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論片羽(3 / 3)

我們知道,每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時代有著種種密切的血緣關係,關注這些現象,將有助於我們體驗當代的文化脈搏和生活潮流。“無厘頭”花樣雖然有很多,但說到底它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下,它是對真實的另一種態度,是幫助人們了解真實的另一種方法。從文化流變的曆史來看,任何一種文化的流行都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文化進程,非主流文化意識和形態一旦形成氣候,必將衝擊主流文化。網絡中的“無厘頭現象”對所謂正統文化的威脅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存在。盡管學界普遍認為“無厘頭現象”不可能取代嚴肅文學的寫作和閱讀,它隻是傳統文化的補充,而傳統文化的地位是任何流派都不能撼動的。但總體而言,社會對“無厘頭現象”仍然持包容和鼓勵的態度。從中可見中國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日趨多元化。可以預見,如果“正統文化”不能妥善地反思和應對,兩種看似完全對立的文化力量的消長,很快就能顯現出來。

對於“無厘頭”,《新周刊》曾作過一個著名的定義:弱者狂歡,平民說話,意義消解。在我看來,這個定義大體上反映了“無厘頭現象”的真實麵貌。

中國網絡文學未來的路究竟走向何方,是否能夠與傳統文學共存共榮?在理論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它的答案最終將反映在網絡寫手們的文字裏。換句話說,不管什麼樣式的文學,隻有贏得讀者的文學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學。

回首十年:網開一麵看文學

20世紀80年代,曾經是中國文學陽光燦爛的日子,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的一陣又一陣熱潮,讓一代人為之神魂顛倒。然而,90年代的商品經濟大潮異軍突起,股票大廳的人頭攢動取代了文學沙龍的詩歌吟誦,物質的力量占居了上風。網絡文學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文學樣式,這一物質社會的精神產品注定了從產生開始就和傳統文學有著巨大差異。讀傳統作品,我們知道它的作者是誰,但網上發表作品一般不用實名,因此我們不妨把網絡寫作比喻為一種蒙麵的心靈交流。或許,寫手們講述的故事更能滿足現代人饑餓而挑剔的胃口,更容易接受和消化。從接受主體來看,休閑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時髦的大眾話題,網絡文學自然就成了當下中國社會最耀眼的“文化景觀”。

網絡文學形式的多元化使不同口味的人各取所需,因此有必要對各類產生影響的網絡小說做一下分類介紹。

情感類人氣最旺作品:《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

1998年,是中國大陸網絡文學風雲突變的一年,台灣網絡寫手痞子蔡以一部《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風靡整個華文網絡世界,橫掃圖書市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忽然間成了流行語,在各種場合各種領域被頻頻借用。1999年這部小說在台灣出版,其簡體中文版在同年11月授權知識出版社出版之前,盜版已經在京滬等地高校中流傳。知識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的3萬多冊,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業已售罄。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熱切購買欲,又加急付印第二版。

痞子蔡說:寫《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時候是處於匿名狀態,比較沒有顧忌,如果你已經成名的話再寫身邊的人,人家當然會對號入座。但因為我是剛開始寫作,虛構的成分少一些,真實的自然要多一些。“痞子蔡”還是蠻像我的,但肯定會有很大的主觀性,有不少的美化,不像我寫別人那麼不留情了。“阿泰”是我的一個本科同學,在我住學校宿舍的時候我們在一起,一個屋裏四個人。我認為他就是那樣的一種人,但他自己肯定是不承認。“輕舞飛揚”有兩個原型,最後的結局靈感來自我一個朋友的筆友,那個女孩在和我那個朋友見麵的前一天出了車禍,被一輛裝砂石的工地車撞了,最終還是沒有見上一麵。“輕舞飛揚”的前半是我在網絡上認識的一個網友,網名也是“輕舞飛揚”。那個“假如我有一千萬”的PLAN就是我在BBS上的PLAN,不過那時候的網名不固定,到寫小說的時候就懶得改了。我和她之間就是那樣的關係,但後來就斷了,我想她肯定知道《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但一直沒有和我聯係。我的性格應該比較像我媽,她是台灣小村裏的農民,淳樸厚道。我性格裏的軟弱、保守應該來自於她。我的待人處世的個性,沒有進攻性、在愛情上守株待兔。我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自己的名字,這是我最初學寫字,是媽媽牽著我的手。自從大二,僅有的兩個女生也不堪重負改讀別的專業了以後,接下來的幾年,我都是在沒有女孩的學生生涯中度過的。我其實不了解女孩子,可因為不了解,總是想揣摩她們心裏怎麼想,再說在網上也有掩蓋自己性別的欲望,所以好幾篇用了女性的口吻,反正網絡寫作也沒有什麼既定規則。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畢竟是“第一次”,故不僅引起了大眾讀者的關注,也得到了傳統作家和網絡寫手們的共同重視,我們能找到的對於它的評論均比較具象和深刻。我們可以看出文學界對於這部作品的情節和它所蘊含表達的感情給予了認同和好評,而且因為它的“第一次”給了它足夠的寬容和鼓勵。但總體來說,它對於網絡文學的啟迪引領意義絕對大於它的文學意義。

無厘頭類人氣最旺作品:《悟空傳》《Q版語文》

網絡的瀏覽行為注定了網絡文學的主流是一種速食文化,而幽默作為一種吸引瀏覽的行為,無論是大師式的笑中見淚,還是胡鬧而已的“無厘頭”搞笑,無疑都是網絡民眾所喜聞樂見的。

