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2)(3 / 3)

上海浦東鋼鐵有限公司職工就業擇業觀念的轉變,實際上是上海人就業擇業觀念近幾年來發生可喜變化的一個反映。據市婦聯的一項統計資料,1997年由婦聯係統牽線搭橋而重新就業的下崗待業人員有4萬多,其中就業於企業事業單位的占46.2%,就業於個體和私營企業的占13.8%,從事社區服務的占21.6%,從事家庭服務的占18.4%。這些數字清楚地表明,上海下崗待業人員在就業擇業方麵,不再像過去那樣隻把眼睛盯在企事業單位,而是注重於哪裏適合自己,哪裏能夠發展,就到哪裏去。例如,以往為人們不屑一顧的社會服務、家庭服務等工作,現在已被許多人所認同和接受:下崗待業人員中,有405人在這兩類行業重新就業。這種就業擇業觀念的轉變,既是人們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需求的客觀反應,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生動體現。

2、各種實際技能培訓

如前已述,下崗人員能否比較順利地再就業,關鍵還是他們自身是否具備應有的素質。因此,再就業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對下崗人員進行各種有關的專項技能培訓。早在幾年前“三學”活動開始之初,市領導就明確指出:抓住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深化改革、轉換機製的契機,從維護職工的根本利益出發,指導職工學習知識,提高技能,為職工上崗、轉崗、擇業提供幫助。為貫徹落實這一指示精神,全市各區(縣)和街道、各部門和社會團體,各行業和企業,紛紛建立下崗人員培訓基地。浦東新區雖是一個新建立的行政區域,但同樣積極行動,成立了再就業培訓指導委員會,下設26個培訓基地,為下崗人員提供8大行業30多個工種上崗、轉崗和等級工培訓服務。其中包括汽車駕駛、汽車修理、摩托車修理、維修電工、電子產品維修、空調製冷、車工、鉗工、電焊工、司爐工、儀電修理工、家電維修、船舶木模、玻璃加工、玻璃纖維製造工、服裝縫紉裁剪工、中西式烹飪、中西式點心、餐飲管理、賓館服務、電子收銀員、美容美發、導遊、調酒師、家政服務、康樂服務、計算機、會計、營業員、藝術插花、電梯操作等。此外,浦東新區再就業培訓指導委員會還為下崗人員實行培訓鑒定、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經培訓鑒定合格者,發給勞動部門的職業合格證書。目前,全市共有上千家再就業培訓機構,提供近百種專業(工種)技能培訓服務。據上海市勞動部門統計,截止1996年底,全市已有87萬人(次)接受了上崗、轉崗培訓、等級工培訓和適應性培訓。到1997年10月,這一數字已超過100萬。正是通過這種培訓,下崗人員從不同方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質,為再就業創造了條件。

在開展再就業培訓過程中,各培訓機構從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地為下崗人員提供靈活多樣、針對性強、質量較高的培訓服務,使再就業培訓發揮出應有的、比較理想的作用。例如,對於那些文化程度較低、專業技能較差、擇業轉崗信心不足的下崗人員,首先從思想教育入手,對他們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的“四有”教育,幫助他們盡快樹立信心。在這基礎上再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上海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及其所屬的培訓基地,為每個培訓班都配備責任心和愛心較強的教師當班主任,充分利用開學典禮、結業儀式、課堂教育和日常接觸的機會,給學員講形勢講政策,宣傳學員中自強自立的典型,引導他們增強信心,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辦班方式上,不囿於一種形式(招收學員進來接受培訓),而是靈活多樣,根據需要和可能,分別采用委托辦班、聯合辦班、定點辦班等形式。上海黃浦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推銷、熨燙、家庭服務、電腦維修、點心製作、美容美發等培訓項目,分別與有關學校聯合辦班、委托有關單位辦班、定點開設培訓班,即保證了培訓的質量,也方便了學員的學習。1997年1—10月份,該中心采用不同形式開辦了34個技能培訓班,涉及20多個專業,共培訓1293人,其中80%以上是下崗失業人員。經培訓後重新就業的人數占培訓總數的70%以上,獲得了學員和社會的好評。又如位於閔行區的上海染料化工廠有1000多名下崗人員迫切需要培訓,但該廠離培訓機構較遠,這麼多人天天來回很不方便。上海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就“送教上門”,把培訓班辦到這家工廠,先後開辦了12期培訓班,受到了企業和下崗人員的歡迎。在培訓手段上,盡可能采用先進技術。比如由市婦聯、市勞動局、市電大、市慈善基金聯合開展的“家庭服務員”培訓,采用市電大統一策劃、製作的16集電視教學片,由街道婦聯組織學員集體收看電視進行培訓,同時配有教材,有的還聘請專業人員作技術輔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考核,受訓人員的重新就業率顯著上升,1997年底達到80%。

除全日製培訓班外,上海還利用周末學校來培訓下崗人員。如前所述,自1996年第一個周末起,上海開辦了“女職工周末學校”。周末學校從一成立起就把幫助下崗女工提高再就業技能作為重點任務之一。1997年共培訓下崗女工2.8萬人,其中7000多人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為更好發揮自身的作用,市女職工周末學校提出,1998年全市各級分校要從去年的250多所增加到300所。該校常務副校長、上海市總工會副秘書長謝幼書認為,周末學校的良好發展勢頭,說明它適應了現階段廣大女工的渴望增強文化知識、職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的迫切需要。

