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結構變更與勞動力供求狀況預測
(一)廣東產業結構變更情況
廣東省的產業結構變化大致可劃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3年—1978年。這一時期,廣東省長期實行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雖然在由原來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初級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推進方麵取得較大的成績,但由於這種模式大大超越了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致使產業發展失衡,產業之間互相脫節。第二產業的發展以犧牲第一產業為代價,並沒有帶動第一產業勞動力的轉移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三產業呈萎縮狀態。各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過份強調重工業,第一產業片麵突出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種植。從而使經濟整體資源配置效率低,產業結構也失去了向高級提升的內在動力。這一階段社會總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結構變化不大,更沒怎麼引起勞動力的流動。1952年,廣東省GDP(國內生產總值)的三次產業結構比重是48.7%,22.7%,28.6%,到1978年,則分別是29.9%,46.4%,23.7%,第二產業上升了23.1個百分點,排次由第三位升至第一位;第一產業下降了18.8個百分點,排次由第一位變為第二位,第三產業不僅沒上升,反而下降了4.9個百分點,排次由第二位變為第三位,這是與社會化大生產和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相違背的。社會總勞動者的三次產業結構分布的變化很小,1952年是79.7%,5%,14.8%,1978年為73.7%,13.7%,12.6%,大量的勞動力仍聚集在第一產業中。
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這一時期,廣東省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把握產業發展規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三次產業的GDP構成和勞動力構成向合理化方向演進。各次產業內部結構也得到了改善,林牧副漁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提高,改變了種植業比重過大的問題工業由畸重趨於輕型化。由於緊緊抓住了消費品生產長期受到壓抑,市場空間巨大的機遇,在國內率先建立起以工業消費品為主導,具有很強競爭優勢的輕紡工業支柱產業群,使經濟得到持續、高速發展;第三產業的商業服務、旅遊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郵電通訊業等有很快的發展,使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較快。這一時期,廣東省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大規模地調整產業結構相適應,大量吸納國外資金和技術,初步建立起一個外向型經濟結構。這一階段三大產業變化的總態勢是:第一產業比重先升後降,總體有所下降;第二產業先下降後持平,比重略有下降;第三產業升幅較大,先慢後快。主要原因是農村改革先行一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農產品價格的放開,農業生產力大大釋放出來,同時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使第三產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第二產業改革處於摸索階段,獲得啟動性增長,產業內部結構調整校大,產值在三個產業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1989年,廣東省GDP的三次產業構成分別是26.8%,40.3%,32.9%,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比1978年下降了3.1個百分點和6.1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則上升了9.2個百分點,在三次產業中的排位,1985年就由原來的第三位變為第二位。社會勞動力的三次產業構成1989年為53.7%,24.9%,21.7%。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1978年下降了2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了1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9.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在10年裏下降20個百分點,除產業結構變化引起的勞動力轉移外,全省在經濟體製方麵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階段,9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水平在全省的提高,住宅、通訊設備、民用汽車進入居民家庭的消費。80年代作為支柱產業的輕紡工業及家庭耐用消費品工業的生產開始減速,重化工業的發展適應產業高級化的需要比重迅速上升。“八五”時期,輕工業由於前期投入的慣性,年遞增速度仍保持31.4%,但重工業增長速度達年均34.6%,比“七五”時期快14.5個百分點。輕工業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67.5%下降到1995年的60.8%,而重工業所占比重則以32.5%上升到39.2%。從這一趨勢我們可以看出,廣東“九五”時期已開始麵臨結構調整和提升的雙重任務,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比重大幅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相對後移,勞動就業的形勢隨產業結構的集約化調整而日趨嚴峻。
(二)廣東的“民工潮”
