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2)(2 / 3)

上海的崗位知識和技能學習培訓已成為各企業、各單位一項常年性工作,由專門的機構和專業人負責,並采用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方法。在這方麵比較突出的是上海機床工具(集團)公司。該集團公司共有3萬名職工,是上海機電行業中最早開展20%常量培訓的企業之一。所謂20%常量培訓,就是每年培訓20%的職工,五年內對全部職工輪訓一遍。他們改變以往職工教育培訓中“一鍋煮”的辦法,采用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模塊化”培訓方式,即把培訓內容分為若幹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即模塊,然後根據不同層次的培訓對象按不同的培訓要求,搭配好標有各種序號的模塊,由培訓對象先取一個個組合好的模塊去接受教育和培訓。其培訓內容分為四大類型、六個方麵教育。四大類型是:提高拓展型、轉崗適應型、常規類型和富餘人員轉業型;六個方麵教育是:政治思想及職業道德、企業走向市場、崗位規範專業技術、質量管理及質量保證、企業管理、安全消防及環境保護。自1996年10月開展“模塊化”培訓以來,職工素質和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有的企業銷售增長近二成,有的企業虧損大幅度下降,還有的企業甚至扭虧為盈。

除脫產學習培訓外,上海還利用業餘時間對在崗職工進行培訓。例如,為提高女職工的業務知識和技能,上海於1996年第一個周末開辦了“女職工周末學校”。到1997年底,全部已成立各級分校250多所,培訓了20多萬女職工,被稱為上海最大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周末學校提出的口號是:讓全市女職工都能“精一門、會兩門、學三門”。為此,1997年一年就舉辦各類培訓班1300多個,接受培訓的女職工超過13萬人,其中大部分獲得了勞動部門頒發或認可的專業技能證書。不少女職工還通過了兩門專業考核。如商業、公用事業、紡織和建工4個周末分校中、獲得第二技能證書的女職工有1.2萬多名。有些周末學校還開辦了女高級工、女中級工培訓班,以培養較高層次的女技術員。如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周末分校開辦的這類培訓班,使2名女工晉升為技師,22名女工晉升為高級工。

2、全市統一要求、組織的職工素質教育和培訓

早在1992年,上海就為實現“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國際大都市目標,提出了開展“學知識、學科學、學技術”的“三學活動”,以提高全體幹部職工包括文化素養、知識技能素養、道德素養在內的總體素質。在開展這次活動之初,市領導就明確指出:提高勞動者科學、技術和知識水平,對於振興經濟、昌明科學、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社會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配合這次“三學”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校長楊富家牽頭主編了《現代科技與上海》,作為主要學習內容之一。全市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所有幹部職工分期分批收看電視進行學習。學習結束後必須參加全市統一考試,合格者發給由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人事局、市科技工作委員會、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統一印製的《培訓合格證明書》。考試不合格者,繼續學習,直到合格為止。這一大規模的學習培訓,大大增強了全體幹部職工的現代科技意識,使他們進一步認清了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從而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了一種學科技、講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

類似上述統一要求和統一組織的考試、培訓,還有全市在崗人員的學曆教育、通用外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操作初級、中級培訓。關於在崗人員的學曆教育,有關部門提出具體要求,比如規定某一年齡段、某一職務的在崗人員必須分別達到高中、大專或本科學曆水平。這樣,每個在崗人員就“對號入座”,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已經“達標”的也不是“一勞永逸”。他們若要在專業技術職務上晉級,必須完成規定的進修任務。所以,大家紛紛利用業餘時間學文化、學知識。一到晚上,各普通高校的夜大學、各成人高校和業餘高中的校園擠滿自行車,教室裏燈火通明,學員們在認真聽講、努力學習。這已成為夜上海的一大“風景線”。

為適應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需要,上海市還對有關在崗人員的通用外語和計算機操作提出了培訓要求。到1997年10月,全市有將近130萬人參加了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核和通用外語水平考核,約90萬取得了合格證書。此外,從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出發,自1993年開始實施“九十年代上海緊缺人才培訓工程”到1997年,全市已建立起十大培訓中心,緊缺人才培訓框架初步確立。四年來,共培訓了近萬名金融、保險、高級會計等26類崗位緊缺人才。另有8000多人經考核合格取得了,《上海市崗位資格證書》。

3、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據1997年12月下旬公布的一項調查資料,上海共有341萬流動人員。其中有130萬是來上海務工經商的人員,他們已成為全市經濟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提高全市在崗人員的素質,當然也應該包括這部分人員。

