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的結構性失業。從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來看,隨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產業的整體技術素質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資源密集度會越來越傾向於技術和知識密集,從而使產業部門對勞動力的吸納程度減弱,造成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另一方麵,新產業的成長和舊產業的衰落,對勞動力的技能轉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舊產業中遊離出來的勞動力,在沒有及時更新勞動技能之前就成為結構性失業者。山東省近幾年結構調整中,紡織勞動力過剩而又無法及時找到新崗位就屬此類情況。
(4)勞動力流動規模的擴大和勞動力市場發育滯後的矛盾。在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勞動力市場是市場體係中起步較晚,發育程度較低的一類市場,這與其它方麵的改革嚴重不對稱。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商品雙向選擇的場所,與其它市場一樣,它要求有較完備的市場組織,透明的市場信息,合理的市場布局,多層次的適應不同水平和技能的勞動力就業。山東勞動力市場的發育與現實勞動力流動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解決上述矛盾的基本戰略的主要思路從總體上講,是以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為主線,不斷深化勞動製度改革,加強就業服務的力度;以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山東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出發點,城鄉統籌,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
第一、加快農業的產業化進程,通過建立現代化農業區和小城鎮,吸收農村過剩勞動人口的就地就近轉移,改變農業人口向城市過多無序轉移的規模和數量。農業產業化是山東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近幾年山東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或區域化特征已逐漸顯現出來,它直接構成了產業化的基礎。糧食生產在加強現有32個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和336個糧食大縣的基礎上,“九五”期間又將新建43個商品糧生產基地,魯西北、魯西南、魯中正在成為山東重點糧食基地;棉花以魯西北、魯西南為基地;油料以膠東和魯中南地區為重點;果品以山區和丘陵為重點;畜牧業充分發揮魯西北和魯西南草場優勢,發展食草型、節糧型畜禽生產;水產業充分利用海岸線長、灘塗廣闊的優勢和庫區資源,建立海產品的淡水品養殖基地;林業要形成山區、平原、沿海、城市四個綠化體係建設。在此基礎之上,形成農村的糧食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以農產品作為原料的工業企業,海水養殖業,農副產品流通服務業等農業產業。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農民在離土不離鄉的條件下實現了就業崗位的轉移和就業水平的提高。
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仍將是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山東鄉鎮企業的發展無論從規模還是在效益上都居全國前列,它們在推動山東經濟發展吸收就業等方麵都曾發揮過重要的曆史作用。經曆了二十年的磨練,鄉鎮企業進入了二次創業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水平、提高技術含量,鄉鎮企業規模經濟的發展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形成一定的拉動力,但更重要的是對就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民的就業觀念和技能都需培訓才能跟上農村經濟發展的變化。目前全省各地幾乎所有的鄉村都有各種類型的農民夜校以及各種農業科技培訓班。具備一定規模的鄉鎮企業也開始興辦自己的培訓機構,如諸城的得利斯集團就有自己的職工中專和職業高中。鄉鎮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缺乏也對城市一部分高素質勞動力形成了旺盛需求。
除此之外,采取有組織有計劃的方式,在農村建立各種專業隊伍,實現農業勞動人口的有序轉移。如農民建築隊、運輸隊等。
第二、對於城鎮國有經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失業和下崗人員近期應主要靠再就業工程加以解決。山東省在這方麵的主要作法是:199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各市地就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做了專門布置,向全省下發了“進一步實施送溫暖工程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措施”;1998年5月,省委省政府又召開了關於加快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全省工作會議,提出了再就業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是拓寬四條就業渠道。(1)繼續發揮企業、行業在分流安置下崗職工中的積極作用,實行企業、行業、社會、政府綜合協調,統籌安置。(2)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鼓勵失業下崗職工自謀職業。從山東省的情況看,加快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對於擴大就業至關重要。1997年,全省個體私營經濟創造增加值358.9億元,提供財政收入29.5億元,容納勞動力652.9萬人,這一水平仍比江蘇浙江要低,表明山東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對勞動就業的作用還有相當的潛力,對企業職工轉崗就業和下崗職工自謀職業或自願組織起來就業的,省裏在資金、稅收、收費及登記注冊等方麵的優惠政策要繼續加以完善,並確保政策到位。(3)發展第三產業是緩解就業矛盾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1991—1997年,山東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由2585,7萬人減少到2510.5萬人,所占比重由63.9%下降為48.1%,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由922.9萬人增加到1157.9萬人,比重由22.8%下降為21.8%,第三產業由534.9萬人增加到1598.6萬人,比重由13.3%提高到30.1%。7年間第三產業新創造就業崗位1064萬個,超過同期新增勞動力總量240萬人,這表明第三產業不僅為絕大部分新增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而且還吸納了第二產業中國有集體企業部分富餘勞動力就業。目前山東省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發展中國家40%的水平,如果經過努力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達到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可多安排600萬人就業。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山東省今後擴大就業的主要方向。在大中城市開展社區服務,建立舊貨市場和各類批發市場及零工市場,同時積極推行非全日製、臨時工、小時工、彈性工時等非正規就業形式。(4)鞏固發展集體、勞服企業和其它各種類型的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容量。
