廚師等納入培訓範圍,大大拓展了培訓層麵,更好地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方式多樣。在辦學形式上,采取(勞動部門)單獨辦、聯合辦、委托辦形式;在學製上,采取全日製與半日製相結合;在辦學層次上,采取基礎和提高班並重。

——轉業訓練與再就業相結合。比如張家界就業培訓部門與失業保險部門密切配合,對桑植縣鐵熔金廠123名失業職工進行了轉崗訓練,結業後,全部推薦到龍源化工有限公司就業。

湖南省1996年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萬人,1997年培訓1.9萬人。1998-2000年,全省計劃為20萬名下崗職工提供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服務。通過培訓,使下崗職工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掌握1-2項新的職業技能,為轉業轉崗和自謀職業創造條件,使再就業率達到60%以上。

貴州省集約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

人才是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是首要的生產要素,也是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關鍵因素。西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點、貴州人才的基本情況,要求加強職業培訓。

1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點

貴州省位於我國的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特點有:

1、西部地區經濟實力薄弱,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乏力

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要有一定存量資本做基礎,存量資本富足,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然能量強大,反之則不然。西部地區存量資本普遍偏小,實力薄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戰略推動力明顯不如東部地區。1995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在全國位次,西部地區9個省區中,7個省區都在21位以後;東部地區12個省市中,10個省市在18位以前,其中前10位達7個省市,前5位達4個省;中部地區9個省區中,7個省在10位至18位之間。從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總值比重說,西部地區僅為13.99%,比東部地區低43.71個百分點,比中部地區低13.25個百分點。而貴州則更低。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僅為全國的1.06%。

2、產業結構層次低,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的能量西部地區低於東、中部地區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最直接的、最大的推動力,在於工業和科技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工業和科教事業發達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達,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就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容易見效。反之則不然。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三次產業構成看,西部地區一般都是第一產業比東部、中部地區高,而第二、第三產業比東部、中部地區低。1994年西部地區三次產業構成為28.04:38.84:33.11。第一產業比東部地區高11.14個百分點,比中部地區高2.41個百分點;而二、三產業分別比東部地區低9.89和2.17個百分點。比中部地區低5.48個百分點,高3.07個百分點。而貴州產業結構不協調則更為嚴重。到1996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86.1%,全國隻有76.4%,貴州為全國的113.2%。貴州的非農業人口占人口比重為13.5%,全國為23.6%,貴州為全國的57.2%。

3、人口發展對經濟的壓力大,增加了西部地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困難

西部地區人口絕對數和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雖然低於東部和中部地區,但與東、中部、地區比較,西部地區人口城鎮化率低,農村人口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長率高、農村人口和職工的收入低,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口發展和社會消費產生的壓力及衝擊不是減弱,而是更加大了。

4、社會人口文化素質低,科技力量短缺,加劇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難度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關鍵在於科技和人才,在於管理者、經營者和生產者科學文化水平的高低。西部地區教育科技落後、社會人口文化程度低、文盲率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不少群眾不會說漢話,學習文化和科學知識難度大。目前,西部地區社會人口文盲率約35—40%,農村高達60—70%。教育科技發展滯後、科技人才嚴重不足。1995年全社會從業人員每1000人擁有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西部地區平均僅為35人,比東部地區44人少9人。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在東部地區優惠政策吸引和高利益機製驅動下,西部地區“孔雀東南飛”,造成人才大量外流、人才更為缺乏。現在東部地區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低檔技術產業,而中西部省區卻正在積極地引進東部地區轉移出來的這些產業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