2000年春節後,一部名為《悟空傳》的小說開始在網絡上流傳。作品不僅在網絡上擁有數十萬人次的點擊率,而且在出版上市不久就在新華書店的銷售排行上名列前茅。

小說的寫作靈感源於古典名著《西遊記》和現代港片《大話西遊》。作者借用了前者的人物關係、淵源,提取了後者的敘事方式、語言,以古代西遊人物演繹現代西遊情節,表現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和觀念。以《悟空傳》為題目有兩重含義:第一可以解釋為“關於孫悟空的傳記”;第二是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即“感悟虛空”。

《悟空傳》將原著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時空轉換,讓古典名著裏一心朝佛的取經師徒脫胎換骨,變成了有愛有恨有欲有求有苦有痛的“人”,巧妙地詮釋了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用冷冷的幽默勾得我們笑、深思,被感動。一篇網上評論說:“我們生活在沒有英雄的時代,一切神佛都被我們打破了。所以隻有我們這一代會對這一作品流淚。”然而感動“我們這一代”就已經很難得了,這是多麼難被感動的一代。《悟空傳》的現實意義與它的神話背景完美結合,與網絡世界的“虛擬的真實”相得益彰,一經貼出便獲得了網友一致推崇,並引起網友競相效仿。

《西遊記》是無數中國人心中難忘的經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更希望能看到它對現實社會的寓意所在。深刻的“西遊”情節,可塑性極強的人物形象,終於使勇敢者萌發了重寫“西遊”的念頭。首先出頭的是周星馳的經典影片《大話西遊》,它徹底顛覆了一個如來佛隻掌遮天的世界,讓人痛快不已。影片最受觀眾歡迎的是它的話語方式,它一度使得年輕人的語言習慣產生了歡愉的改變,直至青少年紛紛群起效仿。《西遊記》和《大話西遊》對《悟空傳》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可以說是它的母體。《悟空傳》借助原著的人物關係和“西遊”主線再創作,情節與人物形象已是“天翻地覆”。它設置了多重的故事發生環境,“造”出了天界與萬靈之森。表麵上看神的家園天界祥和安寧,妖的老巢萬靈之森充斥著陰森恐怖,但其實天界諸神的偽善與專橫掩蓋在神聖的表麵下,構成了其虛偽奸詐的內核,與萬靈之森竟有著相同的“惡”的實質。花果山是超脫的淨土,是理想的天堂,是孫悟空心裏永遠的美麗家園,寄托著作者對純粹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追求與探尋。

《悟空傳》的語言延續了《大話西遊》的魅力與風采,是一個對文字產生了激情的人充滿冒險精神的嚐試,令人欣喜的是,他成功了。調侃裏有哲理,輕鬆中見深刻。其對語言自由創新的呼喚就像小說中那句傳遍了網絡的名言一樣大膽和奔放——“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然而,“無厘頭現象”也令一些讀者產生了反感情緒。相對來說,戲稱“刷新單冊書搞笑世界紀錄”的《Q版語文》由於將一些經典課文改成了荒誕不經的搞笑故事,引發的爭論是最多的。比如,該書中的孔乙己因為偷光盤被打斷了腿;賣火柴的小女孩簽約成演藝界明星;“三隻小豬”會造房子;“孔融”爺爺是功夫高手;“司馬光”砸缸時碰到了流氓兔和機器貓;《背影》中的老父親因為懶得走路從鐵軌爬過去,還被“紅袖章”抓住罰了款……等等,特別是封麵上的“無厘頭”廣告語“全國重點幼稚園小班優秀教材,全球神經康複醫院推薦讀物,”招來了一些讀者的非議。有人認為《Q版語文》如此篡改、惡改一些經典課文是對文化精華的糟蹋。尤其當部分家長和老師說《Q版語文》很可能會誤導學生的議論出現後,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導致了《Q版語文》“審查停印”。

幻想類人氣最旺作品:《灰錫時代》

2001年,《灰錫時代》獲得“第二屆網絡原創文學獎”小說大獎,它能夠超過人氣極盛的《悟空傳》脫穎而出,讓很多網民備感意外。由於本屆大賽評委主要由著名傳統文學作家組成,所以《灰錫時代》的獲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來自網絡以外的看法。作者是個無名小輩,小得隻有一個英文代號:flying-max(飛馬),卻引起了網上網下的軒然大波。

小說描寫的是未來世界的愛情故事:在30世紀,地球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城市環境汙染嚴重,“從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好像海底世界一樣,每呼一口氣,就會有一種劈波斬浪的感覺;灰塵很快分成左右兩邊,當中是一條清爽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人的氣息……不久防毒麵具成了流行新寵,上流人物出門必備”。而且因之也產生了一些非常奇怪的社會製度,像犯了罪的人,“每進一次局子,都要在身上敲一個鋼印,以便登錄檔案。”男主人公“我”在發明局技術部當產品開發經理,女主人公朵朵是“我”的部下。與朵朵的合作使“我”的發明天才逐漸顯露出來。幾次成功的發明之後,“我”變得很富有,但一些意想不到的遭遇也接踵而至。在克服了各種困難之後,“我”和朵朵的愛情也有了收獲,終於一起辦了結婚證“永結同心”,清唱一曲千年前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享受著未來世界的地老天荒。