農村勞動力大流動是個全國性的問題,這種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至今仍呈有增無減的趨勢。廣東作為在改革開放條件下經濟發展最早的省份,農村勞動力的流入量也是最大的,曾被記者稱之為“百萬移民下珠江”,“民工潮一浪高一浪”。“民工潮”是中國邁向工業化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這既是勞動力流動客觀規律的要求,也是廣東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它突破了城鄉封閉、區域間勞動力不流動的僵硬局麵,對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市場具有重大意義,同時提供了相對低的勞動成本,有利於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在80年代大批興起鄉鎮企業,而且基本是電子裝配、紡織、皮革、玩具等各類輕工業產品加工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本省的農業剩餘勞動力一時不可能滿足這種需要。據統計,從1979到1990年珠江三角洲大約有本地300多萬農村勞動力“洗腳上田”轉到第二、第三產業,同時吸收外地農業勞動力300多萬。進入90年代以來,廣東的外來民工出現了高峰。據公安部門的測算,至1993年以來,在廣東務工經商的異地流動人口已達1275萬人,其中跨省流動的為663萬,他們當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謀職的達70%以上,大約在800萬—900萬之間,人數超過了珠角洲常住人口的一半。如果不是如此多的低成本勞動力的進入,珠江三角洲的迅速繁榮是不可設想的。
“民工潮”使許多問題突現出來,如交通擁擠、城市治安、生活資料供應等,特別是80—90年代之交的治理整頓。由於社會公共設施、城市管理體製的不適應,勞動力流動引起了較多製度、管理和觀念上的衝突及摩擦,造成了一定的社會震蕩。問題的暴露為完善勞動市場製度和管理提供了依據。1991年,廣東省政府和勞動部門與外省市合作創造跨省區的勞動力協作管理模式,同時,廣東勞動服務機構與各地協作省區的140多個地、市、縣勞動部門建立了信息溝通關係,有計劃在聯手組織勞動力輸入。
但是,隨著宏觀調控在抑製通脹方麵取得顯著成效,外地流入勞動力對流人地最大的衝擊是“本地勞動力市場”。近幾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是就業問題。1993年到1997年,我國登記失業率分別為2.8%、2.9%、3.0%、3.1%。企業下崗職工從1995年的400多萬增到1997年底的1000多萬。全國範圍如此大的失業威脅,給廣東經濟增長向集約型轉軌帶來嚴重影響,有觀點認為,珠江三角洲必須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減少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少用勞動力的道路,如果繼續大量使用外省民工,不但管理混亂而且勞動力素質低下,所以,應在就業和培訓方麵加強管理,以規範其行為。顯然大量外省勞動力進入廣東是影響勞動力供求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勞動力供求狀況預測
到“八五”期末,廣東省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由“七五”期末的53:25:22轉變為43:32:25。“八五”期間,安置城鎮勞動力231萬多人,就業淨增人數154萬,市場就業達85%以上,職業介紹機構達1489所,比1990年增加667所,職業技能開發事業迅速發展,技校在校生由1990年的5.22萬人增加到1995年的11.9萬人,平均遞增17.9%。有國有、集體、三資企業訂立勞動合同的職工有720多萬人,占職工總數的95%以上,基本建立起勞動合同製度。勞動領域宏觀調控能力有所增強,“八五”期間,城鄉從業人員總數增加了448.41萬人,城鎮失業率控製在2%左右。
在經過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廣東經濟出現了新特點,即由高速增長轉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階段,因為通過高投入達到高增長的資源條件已不複存在:一是耕地銳減,原有4881萬畝減少了300多萬畝,1990~1996年耕地減少達1/15以上,二是企業大多通過合資形式嫁接形成,資金投入的回報率下降,三是國家的宏觀適度從緊政策對廣東有一定影響。另一特點是從總量擴張轉向結構調整,省政府提出“穩中求進,穩定增長”的總方針,“九五”計劃時期乃至2010年,廣東的發展優勢依然存在,這為勞動就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推進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過程中,廣東由勞動密集型轉為以深加工為主、技術密集型為主的階段,“九五”以至今後一個時期內,廣東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勞動就業有不少新的矛盾,主要是:由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單位的投入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大量增加就業崗位,因而安排城鄉勞動力就業和富餘人員分流安置的壓力將增大;勞動技能開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使技工學校和職業培訓實體規模小,層次低,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技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突出,無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進步的需要;勞動領域宏觀調控體係不健全,調控缺乏有效手段,部分地區、行業職工工資增長過快,不合理收入差距增大,困難企業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突出,等等。
為解決上述矛盾,廣東勞動部門力爭到世紀之交基本建立起全省統一的、較為規範的勞動力市場,初步實現城鄉就業一體化、城鄉勞動力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在不同行業、地區的配置能較好地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在1998年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求的新型勞動製度和工資分配製度基本框架,在宏觀調控上保持社會勞動力總供求的基本平衡。具體目標就是在不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情況下,即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基礎上增加就業機會,“九五”期間將安排城鎮勞動力就業250萬人,城鎮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縣(區)以上勞動部門建立具有固定場所和配備相應工作隊伍的職業介紹所達100%,市、縣(區)勞動部門和80%的鄉鎮均應建立就業培訓基地,年培訓能力比“八五”期末提高30%,培訓合格率達95%,訓練後的就業率達到85%以上。積極實施“再就業工程”,到2000年使失業職工再就業率達80%以上,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有組織轉移60%以上。五年間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平均遞增9%,城鎮職工實際工資年均遞增7%。三大產業勞動力結構由1995年的43:32:25調整為“九五”期末的33:36:31。
2集約型經濟條件下充分就業
(一)廣東經濟的雙重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