必須看到,外來務工人員為上海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要實事求是地指出來,就整體而言,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務工者素質不高,有待進一步提高。隻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適應上海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但是在這方麵,以往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外來務工人員基本上處於自然淘汰狀態,即不適應需要的就下崗。這種狀態不僅不利於上海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且也不利於這部分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如何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引起了上海有關方麵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因中央、公安部會同司法部、勞動部、建設部、國家計生委、國家工商局、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於1997年6月聯合發起了社區“千校百萬外來務工青年培訓”活動,即用一年時間在全國城市社區創辦1000所社區外來務工青年業餘培訓學校培訓100萬外來務工青年,此後每年分期分批滾動推進。培訓的對象是35周歲以下,已經取得城市暫住證和流動就業證,正在城市從事各種合法經濟活動的外來青年。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安全生產、文明服務、計劃生育等方麵的知識以及城市生活常識。開展培訓的主體是青年誌願者、有關部門的專業人員、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社會工作者等。培訓方式是定點辦學和流動培訓相結合。目前,上海已設立了外來人口服務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許多街道也開辦了民工學校和各類學習培訓班,有的還在社區建築工地上推出了流動圖書館,為外來務工青年提供學習條件。此外,有關部門正在組織開展“萬名外來青年看上海”等各種文化活動,以增強他們對上海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覺地培養主人翁意識。完全可以相信,通過上述多種培訓和教育活動,外來務工青年的素質一定會大大提高,他們的聰明才智必將得到充分發揮,為上海和他們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再就業培訓

上海的再就業培訓,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麵來概括:

1、轉變就業擇業觀念

上海產業結構大調整首當其衝的是國有企業。在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國有企業職工已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一個人一旦進了企業,便成了企業的終身職工,一切都依賴於企業。可是現在,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職工卻大量下崗失業。怎麼看待這一現象?怎樣才能比較順利地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其首要條件就是必須轉變觀念,使下崗職工(當然也應使全部在崗職工)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否則,他們肯定會有抵觸情緒,不願接受有關的再就業技能培訓。因此,上海的再就業培訓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幫助下崗人員盡快樹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就業擇業觀。不僅再就業培訓機構,而且可以說整個社會都致力於這一工作。其中宣傳部門、新聞媒介發揮了重要作用。1997年初,市領導在回顧“三學”(即學知識、學科學、學技術)工作、並號召深入開展“三學”活動時明確提出“幫助下崗職工轉變觀念、振奮精神,愉快地走上新的崗位”。

在這方麵,工作做得較為出色的一個例子就是上海浦東鋼鐵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大型鋼鐵企業1991年底開始嚐試改革內部經營機製,其中包括了勞動製度的改革。由此產生了下崗職工,人數達5750名,占全公司職工總數的26%。下崗人數及其所占比重在當時均為上海之最。公司為妥善解決這批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一方麵在經濟上給予他們一定資助(如對另謀出路的下崗職工承諾繼續給予勞保待遇),另一方麵大力轉變職工(包括下崗和在崗職工)的就業擇業觀。經過五年的努力,該公司職工的就業擇業觀有了8個轉變:第一,原認為企業是職工終身依靠的對象,現在則認為企業隻是職工工作的場所,應該能進能出;第二,原認為職業應該從一而終,現在已改變為應根據環境和社會需要以及個人條件而重新設計自己;第三,原認為職工下崗是因為企業經營不好,現在認為這是企業調節勞動力的正常手段;第四,原認為下崗丟臉、沒出路,現在則認為這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的人生十字路口;第五,原認為下崗吃虧、不公平,現在初步樹立起下崗與上崗互為對應的新觀念;第六,原認為職業有貴賤之分(因而有一部分下崗職工不願去從事所謂下等的職業),現在已認識到職業隻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第七,在重要崗位,有技能的職工原認為下崗與自己無關,現在則認為勞動力市場化、流動化是整個勞動製度改革的重點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人人都可能遇到;第八,原認為下崗隻是企業扔包袱的權宜之計,現在已看清這是我國正在確立的新的勞動就業機製。正是上述觀點的轉變,促進全公司逐步形成了勞動力流動製度。目前,該公司每年20%的“尾數下崗”已經成為企業的一條規矩,即每年勞動考核成績不理想的20%員工(現有工人也有幹部)必須下崗重新就業。在下崗職工中,有一部分人通過重新塑造自我和努力拚搏,取得了閃光的業績,在再就業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對於職工樹立新的就業擇業觀又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此可見,觀念的轉變與再就業實踐形成了一種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