小說中flying-max的想象天馬行空又發人深省,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因為“30世紀”的背景而合情合理,但細品之下總帶著那麼一些熟悉感,原來都是今天的邏輯性延伸。作者為作品安上了想象的翅膀現實的腿,所以首先它區別於普通的科幻小說,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在演藝學校裏,到了16歲的女孩子會被集中在一起,她們的麵前放著兩隻玻璃杯,一隻厚的一隻薄的,然後她們就依次對著玻璃杯發聲,有的人幹脆破口大罵,這樣好保證頻率和音量高些,如果震破了薄玻璃杯,就被選拔去當女高音歌唱家,如果震破了厚的,就去唱戲,還有些女孩子怎麼都震不破杯子,急起來一把抓起杯子摔了,就去當流行歌手”。諸如此類的奇思怪想充滿全篇,給人以閱讀震撼。

“背轉身走十步然後開槍,這樣的決鬥方法現在已經不流行了。要是兩個批評家決鬥,一般會挑一條寬敞的大街,然後相隔十步,麵對麵盤膝席地而坐,左手一瓶礦泉水,右手一隻高音喇叭,然後就開罵,罵著罵著一仰脖喝口水……”這是flying-max假定的30世紀時候的批評現場,滑稽的背後隱藏著宿命式的無奈。在“背轉身走十步然後開槍”的對比下,人類正變得越來越沒出息……《灰錫時代》的結束句“世界顛倒了,混沌了,我們擁著,吻著,保持相對靜止。整個世界天旋地轉,隻有身旁的朵朵(女主角名),依然清晰地活生生地存在著。”

玄幻武俠類人氣最旺作品:《誅仙》

就在西方的《哈裏波特》和《魔戒》風靡中國大陸的時候,從2003年開始網絡上出現了玄幻武俠小說,這類小說繼承了我國傳統武俠小說的一些技法,同時又對西方的魔幻小說進行了借鑒。其基本特點是曆史背景的模糊化,除傳統的中國武功描述外,還大量摻入了魔法。故事更加撲朔迷離,情節也更加怪異,但總體來說,在藝術上並無什麼創新之處。我們選擇研究的《誅仙》是一部被稱為“後金庸武俠聖經”的小說。對於一部玄幻武俠小說來說,這樣的讚譽已經到達了頂峰。盡管《誅仙》在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但最初卻沒有一家大陸出版社敢於搶先,直到這部小說在台灣出版,飆升至港台暢銷書冠軍榜時,才回簽到大陸。《誅仙》的紙質書一直到2007年6月出到第八卷才全部結束,其間跨越了整整兩年時間。

在此期間,《誅仙》先後被改編為漫畫和網絡遊戲,在網上熱度不減。現在如果用搜索引擎搜索“誅仙”二字,呈現出來的條目基本是以遊戲為主,而不再是書本身。對於傳統讀者來說,《誅仙》是否同樣能夠獲得讚譽?大部分讀者認為,這部小說對中國武俠小說的變革和創新,對所謂玄幻小說門戶的確立,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與傳統武俠小說不同的是,《誅仙》這樣建立了它的虛構世界——時間:不明,應該在很早、很早以前。地點:神州浩土。

這世間本是沒有什麼神仙的,但自太古以來,人類眼見周遭世界,諸般奇異之事,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又有天災人禍,傷亡無數,哀鴻遍野,決非人力所能為,所能抵擋。遂以為九天之上,有諸般神靈,九幽之下,亦是陰魂歸處,閻羅殿堂。

於是神仙之說,流傳於世。無數人類子民,誠心叩拜,向著自己臆想創造出的各種神明頂禮膜拜,祈福訴苦,香火鼎盛。

自古以來,凡人無不有一死。但世人皆惡死愛生,更有地府閻羅之說,平添了幾分苦懼,在此之下,遂有長生不死之說。”

我們可以發現,《誅仙》裏有一種樸素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它超越了人本位主義的思想。這雖然不是什麼創舉,卻也顯示出作者試圖借助小說,表達自己對世界有所思考的一種努力。這恐怕正是這部作品能夠在網絡天地裏開花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小說力求表達的是:在浩如煙海的“大自然”當中,人不過是一個物種而已。狐妖和獸神同樣是自身物種的代表,和人一樣。大家是平等的,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裏思想。《誅仙》借助西方魔幻的形式來表現這個思想,當然需要作者的創作力和藝術修養做基礎。作為一位年輕的網絡作家,蕭鼎的大膽嚐試值得讚揚和鼓勵。

穿越類小說人氣最旺作品:《夢回大清》

2004年7月1日,《夢回大清》在晉江原創文學網開筆,作品以其清新、幽默、含蓄、曲折的文風,逐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小說中的主人公源於故宮裏的一次迷路,來到了清朝,身不由己地進入危機四伏的皇宮內院。熱情如火的十三阿哥、深沉內斂的四阿哥、命運多舛的小姐妹、威嚴的康熙皇帝……無數在史書中讀過人物,帶著各自的喜怒哀樂,紛至遝來。曆史與現實撲朔迷離,相愛與相傷難以取舍,愛恨情仇間何去何從?在既知的曆史中,為何還要麵臨一次又一次的艱難抉擇?這幾乎是一位現代版“灰姑娘”,在曆史中實現愛情夢想的曆程。

