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可以預測山東省產業結構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將呈現以下變化:
1、三次產業比例由“八五”期間的20.2%、47.7%、31.2調整為“九五”計劃的16%、48%、36%,調整到2010年10%、42%、48%的。其中第三產業比重將得到較快提高。改變山東第三產業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狀況。1990年山東省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比世界上40個低收入國家低19個百分點。即使到200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的水平,實現第三產業增長33%的目標,這一比重也仍然低於低收入國家的水平。因此,未來山東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將得到加快發展。另外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是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現代世界各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務於市場機製的。如,金融業、保險業、信息業、通訊業等都是市場機製運行的基礎性條件,它們在我國又是新興的產業部門,自然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改變山東勞動力就業結構。
2、本世紀末下世紀初經濟增長方式將以重化工業突出發展為特點,重化產業成為帶動山東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在“九五”規劃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從整體效益提高為出發點,以內涵提高為重點,對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石化、機械電子、電力、建材、鋼鐵等產業,進一步擴大經營,對一般加工產業原則上不再新建。
重化工業成為主導產業是經濟增長過程中需求因素變化拉動產業結構轉換的必然趨勢。因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非生活必需品方麵的支出將不斷增加,由此拉動了非生活必需品工業的發展,而這一產業會更多的依賴於重化工業的發展。產業鏈的這種傳導作用結合山東省的實際情況,不難看出,山東目前居民的消費水平已具備了對重化工業發展的強大拉動力。
3、從產業組織的變動來看,山東將加大推進大企業集團的發展力度,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改造改組現有企業,以名牌優勢產品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資產重組、聯合兼並,加快形成具有較強優勢的大企業集團。進一步強化集團的投資功能、科技開發功能、輻射帶動功能。
4、根據山東資源現狀和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已進入其發展的中期,它對於吸納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勞動就業和充分利用這一產業的相對成熟的比較利益是一個關鍵時期,隻有這一產業的繼續發展才能為順利的過渡到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創造必要的條件。與此同時,經濟增長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有著越來越強的製約,表現在:市場需求對重化工業的拉動力增強,對勞動密集的加工工業的拉動力減弱;鄉鎮企業的發展已進入了新一輪調整時期,需要在技術和資金上有較大的投入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競爭的考驗。
5、省內產業結構的地區布局已趨於穩定,但體製變革和市場競爭中的分化重組仍然存在,地區間因增長速度和曆史原因形成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新的產業地區布局會在本世紀末逐步形成。
山東產業結構的地區布局進入90年代以來大體上保存了原有的格局。東部沿海地區憑良好的基礎設施,有利的自然條件,高素質的勞動力和較高的管理水平,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已形成了良性循環,對資金技術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對整個經濟的帶頭作用越來越明顯;中西部地區有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基礎設施和技術都與東部沿海有著較大差距,改革開放以來,省內出現的人口流動和遷移對中西部地區產生了一定的負麵影響;省內地區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十分明顯,產業地區布局正在形成梯次推移的狀況。“九五”期間,山東按照國家建立環渤海經濟區,形成京九產業帶的總體設想,結合山東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產業聚集度為中心,加快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區域空間上的合理流動,不斷提高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益。今後山東產業的地區布局將按照“四、三、二”的框架展開,構築起大中小城市和鄉鎮相互配套的現代化城鎮體係,形成優勢明顯的重化工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依托的膠濟、新石、德東、京九四條產業聚集帶,建設三個各具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區,加快實施黃河三角洲開發和“海上山東”兩個跨世紀工程促進全省經濟在高層次上實現合理分工,協調發展。
山東產業結構的上述變動趨勢必將對勞動就業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二)山東省的人口與勞動力供求狀況預測
山東人口狀況:山東是中國第三人口大省,按照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統計資料,1990年山東總人口達8439.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7.44%。省內分地域觀察,東部地區占全省人口的31.39%,土地麵積占全省總麵積的35.86%,人口與麵積的構成係數為0.88;中西部地區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68.61%,麵積占全省總麵積的64.14%,人口與麵積的構成係數為1.07。從區域麵積和人口的構成看,中西部地區的承載係數大於東部地區,但就兩區域看,東部地區人口承載力表現為陸地和海洋承載力的合力,而中西部的人口承載力是單一的陸地承載力。顯然,中西部地區的區域人口承載力小於東部地區。就人口密度看,全省為553人/平方公裏,東部地區為472人/平方公裏,中西部地區為577人/平方公裏,說明中西部地區的人口壓力大於東部地區。
山東省的勞動力供求狀況預測:山東省勞動力供給狀況受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由人口自然增長決定的由勞動力成長周期引起的勞動力自然增長,形成了勞動力自然供給。如果以15年或16年作為勞動力成長周期,那麼在1980年或1995年出生的人口將成為1995至2010年的就業人口,在八十年代初,山東省的人口出生率在千分之二十以上,加上人口基數較大,導致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的勞動力自然供給絕對量增長較快,九十年代以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在今後15年中隻會對勞動力自然增長速度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使總量大幅度減少。
