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上海市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勞動就業與職業培訓(1)(1 / 3)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九十年代浦東開放開發以來,上海經濟和社會各方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中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在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條件下,較好地解決了大批勞動力就業與再就業問題。對此,黨中央、國務院給予了充分肯定。當時的國家勞動部於1997年8月在上海舉辦的“全國實施再就業工程培訓班”上介紹了上海的基本經驗;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陳清泰高度評價了上海的再就業工程,認為“上海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指導思想、基本做法和基本經驗具有普遍的意義”。①(①本文承蒙上海市統計局、上海圖書館、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單位提供有關資料,並參考了許多有關研究者的大量資料,在此一並致謝。)

1產業結構變化與勞動力就業現狀和趨勢

(一)產業結構變化概況

1978年,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272.8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1.00億元,占4.03%;第二產業211.05億元,占77.36%;第三產業50:76億元,占18.61%。進一步來看,在第二產業總值中,工業為207.47億元,占98.30%;建築業為3.58億元,占1.70%.在第三產業總值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為12.04億元,占23.72%;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為23.15億元,占45.61%;金融保險業為7.2億元,占13.83%;房地產業為0.27億元,僅占0.54%。當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98元。

到1990年,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增至756.45億元,比1978年增長177.28%,平均每年增長8.87%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為32.60億元,占4.31%;第二產業為482.68億元,占63.81%;第三產業為241.17億元,占31.88%。與1978年相比,一次產業比重略有上升(0.28個百分點),二次產業比重顯著下降(13.55個百分點)。再進一步比較,二次產業總值中,工業為446.88億元,占92.58%,比1978年下降5.72個百分點;建築業為35.80億元,占7.42%,比1978年上升5.7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總值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為62.44億元,占25.89%,提高2.17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為51.84億元,占1.50%,下降24.11個百分點;金融保險業為71.07億元,占29.47%,提高15.64個百分點;房地產業為3.75億元,占1.55%,上升1.01個百分點。當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10元,比1978年增長136.59%,平均每年增長7.44%。

自九十年代浦東開放開發以來,上海的經濟發展更快,產業結構進一步轉變。截止1996年底,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增至2902.20億元,比1990年增長283.66%,平均每年增長25.12%,是1978—1990年平均增長水平的2.8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2275元,比1990年增長276.90%,平均每年增長24.75%,是1978—1990年平均增長水平的3.3倍。預計1997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3000美元,標誌著上海的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

從1996年上海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來看,第一產業71.58億元,占2.47%;第二產業1582.50億元,占54.53%;第三產業1248.12億元,占43.00%。與1990年相比,一次產業絕對額增長119.57%,所占比重則下降1.84個百分點;二次產業絕對額增長227.86%,所占比重卻下降9.2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絕對額增長417.53%,所占比重提高11.12個百分點,幅度達34.88%。不僅如此,各次產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二次產業總值中,工業為1439.14億元,占90.94%,比1990年又下降1.64個百分點;建築業為143.36億元,占9.06%,提高1.6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總值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迅業為204.32億元,占16.37%,下降9.52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為316.15億元,占25.33%,提高3.83個百分點;金融保險業為347.84億元,占27.87%,下降1.60個百分點;房地產業為124.26億元,占9.96%,提高8.41個百分點,增幅度達5.4倍。

綜上所述,1978—1996年,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比重從4.03%降至2.4%,下降38.71%;第二產業比重從77.36%降為54.53%,下降29.51%。另據上海市統計局提供的最新資料,到1997年10月,第三產業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又升至45.3%。由比可見,上海市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第二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則迅速發展,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其中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尤為突出,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分別從1978年的13.83%和0.54%提高到27.87%和9.96%,前者提高101.52%,後者增長17.4倍。上海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大幅度提升,標誌著知識經濟在上海經濟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上海經濟的集約化進程正在加速實現。

(二)勞動力就業現狀及其前景

1、勞動力就業現狀

1996年底,上海全市從業人員為792.93萬人,比1978年增加94.6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有79.40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0.01%;第二產業有411.98萬人,占51.96%;第三產業有301.55萬人,占38.03%。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從業人數減少160.66萬人,減幅達200%;在從業人員總數中的比重下降24.37個百分點,降幅達240%。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增加104.50萬,增長33.99%;所占比重提高7.93個百分點,增幅為18.01%。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增加150.77萬,增長99.99%;所占比重上升16.44個百分點,升幅達76.15%;所占比重上升16.44個百分點,升幅達76.15%。