小說語言充滿京味,在看似平淡的開篇中,一步步打開情節,人物次第而出。2005年,《夢回大清》開始被各文學網站競相轉載,並被網民評為“時空穿越文巔峰之作”、“網絡十年最恢弘曲折、越看越好看的愛情故事”。2006年初,《夢回大清》出版上市不到兩個月,已經躋身各大圖書暢銷榜。

懸念恐怖類小說人氣最旺作品:《鬼吹燈》

2005年底,玄幻小說開始降溫,懸念恐怖類小說卻悄悄升溫,“盜墓小說”一時成為了新的主角。2006年3月,“天下霸唱”在網上發表《鬼吹燈》,使這類小說迅速走紅,甚至有人稱,探險考古的“盜墓”小說開創了通俗文學的新門派——“盜墓派”。

《鬼吹燈》是一部講述盜墓者經曆的小說。小說的背景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退役軍人胡八一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遇見了大金牙,於是開始了一係列的考古奇遇。小說中虛構了曆史上四大盜墓門派——摸金、卸嶺、發丘、搬山“盜墓”時發生的故事。

三位當代“摸金校尉”,利用風水秘術,解讀天下大山大川的脈搏,尋找那些失落在大地上的一處處龍樓寶殿,沙漠、雪山、森林、峽穀、急流、草原、鮮為人知的神秘動植物,危機四伏的陷阱,步步驚心,環環緊扣,超越極限與想象力的挑戰,在離奇詭異的地下世界中,揭開一層層遠古的神秘麵紗,故事由一本主人公家中傳下來的秘書殘卷為引,縱橫天下千裏尋龍,曆盡艱難險阻,畢竟那些龍形虎藏、揭天拔地、倒海翻江的舉動,都迥異庸俗,昆侖山大冰川下的九層妖樓,中蒙邊境野人溝中的關東軍秘密要塞,消失在塔克拉瑪幹黑沙漠中的精絕古城,神山無底洞中的屍香魔芋花,雲南叢林中的蟲穀妖棺,西藏喀喇昆侖山中的古格王朝無頭洞,陝西的龍嶺迷窟……目前正在連載中的是最終卷,無頭洞遺跡,冰封的邪神迷宮之卷。

小說充滿了詭異色彩,將一些民間奇案、靈異故事都編到了裏邊。傳說人的身上有三盞油燈,一盞在頭上頂著,另兩盞在肩膀上。說是人身上的陽火,晚上走夜路的時候,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千萬不要向兩邊張望,若給吹滅了,便給鬼招了魂。“人點燭,鬼吹燈”是傳說中摸金派的不傳之秘,意為進入古墓之中先在東南角點燃一支蠟燭才能開棺,如果鬼不讓你盜墓,就會把燈吹滅。蠟燭一旦熄滅,須迅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傳這是祖師爺所定的一條活人與死人的契約,千年傳承,不得破例。實際上用科學的觀點來看,蠟燭的作用是看看墓室裏氧氣夠不夠,如果不夠,待下去就等於送死。古人不懂,認為那是鬼在作怪。

新曆史類小說人氣最旺作品:《明朝那些事兒》《新宋》

《明朝那些事兒》一書最早是悄悄走紅於天涯網的一個小眾論壇“煮酒論史”。2006年3月,當年明月的寫作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出版7本。《明朝那些事兒》從朱元璋出生講起,一直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作品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融入虛構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製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明朝那些事兒》最大的特點是擺脫了以往曆史敘事的沉重感,以清新、輕鬆的筆法勾勒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以符合現代審美和閱讀趣味的方式介入曆史故事。阿越的《新宋》是一部以宋代描述了一個當代的曆史係大學生意外回到北宋年間,利用知識積累,欲對北宋王朝的各個方麵進行改革的故事。作品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以主人公身為一個當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北宋的一切,並讓其與曆史上的各種傑出人物相接觸碰撞,在給人閱讀樂趣的同時,深刻的思想性蘊含其中。作品敘事結構龐大,對當時北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平民生活、手工業狀況幾乎都有涉及,從而描繪出一幅整個北宋時期的全麵風物圖。

除上述類型以外,江湖小說《龍族》《嘈雜的人》《黑社會》;搞笑愛情小說《趙趕驢電梯奇遇記》;情感紀實作品《天亮以後說分手》;現代諷刺小說《流氓的歌舞》《一個人可以是一次天黑》、《一塌糊塗》《一個啤酒主義者的獨白》;軍事小說《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魔幻小說《真髓》《神州狂瀾》等等,以及一些科幻、奇幻、魔法、仙俠各類因素混雜的長篇小說也引發網絡閱讀熱潮,並在紙質書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對於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來說,十年的網絡文學發展才是咿呀學步,學術界對其持謹慎態度可以理解為適度製約,是很有必要的,但對文學創新思維的保護和鼓勵,也是理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博客寫作:以個人為航標的河流

