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2)(1 / 3)

上海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已成為全市最為活躍的生產要素市場之一,不僅為本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而且開始初步發揮在長江流域和東部沿海地區區域性人才集散和輻射功能。近幾年來,江蘇、浙江、湖北、遼寧、廣東、山東等地的企業來滬招聘人才的數量占全市招聘總數的五分之一強,表明上海幾年來著力進行的人才資源基地建設正在向縱深發展。隨著勞動力市場日益完善,上海目前各行業係統的再就業服務中心將不複存在。到那時,就是上海勞動力市場全麵建成之時(市政府把這一時間定於1999年)。它將標誌著上海再就業工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4)對下崗人員再就業全麵開展職業指導。為使下崗人員盡快在適合於自己的崗位上再就業,上海在再就業工程中切實加強職業指導。這一工作啟動至今已有三年。三年來,職業指導從最初零星分散、不為人重視和理解,發展到目前已擁有一個完整的工作網絡和一支得力的專業工作隊伍。全市形成了市、區(縣)、街道、居委會四級職業指導網絡,各區、縣、局(公司)級職業介紹所都配備了2名以上專職職業指導員,總人數近3000名。此外,各工會、婦聯等社會團體也加入職業指導工作,為下崗人員再就業牽線搭橋。他們建立了“職業指導跟蹤服務卡”、“個人求職努力記錄卡”等,采取預約個別談話、召開座談會、跟蹤服務等方法,根據求職者的心理和技能特長,從市場需求出發,幫助下崗人員分析定位,科學設計再就業方案。事實表明,職業指導已成為上海順利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潤滑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為使全市職業指導工作上一個新台階,上海將在高等院校設置相應專業,係統培養一批高級職業指導員。與此同時,還將舉辦一係列進修班,對現任職業指導員進行專業培訓。

(5)切實幫助特困人員解決再就業和生活困難問題。就總體而言,大部分下崗人員能夠通過再就業服務中心和勞動力市場逐步解決再就業問題。但是也應看到,一部分下崗人員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再就業,有的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對這部分下崗人員必須給以切實幫助。為此,上海市政府作出了《關於對本市兩類特困人員進行重點幫助的暫行意見》。這兩類特困人員分別指“喪勞特困人員”和“再就業特困人員”。“喪勞特困人員”包括已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行業係統中困難企業內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由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正常工作的困難職工和經過失業登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失業職工。對這部分人員,采取政府補貼、企業承擔和社會救助三結合辦法,努力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再就業特困人員”是指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接受托管的下崗人員中,就業條件差、家庭生活困難、願意從事本人能勝任之工作的人員。對這部分人,實行條塊結合,由行業和地區共同承擔責任的辦法,每年確保其中80%的人員獲得一份本人勝任的工作。具體措施包括:其一,對於與再就業服務中心解除托管關係並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後由地區負責吸納安置的再就業特困人員,中心應將托管人員兩年的托管費用(8400元)一次性劃給地區作為資助。企業應按解除勞動合同的有關規定,支付給下崗人員經濟補償金。對一時無法與有關單位簽定勞動合同的下崗人員,可以采取協議保留勞動關係的辦法,由原企業幫助繳納養老和醫療保險費,其退休前的再就業與基本生活保障由地區負責。其二,再就業特困人員由行業負責安置落實的,行業應提供合適、穩定的崗位。一時無法提供的,由行業負責其退休前的基本生活保障。其三,再就業特困人員到地區從事非正規就業工作或其他社會服務項目,其日常醫療費參照非正規就業人員醫療費的有關規定執行。其四,再就業特困人員因病或其他原因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按喪勞特困人員的有關規定保障其基本生活。這些政策和措施的貫徹執行,使上海市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勞動能力的還逐步實現了再就業。據統計,到1997年10月,全市已有8萬名特困人員先後得到安置。

(6)針對本市大批女工因紡織行業大調整而下崗待業這一特點,上海在實施再就業工程中尤為重視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下崗女工再就業。九十年代以來,全市僅紡織局就減少員工28萬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女性。麵對這一嚴峻局麵,各級領導方方麵麵齊心協力大規模開發適合女性就業的崗位,同時加強對下崗女工的就業指導,並在有關政策上對她們予以傾斜,從而有力促進了下崗女工的再就業。“八五”期間分流安置的下崗女工占全市分流安置總數的60%;女性失業人數占全市失業總人數的比重維持在45%以下;女職工占全市職工總的比重從1990年的41.94%提高到1995年的42.67%。“九五”以來,上海繼續貫徹實施並逐步完善有關政策,進一步促進了下崗女工的再就業。僅1997年上半年,全市7個再就業服務中心就分流安置10.3萬人,其中下崗女工為7.5萬人,占72.82%。

總之,九十年代以來,上海在快速發展經濟、努力多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調動全社會力量,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全方位實施再就業工程取得了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實現充分就業的初步經驗。全國企業兼並破產和職工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在全國111個優化資本結構的試點城市推廣上海的經驗。