第二、產業結構轉換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大量農業勞動力過剩,需要向其它部門轉移,這類發展型的勞動力供給在山東已明顯增加,且速度很快。在山東這一類勞動力數量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處於城鄉流動性就業。這部分來自農村的勞動力一般文化素質不高,隻能從事體力或者簡單勞動,就業能力很低。
第三、原有產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舊產業的衰落,遊離出大量原勞動力,由於他們的專業技能不適應新興部門的要求,成為過剩的勞動人口。山東省近幾年有約60萬這類勞動人口,其中主要是在紡織業和其它勞動密集型行業。
第四、體製改革不斷深化,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使舊體製下的大量隱形失業以顯性形式表現出來。市場體製的建立,促使企業越來重視經濟效益,重視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人浮於事的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提高,企業中的富餘人員進入失業者隊伍;破產法的實施,破產企業的職工和勞動合同到期被正常解聘的職工也進入了失業人口的行列;可以預測,隨著企業經營質量的提高,企業內部必然對勞動力存量進行調整以適應更為殘酷的競爭需要,這類失業人數在以後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會有所增加。
山東省經濟增長過程中勞動力需求狀況的變化:
第一、山東未來經濟增長速度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擴張是一個必然趨勢,因此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會有所增長,但不會超過勞動力總供給,大約每年仍會有近2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
第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會對勞動力需求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麵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麵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會增加對勞動力需求。近十年來山東農村出現的蔬菜種植業,花卉栽培,農產品加工,農工貿一體化等已成為農業勞動力就地近轉移的一條重要渠道。
第三、城鄉第三產業的發展將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主渠道。第三產業投資量少,勞動資源密集度高,對技術要求相對較低,因此比較適合吸收現有失業人員。目前,山東省勞動就業結構中,在第三產業就業的人員為514.4萬人(1996年),占勞動就業總數的18%,這與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表明山東第三產業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會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第四、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原有的就業格局對勞動力就業產生日益擴大的需求。目前,山東省在非公有製經濟中就業的人數有646.4萬人(1996年),占同期勞動力總數的10.2%,另外,在股份製經濟中就業的有32萬人,可以預期,隨著非公有製經濟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的更快發展,它對勞動力的需求會不斷增加。
第五、對外開放加快了山東對外勞務出口步伐,海外市場對省內勞動力的需求會不斷增加。山東現有經營勞務貿易的公司已有5家。“八五”期間山東簽定勞務合作項目1025項,合同金額10.54億美元。“九五”期間,省政府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的發展戰略,具體將對外擴大勞務輸出的地區定為中東,非洲,俄羅斯,拉美等國家和地區,這一戰略將會進一步帶動山東省的勞務輸出。
2山東省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實現充分就業的戰略與對策
經濟增長保持較快的速度,實現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是我國也是山東近幾年和今後一段時期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1998年山東省要實現經濟增長9%,力爭達到10%的目標,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
山東省經濟增長方式轉換過程中就業總是麵臨的突出矛盾決定著充分就業戰略的選擇,解決這些矛盾也就自然構成了充分就業的基本對策,在經濟增長方式轉換過程中山東就業問題麵臨的主要矛盾有:
(1)農業經濟的發展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矛盾。山東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經濟在山東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山東農業產值占全國和全省國民經濟的比重較高,農業勞動力占省勞動力總數的比重較高。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的發展得益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出現勞動力剩餘,他們向其它產業部門的轉移現階段還主要以鄉鎮企業為主,部分向城市流動,到1994年底,山東鄉鎮企業共吸收了1400多萬人就業。但是,鄉鎮企業的未來發展也有一個逐步集約化的過程,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使鄉鎮企業越來越注重以效益為核心的增長方式的轉換,這就必然導致鄉鎮企業在吸納勞動就業方麵的能力有所減弱。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加速了這一部門勞動就業的困難,從種植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在農村非農產業中就業需要這些部門加快自身的產業化進程,目前這一進程還隻處於起步階段,限製了對勞動力的吸收。
(2)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保障體係滯後的矛盾。國有企業改革已進入了攻堅階段,企業生產設備的改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競爭的加劇,使現有企業人浮於事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職工下崗數量增加已成事實;在競爭中破產和瀕臨破產的企業工人失業也在所難免;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積累的隱形失業在企業自主權下放後也顯現出來。與此同時,社會保障體係缺位空位,使社會在短期內沒有承接如此龐大的失業人口的能力,從而在城市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1996年,全省共有下崗失業人員77萬人,其中失業14萬人,下崗57萬人,另有城鎮其它失業人員5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