3、想下崗人員之所想,做下崗人員之所需

下崗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生活比較困難,屬於再就業特困人員。對這部分人員,再培訓機構給以特殊待遇,即培訓費減免一半甚至全免。有些培訓機構對下崗失業人員一律免收一半費用。如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對殘疾、特困人員全免培訓費,對下崗失業人員減免一半培訓費,常年開設英語、計算機操作、會計電算化、會計上崗證、電子收銀員、家電維修、藝術插花等20多種培訓班。自1995年以來,該中心舉辦各類培訓班218個,培訓下崗人員近萬名,其中下崗失業和特困人員約8000名;將近43%的受訓人員經培訓後重新獲得了就業機會,其中定向培訓上崗率高達90%,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讚譽。又如,市婦聯專門為下崗女職工開辦免費培訓班,僅1996年一年就舉辦了206期,為下崗女職工再就業鋪開了道路,創造了有利條件。團市委也積極參與行動,於1996年初專門設立了上海青年再就業免費學校為下崗失業青年提供免費培訓服務。此外,各區、縣和有關部門也根據具體情況開辦各種免費培訓班,如閘北區科委免費為下崗人員進行電腦培訓,並在培訓中為受訓人員分憂排難提供滿意的服務;楊浦區職業學校投資數十萬元,添置電子收銀機等設備,免費培訓下崗人員,培訓項目包括收銀員、營業員、點心師、服裝裁剪等。

為加強培訓的針對性,以提高受訓人員的再就業率,各培訓機構和單位十分重視市場需求調查,及時了解掌握有關信息,按用人單位對職業崗位的要求進行培訓。同時與職業介紹所和用人單位保持密切聯係,積極做好介紹、推薦工作。如上海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強調收集和分析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根據社會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培訓項目。該中心所屬的棉紡印公司培訓基地主要負責電梯操作工培訓,他們為了解決學員培訓後的再就業問題,專門安排教務幹部走訪了全市近百家房地產公司和物業管理公司。自1996年以來,經過多方努力,接受培訓的學員中有200多名被錄用,上崗率超過60%。

為了能夠向培訓機構、單位以及下崗人員及時提供有關信息,以避免資源浪費,使再就業培訓與社會需求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上海近幾年來一直在積極構建就業培訓信息網絡。1994年以前,上海的再就業培訓存在一個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即全市分散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上千家培訓機構和單位,由於缺乏了解勞動力市場信息而出現盲目培訓、過剩培訓現象。為改變這種現象,上海從1994年開始構建統一的勞動力供求信息和就業培訓信息相銜接的網絡。它是一個以市勞動局為中心、由市就業訓練中心、職業介紹中心、各培訓單位的培訓資源信息連成一體的計算機網絡係統。本市凡有培訓能力的培訓機構和單位可自願申報、經市勞動局資格審定並簽定協議後免費入網,有關信息全部輸入網中,培訓機構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掌握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有的放矢地進行培訓。另一方麵,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查詢有關信息,有目的地進行選擇。各職業介紹所的電腦屏幕上都能顯示全市當天的就業信息,為求職人員在職業介紹所了解有關情況提供了方便。此外,市勞動局及有關部門還可通過網絡向入網的培訓機構和單位發布培訓招標信息、開展培訓投標活動以及組織實施培訓。1997年年底前完成1萬名急需培訓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任務,1998年把這一數字擴大到10萬名。目前,全市已有120多家社會培訓機構申報入網,加上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入網的培訓機構和單位總數達到200家。該網絡現在已進入試運行階段。它標誌著上海社會化大培訓格局初露端倪,不僅在全國而且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總之,上海的再就業培訓注重於為下崗人員提供各種滿意、周到的服務,切實起到了為下崗人員再就業鋪路架橋的作用。前國家勞動部副部長林用三1997年8月在“全國實施再就業工程培訓班”上,把上海的這種做法稱為“有情操作”,即滿懷熱情、千方百計地關心和幫助下崗人員實現再就業,正因為如此,上海近幾年在產業結構大調整的同時。保持了社會穩定,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逐年提高。有理由相信,隨著上海再就業工程的深入推進,今後一定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

廣東省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

廣東省位於大陸的最南邊,全省陸地麵積17.8萬平方米,海岸線綿長曲折,有眾多的優良港灣,海域廣闊,海洋資源豐富。廣東地形複雜,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是主要的平原地區,曆來也是全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得改革開放之先的靈氣,借海外僑胞回鄉投資的優勢,廣東發展的速度在全國名列前茅,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廣東要在2010年前後基本實現現代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關鍵。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提出要實現兩根本性的轉變,廣東省在這方麵已邁開了步伐,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產業結構調整與勞動充分就業產生嚴重的矛盾,自然會影響到經濟增長速度和勞動生產率以及社會穩定。為解決這一矛盾,廣東在抓緊時機發展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的同時,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傳統優勢。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職業培訓的內容、方式、重點均發生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