博客的英文名詞是“Blog或Weblog”(指人時對應於“Blogger”),這是一個典型的網絡新事物,查閱最新的英文詞典也沒有答案。該詞來源於“WebLog(網絡日誌)”的縮寫,特指一種特別的網絡出版和發表文章的方式,倡導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網絡翻譯家》(http://www.cybertranslator.idv.tw/)的解釋是:“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他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像對網絡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writer。”博客現象始於1998年,當時全世界隻有30多個博客網站。2002年,“博客中國(Blogchina)”率先為國人引來了博客理念,和其他寄生於互聯網的新興事物一樣,博客迅速成為一個極富魅力的詞,三年間已紅遍大江南北。隨著IT博客、企業博客、圖片博客、新聞博客、音樂博客、文學博客等不斷產生,傳播文本的能力和權力已經被民主化,信息的讀者群出現,使得博客傳播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改革潮流。博客概念被引入中國之後,發展迅猛,到2006年底,全球中文博客數量達到5230萬,用戶數達到1987萬,平均每個博客用戶擁有大約2.6個博客(也就是說,不少博主在不同網站擁有博客)。但實際上,很多博客用戶擁有的博客數遠不止這個數目,大量的中小BSP,雇用大量低薪金的錄入編輯,再加上搬家功能變得輕而易舉,使得每個人輕鬆即可擁有好幾個博客。

“博客”已然成為互聯網上最大的熱點應用之一。

一、博客與網絡文學的關係

如果說網絡文學是一條“沒有航標的寬闊河流”的話,博客寫作的出現,使這條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河流形成了一個洪峰,並且開始分流。由於作者在博客裏具備基本的自我規範意識,不妨稱其為一條“以個人為航標的河流”。對於中國網絡文學十年曆程來講,博客的出現具有分水嶺的意義。有趣的是,個案往往與一般規律相反。博客在中國的興起源於2003年木子美在其個人博客上發表的性愛日記《遺情書》,隨後,又有“竹影青瞳”以涉及性愛的文章和自拍裸照圖文並茂地推波助瀾。一批有文學鑒賞力的網絡寫手紛紛抨擊這一現象,在他們參與博客寫作之後,文學博客慢慢形成氣候。

那麼博客與網絡文學之間存在一種怎樣的關係呢?我們在博客的定義中發現:比較網絡文學,博客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博客當中雖然不乏一些文學愛好者,他們在博客日誌上張貼日記、散文、小說等等,但根據麻省理工的一份關於美國博客應用的研究表明,博客日誌的內容在美國傾向於一種個人的無目的的網絡漫步,至於創造性的寫作隻占了很小一部分的比例。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最大的兩個博客網站的情況:CNBlog目錄集中3022個登記的日誌中總共隻有117個文學日誌,還有一些與文學相關的日記,情感、個人生活類的網絡日誌占了很大的比例。(時間截止到2004年5月8日)在博客中國的最熱門的100篇文章中我們發現竟然沒有一篇原創作品,與文藝相關的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文藝評論不到10篇。在以門戶網站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網易博客、和訊博客等為龍頭的博客群中,文學博客所占的比重並不大。當然也有一些以文學為主體的博客網站和博客圈,比如中國博客網、中國文學博客網、文學博客網、中國成人文學網、校園文學博客網等。形象一點說,網絡文學就像是一個碩大的集體農莊,而博客寫作更像是在自留地裏的精耕細種。

自網絡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以來,通過BBS、ICQ、E-mail等形式在網絡社區建設方麵發展得很快,但是在個體的建設上卻不是那麼順利,個人主頁的技術門檻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博客實現了人們築造網上個人空間的夢想。我們看到博客網站是以個人為單位的,網友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天地,可以發表文學作品、思想見解等,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充分地表達自己。在發表作品方麵,博客跟BBS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博客是以“個人專欄”的形式對文章按照發布的日期進行排列,而BBS是以帖子的形式,是以單篇文章為單位的。以往的網絡文學都是以單篇作品為流傳單位,以致於很多BBS原創文章竟然不知道作者是誰。而在博客世界裏,作品隻是個人的一種表現形式。博客賦予個人以能量,博客世界是個人在網絡裏全麵最大化的世界,文學隻是它的一部分。博客裏的文學是一種“個人化”寫作,它以展示、釋放、推介自己為目的,文學本身反而成了配角。

文學愛好者一向是比較活躍,善於表達自己的人群,因此文學博客的活躍程度絕不亞於其他博客群體。文學愛好者是文學博客的主力軍,人數較多,其中一部分是占據文學領軍地位的傳統文人,稱他們的文字為文學應該沒什麼爭議。盡管這些名作家也會在博客上寫些隨感,但更多是已經或準備在傳統媒體上發表的文字。比如餘華,在他的博客上連載了新作《兄弟》,但我們不能因此稱《兄弟》為博客文學,餘華在小說出版的同時把作品貼在自己的博客上,也許隻是一種宣傳、一種促銷手段。另一部分則是文學愛好者,他們的文學博客是一種潛在的傳播力量,使這一形式更加自主、開放。他們中的一些人,寫到後來也出了書,成為被文學界認可的文學作品。但他們在寫作之初,並沒有這樣的想法,隻是在博客中把自己的經曆,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有意義的故事寫下來,滿足自己表達的需要。可以說博客既成就了社會精英,也成就了無數草根。

二、博客寫作的基本特征

博客寫作最顯著的特征是公開麵向大眾,是能夠及時得到閱讀者反饋的寫作。這個特征使博客成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在這個意義上,博客寫作已經不是傳統寫作那樣的個人創作行為,而是由一定圈子的一群人共同完成的大眾開放式寫作。博客是以公開性、交互性和可追溯性為其最基本特征。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博客寫作對傳統傳媒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它的出現使受到時空、傳播速度、傳播範圍、言論實際權益等方麵限製的傳媒向大眾敞開大門。是民眾共享信息資源的有效形式。