二是強化四項措施。(1)加強對再就業工作的領導,明確責任。各地、各部門要把再就業工作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兼顧,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在製定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規劃時,應考慮到能增加或減少多少就業崗位,並製定相應的就業政策。縣級以上各級政府要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再就業領導小組,並實行目標責任製層層簽定責任書。各有關部門也相應地采取了支持失業下崗人員再就業的具體措施。(2)實行分類指導。對安置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地區,及時總結經驗,建立能進能出的市場就業機製。對就業壓力大,困難多的地區,省裏幫助它們製定有關政策和措施。(3)是發展勞動力市場,健全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體係。根據省委布署,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要爭取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屆時全省將建成條塊結合、相互聯係、靈活高效的就業信息網絡,為就業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建立空崗登記製度,企業定期報告崗位空缺情況;勞動部門的職業介紹機構要積極開辦代存檔案、代辦社會保險和企業勞資代理業務;規範用工行為,根據不同行業和工種,對使用農村勞動力按照禁止、限製、允許三類進行管理。從1998年開始,組織力量清退不合理用工,騰出崗位安置失業下崗職工;在城鎮建立勞動管理站,加強對失業下崗職工的管理和服務。(4)是加強宣傳,搞好培訓。通過宣傳,引導勞動就業觀念轉變,並以此動員全社會對再就業工程的支持。加強對就業培訓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管理,以推行勞動預備製度和對下崗職工的轉業轉崗培訓為重點,全麵推行職工技能簽定和職工資格認證製度,保證培訓質量。自1998年6月開始,對全部下崗職工開展“職業援助”的活動,在此期間,為每一位有求職要求的下崗職工進行一次就業指導,提供一條培訓信息,介紹一次工作崗位。
第三、製定經濟增長方式轉換過程相一致的促進就業增長戰略。以就業與經濟增長協調為目標,通過發展經濟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從中尋找一條低投入、高就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影響會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而變化。體製改革一方麵縮小了就業空間;另一方麵是市場競爭主體采用資本替代勞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出現了新一輪的就業困難,因此必須從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著眼,尋找促進就業的戰略思想。(1)製定山東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中長期戰略規劃,並利用產業政策加以扶持。(2)發展大中城市的社區服務業,使之成為全省第三產業新的增長點。將現有企業所辦的社區服務事業同企業分離,通過有償轉讓等多種形式轉入企業所在地區;大力培育社區服務業的主體,鼓勵民間資本向社會服務業投資。(3)充分利用省內勞動力資源優勢,在富餘勞動力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條件下,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實現勞動力跨地區跨省份的轉移。第四,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就業機製和就業管理體製。“九五”期間基本取消傳統的統包統配的就業方式和職工身份界限,明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建立雙向選擇、公平競爭的勞動就業機製,逐步形成勞動力按照人口、就業政策和市場供求,在產業間、職業間、城鄉間和地區間的合理流動格局。大力發展以民營經濟為依托的非正規就業,切實搞活就業形式,鼓勵用人單位要創造出相應的非全日製就業崗位。
3山東省經濟增長方式轉換過程中的職業培訓
職業培訓是促進勞動就業增長和就業質量提高的基礎性條件和有效機製,從世界各國職業培訓的發展狀況看,職業培訓大致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新增勞動人口的就業前培訓,以幫助他們獲得基本的勞動技能,達到順利就業的目的;二是對現有在職人員的在職培訓,目的在於提高他們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就業質量;三是再就業培訓,旨在幫助勞動者轉換勞動技能,提高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就業選擇能力,以期順利實現再就業,職業培訓從方式上看分為正規職業培訓和業餘培訓、在職教育和離職教育等多種形式。山東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伴隨著改革開放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培訓體係。
(一)職業技術教育是山東省就業前培訓的主要方式
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山東全省的教育體係更加完備,職業技術教育在經曆了發展調整再發展的曲折曆程,現已形成了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模適度、水平較高的基本格局和特點。
職業技術培訓起步早,規模基本上適應了山東經濟發展的需要,基本滿足了對每年新增勞動力培訓要求,早在“七五”期末,山東省已有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012所,其中職業高中、職業中專510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236所,技工學校267所,各類職業學校的在校生共有49.95萬人,占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重為51.4%;同時省內還發展初級職業中學52所,在校生1.25萬人。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增加到1125所,在校生共有82.62萬人;1996年在校生達到86.9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為56%,比上年增長8.5%,已形成形式多樣又與其它教育相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網絡。從近幾年各類職業學校招生和分配情況看,職業學校以其專業性適用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