按不同經濟類型來看,全市從業人員中,國有、集體、其他經濟單位就業人數為488.69萬占61.63%;城鎮個體勞動者7.74萬,占0.98%;農村集體和個體勞動者226.82萬,占28.60%;其他勞動者69.68萬,占8.79%。與1978年相比,國有、集體、其他經濟單位就業人數增加63.65萬,增長14.98%;所占比重提高0.76個百分點。城鎮個體勞動者增加6.91萬,增長8.3倍;所占比重上升0.86個百分點,升幅達7.2倍。農村集體和個體勞動者減少45.63萬,減少10.75%;所占比重下降10.42個百分點,降幅為26.70%。其他勞動者增加69.32萬(與1980年相比),增長192.6倍;所占比重上升8.74個百分點,升幅達174.8倍。

再從產業內部從業人員分布來看:第二產業中,工業從業人員396.57,萬占89.71%;建築業從業人員42.41萬,占10.29%。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從業人員38.87萬,占12.89%;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從業人員103.73萬,占34.40%;金融保險業從業員5.83萬,占1.93%;房地產業從業人員7.12萬,占2.36%;社會服務業從業人員41.90萬,占13.89%;其餘各行業從業人員104.10萬,占34.52%。與1978年相比,工業從業人數增加93.80萬,增長34.01%,所占比重下降2.12個百分點;建築業從業人數增加17.87萬,增長72.82%,所占比重提高2.12個百分點,增幅為25.95%;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從業人數增加10.39萬,增長36.48%,所占比重下降6.20個百分點,降幅為32.48%;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從業人數增加52.10萬,增長100.91%,所占比重則下降0.20個百點;金融保險業從業人數增加4.42萬,增長3.1倍,所占比重上升0.97個百分點,升幅達101.04%;房在產、社會服務業從業人數增加31.45萬,增長179.00%,所占比重上升4.47個百分點,升幅為37.95%;其餘各行業從業人數增加53.99萬,增長107.74%,所占比重提高0.93個百分點。

1996年底,全市城鎮失業人數(指16歲以上及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待業登記的人數)14.54萬,失業率為2.7%,僅比1978年提高0.4個百分點。

2、勞動就業前景

關於上海市勞動就業前景,主要可以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兩方麵來分析。就勞動力供給方麵而言,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本市新增勞動力。據上海市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1995—2005年期間共有180多萬人陸續進入勞動就業年齡(16歲),平均每年約17萬人。按照高中(或高中階段)畢業後開始就業來計算,這批人將從1998年起陸續加入就業隊伍。若高中畢業生中每年有1—2萬人考入大學,則1998年至2005年平均實際需要就業的新增勞動力在15—16萬之間。其次,下崗失業人員需要重新就業。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上海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發展,大批勞動力下崗失業。盡管全市各級政府、社會團體和有關企業盡一切努力解決了近100萬下崗人員的重新就業問題,仍然還有一部分下崗人員難以就業。如1996年全市僅城鎮登記失業的人數就超過14萬,而且,今後還會有新的下崗失業人員,其中除了因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而導致下崗失業外,還包括因其他各種原因而下崗失業的人員,如被除名、辭退、終止或解除合同者。以1996年為例,全市僅國有、城鎮集體和其他經濟類型單位中,這幾部分人數就達12萬之多。第三,大量外市勞動力進入本市就業。從目前來看,這部分勞動力總數達一百幾十萬。他們既是本市勞動力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又作為就業競爭者,加大了本市勞動力就業的難度。第四,遷入人口。1978年以後,“知青大返城”曾給上海的就業帶來很大壓力。今後雖然不會再有這種人口遷入,但九十年代以來,上海一直是一個人口淨遷入地區,每年淨遷入人數相當可觀。僅以1995年和1996年為例,淨遷入人數分別達6.27萬和6.40萬。根據上海的吸引人才政策,今後人口淨遷入仍將是一種趨勢。

再從勞動力需求方麵來看。一次產業勞動力經過前十幾年大幅度變動後,現已趨於穩定。因此,該產業勞動力需求量不會有明顯變化。如九十年代以來,上海一次產業的勞動力一直穩定在70萬左右。二次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自1991年以來逐年減少。這一點可從該產業從業人數逐年下降中反映出來:1991年471.23萬,1992年470.77萬,1993年455.47萬,1994年440.83萬,1995年432.57萬,到1996年已減至411.98萬比1991年下降12.57%。

今後,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不會令人鼓舞。與比相反,第三產業已經並將繼續成為勞動力需求大戶。1978年以來,上海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尤其是1990年以來顯著增加。1991—1996年,全市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淨增68.16萬,相當於1980—1990年的增加總和(69.50萬)。進一步來看,第三產業中勞動力需求量增長最多的是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1991年以來,就業人數從68.46萬增至103.73萬,淨增35萬多人,是1978—1990年增加之和(16.83萬)的2.1倍。其次是社會服務業(含房地產業),就業人數從1991年的29.99萬增至1996年的49.02萬,淨增將近20萬人,比1978—1990年增加之和(12.42萬還多7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