除上述基本特征之外,博客寫作還具備其他一些特性。

開放性和民主性。在網絡時代,對於文學或藝術,應該有一種全新的態度,應該明白任何文本都處在變動不居的過程中,那是讀者對待文本的一種新的態度和方式。目前博客中有關文學的論爭,實質是一種新興文學力量的挑戰。2006年出現的“白韓之爭”和“惡搞詩歌”,以及關於文學的“存亡之爭”等,都充分顯示出博客開放性和民主性的特征。

簡潔化和係列化。博客又叫“網絡日誌”,盡管它麵對大眾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日記,但由於它的記事方式具有日記的某些特點,比如依時間順序寫作和發表,記錄事情具有延續性;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時候就是廖廖數語等。因此博客寫作與傳統寫作還是存在一些差別,它往往以簡潔的手法記錄事件和表達思想,並且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連貫性,形成係列化的文章鏈。

時效性和真實性。由於博客是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在中國,最早跟進博客的,以媒體相關人士居多,博客服務也就成了媒體特別看好的一個模式。博客寫作普及之後,廣大博客作者充分利用了這一特性,將自己掌握的最新信息及時發表出來,形成了對傳統新聞媒體的有效補充。

遊戲性和文學性。作為一種純粹個人化的表達,博客的內容可以說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如果以傳統的尺度衡量,博客中的絕大多數文字可能都稱不上文學,但即使以傳統的眼光看,也很容易發現博客文字的靈性,那裏的確存在著大量純樸的文學因子。在遊戲中快樂的寫作,本來就是博客寫作的一大亮色,當然遵守一定的書寫規則,才能確保它能被更多的讀者所接受。

情感化和個人化。據《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調查報告》分析顯示,博客的內容總體上是多元的,以寫情感生活為主的占81.3%,其次是娛樂休閑和教育學習、電腦技術等等。報告稱表達情感是文學博客寫作的最主要動機,人們的感性生活是文學博客的主要內容。而博客的環境設置和文章風格由於不受他人(比如傳統媒體的編輯等)製約,則呈現出獨特的個人化色彩,充分體現出作者的興趣愛好和審美個性。

跨文體性和立體化。通常而言,一個內容比較豐富的博客實際上就是一個網頁,它不僅由許多經常更新張貼的文章構成,還包含有其他網頁或者其他博客的鏈接和文章評論。這是其一。其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鏈接技術使文體的呈現方式突破時、空間的限製,簡言之就是可以在聲音、視頻、圖片等網絡介質的添加上增強文章的立體感和感染力,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如臨其境、如曆其事的真實感受。

局限性和粗鄙性。博客寫作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著作者版權得不到有力保障,更容易遭遇抄襲侵權;博客沒有限製的自由性,也使得文章或觀點的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博客寫作還時常出現人身攻擊現象,卻得不到法律製約,隨意發表對他人的意見,甚至出口不遜,正是博客寫作粗鄙性的體現,使得很多名人視博客為“是非之地”。

在我國互聯網幾乎是年輕人的天下,因此,博客寫作者一般局限於20-50歲之間。但在海外最近卻出現了新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歐洲中老年人開始轉向博客寫作。據新華網報道,2006年歲末,一位79歲的英國老人(網名“老人1927”)投身到最新潮的視頻博客的行列,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作為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裏年齡最大的博客之一,他對著攝像鏡頭講述他祖父母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生活經曆,並將其上傳到YouTube網站。

在法國,布列塔尼一家養老院的老人聯手創建了“自由衝浪者”博客網站,“講故事的老奶奶”洛朗斯·拉米亞布勒的個人博客也獲得了成功。

許多年輕人的博客有股自負輕狂的勁頭,而中老年人的博客則超脫於此。“老人行星”網站的創建者伊莎貝爾·弗蘭蓋說:“對年輕人而言,博客是展示自我個性的地方,他們通篇講的都是‘我、我、我’。50歲以上的博客寫手則更喜歡談論各類活動,更善於講故事,在寫作上花的時間也較多。”

法國谘詢公司益普索集團今年10月就此首次對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2200名網民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設博客,尤其是50歲至70歲的中老年人。此外,45歲至54歲的人當中,有14%的人瀏覽博客;55歲至64歲的人當中,這一比例達到11%。

益普索集團新技術部負責人赫爾茨馬諾茨基說:“我們事先沒有想到老年人中博客閱讀者的比例會這麼高,不過這完全合乎情理。博客需要時間來閱讀,而老人們通常有較多閑暇時間,他們也比較孤獨。”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發展和人口老年化速度的加快,博客寫作的年齡跨度將會愈來愈大。

三、“草根性”與“精英化”之爭

博客的名人效應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有可能討論博客的“草根性”與“精英化”問題。總的來說,博友寫博,不外乎時事評論、文學創作、主題辯論、講述心情。相對應的,也就是發表觀點、創作、娛樂、傳播、日記。也就是說,博客成了草根與名人共同參與的新型傳媒。