3適應集約經濟增長和再就業需要,全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

無論是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還是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開展職業指導、采取各種措施為勞動者就業牽線搭橋等等,都隻是勞動者能否就業的外因,其內因則取決於勞動者本身是否具有與就業崗位相適應的素質。因此,上海在為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創造外部條件的同時,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不斷提高勞動力就業所需的專業和技能素質。

(一)職業教育與職前培訓

實際情況表明,在產業結構大調整中,首先受到衝擊並下崗的主要是文化和技術水平較低的職工。如何防止未來再出現年青人因文化和技術水平不高而下崗?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切實加強職業教育和職前培訓。其中尤其要重視對未來所需專業和技術的培訓。上海有關專家已經開始呼籲:強化超前培訓意識,真正重視前瞻性職業培訓,為上海實現“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發展目標儲備各類專業技術人才。

1、職業教育

以往上海的中等職業教育(包括中專、技校和職校)比較偏重於理論知識。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經驗明顯缺乏。據上海職業教育研究所不久前進行的大規模的企業人力資源調查資料表明,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進入企業後與企業生產經營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缺乏實際經驗、市場開拓能力和操作技能,這三方麵占全部不相適應內容的66.7%。因此,強化職業教育中實際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訓,已成為各類職業教育中適應性、針對性培訓的重點。同時,適當調整專業設置,使學生畢業後更能適應市場需要。在這方麵,上海已邁出了第一步,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上海市農業學校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增設了一部分新專業,並在教學過程中由原來的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主,建立起“以崗位需要為依據,培養學生能力為本位”的“寬基礎、多能力”的教學體係,使學生朝一專多能、畢業後就能勝任工作的方向發展。自1992年以來,該校1600多名畢業生全部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在校學習的學生沒有一人為畢業後就業問題而犯愁的,有些熱門專業的學生還未畢業就已被有關企業“預訂”完畢。

加強職業教育的另一項具體措施,就是充分調動各方麵力量,構築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係。在這一體係中,除原有中等職業教育這一層次外,還包括下麵幾個層次:一是普通高校中有關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這主要是指工科高校和綜合性大學中工科專業適當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據不久前本市23所高校、241個本科和專科專業的一項調查資料,用人部門需求量大而辦學條件又具備的專業占調查專業總數的20.3%。若能把這部分潛力全部發揮出來,上海的職業教育的培訓將會有很大的改觀。二是成人教育係統中相關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與普遍高校相比,成人教育具有與市場結合緊密、培訓周期較短等優勢,更適合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因此,全市成人教育係統的高校和中等學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內容,一部分成人高校開始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三是電視大學和電視中專正在成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重要力量之一。尤其是電視中專開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內容比較多,這方麵的課程幾乎占一半。四是一部分普遍高中學校也根據社會需要開設職業教育的培訓班,或增加這方麵的有關課程,實行“多證書製”(即畢業證加其他各種資格證書,以增強高中畢業在社會上的就業競爭力。

2、職前培訓

這裏說的職前培訓,主要是指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生和社會上其他人員在初次就業前接受的專業技術培訓。在這方麵上海正在實施的一項工程,就是率先貫徹執行國家勞動預備製度。1997年7月國家勞動部宣布,從1998年4月份起,在全國推行勞動預備製度。根據這一製度,城鄉初中、高中畢業後不能升入更高一級學校學習的青年,必須在就業前參加1—3年職業培訓和相關教育,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後才能實現就業。上海作為全國試點城市之一,於是1997年9月起率先啟動,第一批500多名初中畢業生進入上海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學習三年。三年期間,分三個階段完成勞動預備計劃:第一年,根據學生意願設置專業,通過國家標準初級工、計算機能力考核,並學習職業教育的部分課程。第二年,學生選擇另一門工種,或在原工種上進一步提高,完成第二部分職業理論學習。第三年,完成技工學校全部課程和國家規定的“準中級”課程。類似第二高級技工學校的試點工作很快將在全市鋪開。屆時,上海達到勞動年齡並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將全部是受過專門技能培訓的勞動預備生。

(二)在崗教育和培訓

勞動者就業後並非意味著他(她)始終能勝任本職崗位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大量知識、技術日益顯得落後、陳舊。勞動者原先具有的技能和經驗已不能適應正在變化的新情況和新要求。因此,他們必須在崗位上繼續接受有關的教育的培訓,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上海職工的在崗教育和培訓,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

1、各類各級崗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培訓

崗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培訓,專業性比較強,主要由各行業、各部門以及有條件的企業、單位自主進行。其中有些崗位培訓也需要有關行業和部門聯合進行。例如,於1998年年初推出的“上海萬名推銷員培訓工程”就是由市勞動局、市經委、市商委、上海電大聯合組織進行的。實施這項培訓工程是因為最近的一次調查表明,上海產品在外省市的占有率逐年下降,並非產品質量欠佳、價格太高,而是缺少一支訓練有素的推銷員隊伍。所以,通過這次培訓,使企業推銷員能掌握市場營銷、商品推銷、業務洽談技巧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熟悉與推銷業務有關的法律知識和職業道德要求,從而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增強實際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