騰峰在《2006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中分析認為,正是基於博客具有“人人可以用來傳播自己的觀點與聲音”的屬性,草根性被賦予了博客。然而,新浪名人博客的推出、“老徐博客”的成功,以及後來的《潘石屹的博客》、《勃客鄭淵潔》、《不許聯想》(王小峰的博客)等,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博客的“草根性”與“精英化”之爭。

討論博客究竟是精英化的還是草根性的,應該首先明確分析的視角:究竟是從權力分配的角度的分析,還是從文化分配(或知識分配)的角度的考量。

從權力,特別是傳播權分配的角度而言,傳統的媒體都是為權力精英掌握,傳播的也是權力精英的價值體係,草很階層很難獲得闡述自身觀點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博客的產生,打破了傳統的中心產生內容的格局,使處在權力集團之外的“草根”也能夠獲得表述自己觀點的機會。因而,應該說,博客是“草根性”的。

草根性、去中心化的特征為互聯網絡的治理提出了重大挑戰。

但是,從文化分配的角度而言,隻有掌握了足夠的文化資源(也就是“文化精英”),才能夠有能力經營與維護自己的博客,而文化的草根即使注冊了一個博客空間,恐怕也隻能“家徒四壁”,望“博”興歎。因而,從文化分配的角度而言,博客依然是“精英化”的。

由此可見,博客的“草根性”與“精英化”隻是個相對的問題。在什麼角度就會得出什麼結論了。博客精英並一定就是名人,或許隻是草根,也有的名人博客卻很一般。這其中並沒有規律可言。有博客精英認為,博客是“盛開在傳媒汙泥上的一朵蓮花”,因為它沒有像傳統媒體那樣受到資本的深深汙染,博客“第一次使思想的無限製傳播成為了可能”,這個說法道出博客寫作的真正麵目。

當然,名人號召力不能忽視,名人博客也總是備受關注。比如餘華貼在博客上的《一個作家的力量》,經讀書頻道首頁推薦一周左右,點擊率超過一萬,讀者評論超過八十多篇。而名人一些日常的網絡日誌,也常有幾十個跟貼,這是普通人的博客難以企及的。同時,博客也為那些渴望一夜成名的草根們提供了機會。因此,一些所謂“離經叛道”的草根女性便利用其另類的炒作手段,得以在一夜之間完成了從“麻雀”到“鳳凰”質的飛躍。但博客寫作畢竟不是一錘子買賣,接下來還是得靠真本事,過眼雲煙的博客多的是。

博客寫作與名利場關聯不大,也不受金錢與權利的支使。正因為大家毫無顧慮地放開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原生態的生活和思索,才使得博客寫作相對簡單純潔。如果失去了這一特色,博客寫作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草根性”與“精英化”在這一點上也是共通的,有著相同的追求方向。另外,博客貴在勤,貴在速,貴在記錄自己某個時點瞬間的真實感覺、思路。然而,許多當年的博客精英由每日一博變為每周一博,再由每周一博變為每月一博,最後幹脆置之不管。自留地的荒蕪正好說明了博客寫作的自主性與隨意性。話說回來,不管是“草根”還是“精英”,個人博客與博客群體永遠是一滴水與一條河的關係,遼闊的河流才會生機盎然,有航標的河流才能夠百舸爭流。

文學期刊與網絡文學的發展

對於傳統媒體來說,互聯網的出現是一次傳播方式的革命,我們經常說起文化全球化這個概念,網絡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0世紀末互聯網在中國登陸,似乎偶然卻又是曆史的必然,可以這樣說,處在轉型期和變革期的中國社會,實在是太需要一樣東西來打破原有的生活形態了。生活節奏變化了,消費方式變化了,情感方式也變化了,最關鍵的還是價值觀念的變化。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時,有時候連自己都感到吃驚。但在公眾場合,人們的表達還是受傳統習慣限製的。網絡的介入恰逢其時。它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一個可以和陌生人說話的地方,一個蒙麵交心的場所。因此可以說,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國人空前的精神能量的釋放,是網絡文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近十年來,隨著網絡和出版業的發展、變革,當代文壇經過整合已經形成三足鼎力、多元共生的格局。一是以純文學期刊為核心的傳統文壇,二是以圖書市場為核心的出版文壇,三是以自由寫作為核心的網絡文壇。對白燁先生論述的這一基本形態,我做如此描述:信息時代,網絡印記強大,文學印記弱小;當網絡托起文學,文學將獲新生。網絡好比是一隻無形之手,正在把文學火種更廣泛地播種在當代青年心中。

1997年,還是中國大陸文學期刊接入國際互聯網絡的開端,江蘇的《雨花》雜誌是第一家上網的文學期刊,《文藝報》、《文學報》、《中國郵電報》等媒體,同時刊發了“國內首家文學期刊進入互聯網”的新聞消息。網絡上終於有了純文學的身影。

《天涯》雜誌的網絡論壇“天涯縱橫”自2000年下半年先後請來李陀、吳洪森擔任版主,並依托期刊,迅速吸引來大量以往不上網的新老作者。由於“天涯縱橫”在技術維護上依托海南在線公司的“天涯虛擬社區”,2000年年底,大量《天涯》雜誌的讀者和作者群開始在“天涯虛擬社區”注冊登陸,其中包括前《花城》美術編輯,後旅居美國的楊小彥、80年代初傷痕文學及尋根文學代表作家之一易大旗(網名)、廣東作家鍾健夫、江蘇法學家劉大生、青年學者摩羅以及新人王怡、雷立剛、謝宗玉等。2001年年初,“天涯縱橫”達到其最高潮,被公認為思想論壇之首,並有大量優秀小說、詩歌作者出沒。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2001年4月,“天涯縱橫”被封,其熟客分化。一部分喜評時政的人聚集到“天涯虛擬社區”的“關天茶社”論壇,主要有王怡、易大旗等人。他們的到來使一度蕭條的“關天茶社”恢複人氣並最終超出了北大青年教師老冷創辦“關天茶社”時的興旺程度,其中王怡擔任“關天茶社”版主期間貢獻甚大。另一部分則分流到“天涯虛擬社區”的“舞文弄墨”論壇。

80年代非非詩人群創立的“橡皮”網絡論壇和“下半身”詩歌團體創立的“詩江湖”網絡論壇也在這一年達到其興盛期,他們與1999年改版後蕭元主編的《芙蓉》雜誌聲氣相通,許多作者通過在“橡皮”、“詩江湖”的發帖和回帖展露了才華並發展了人際關係,網絡在此時第一次顯示了社會交際和作家圈聚散的功能。當時韓東負責《芙蓉》雜誌的小說編發,“橡皮”、“詩江湖”連接了寫手們與韓東的距離,給他們提供了與韓東在網絡上認識交流,以期發表作品的機會。一些確有才氣的年輕人在這裏得到了關注,比如“橡皮”裏的豎與烏青,“詩江湖”裏的李紅旗、尹麗川、李師江、巫昂、沈浩波、子彈、南人等。

2000年9月,在貴陽舉行的“聯網四重奏”第六屆年會決定:在2001年挑選六位有潛力、有影響的網絡作家,由他們為四家刊物離線寫作一萬字左右的短篇小說,並請作家、評論家對其作品作精彩點評,分別在四家刊物同期推出;與一家網站達成協議,將四家刊物推出的作品再返送網上發表;年終舉辦一次評獎活動,分設專家獎和網絡獎。專家獎由四家刊物共同頒發,網絡獎由相關網站籌資頒發;該年度“聯網四重奏”所發作品及相關點評,結集後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作家》、《大家》、《鍾山》、《山花》四家著名文學期刊聯手舉辦的“聯網四重奏”,原本是為打造新銳作家搭建的平台,其效果是顯著的。1997年的“聯網四重奏”文學獎使晚生代小說家李馮在文壇初步確立了地位,就是最好的範例。可惜“紙媒與網絡聯網”這個頗具創意的互動隻堅持了兩年,但不管怎麼說,作為傳統文學期刊對網絡文學的嚐試性的整體介入,仍然很有積極意義。

自1997年開始,武漢文聯主辦的《芳草》雜誌開始關注網絡文學,該刊在當時開設了“網上文學”專欄,每期發一篇網文。2005年,以網絡文學為主體的網絡版《芳草》小說月刊誕生,每期發表12萬字網絡小說。圍繞網絡文學的發展狀況,2006年以來,每年還定期舉辦一次“網絡文學論壇”主題活動。

《中國校園文學》雜誌是家非常關心網絡文學發展的青少年文學期刊,他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行更方便的網上訂閱、網上評刊。把刊物的網站建成一個開放的平台、互動的平台,開拓有足夠人氣的欄目,將沒能在雜誌上發表的優秀來稿在網上強勢推出。他們在2007初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網絡文學節,同時將聯合有關部門共同舉辦“中國校園文學網絡讀書月”、“網絡讀書有獎征文”等相關活動。

在2005、2006、2007年成功編輯出版“網絡詩歌精品”之後,《綠風》詩刊將於2008年第4期再次推出“網絡詩歌精品專號”,集中編輯力量精心打造、傾情奉獻、全方位、大容量展示各路詩家最新的優秀作品。尤其注重詩歌的原創性、新銳性,力求兼收並蓄,推出各種風格的精美之作。

2008年10月28日,在中國作協指導下,《長篇小說選刊》與中文在線旗下的17K文學網聯手舉辦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活動”拉開文學期刊與網絡文學最大規模的親密接觸。包括《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收獲》、《當代》、《十月》在內的20餘家傳統文學期刊雜誌,共同選派業務骨幹參加本次網絡文學的審讀活動。活動以網絡為平台,通過網民海選投票的方式,對十年來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廣泛提名,遴選出100部佳作,交由審讀組進行審讀、點評。與此同時還開展了寫作心得交流、曆史回顧、專家學者訪問、網絡作家訪問、投票選舉最具人氣作品等一係列活動,由此引發的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全麵對話與交流,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最有意思的是,被稱為網絡文學鼻祖的痞子蔡以《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主動報名參加評選活動,但海選卻未能晉級,最後由評委提名進入複賽。調查這一現象時發現,很多年輕的網友已經將類似《第一次》這樣的早期網絡文學作品劃入了傳統文學領域,他們心目中的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次活動不僅推動了網絡文學創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文學期刊編輯對網絡文學的看法。

目前大部分有影響的文學期刊都有自己的“網絡版”,所謂網絡版就是將紙質雜誌中的作品複製到網絡上,也有很多文學期刊嚐試推出網絡版,就是有別於紙質雜誌的另一個版本,但這個嚐試並未取得太大的進展。一方麵是由於人力物力的客觀原因,最主要的還是主觀上對“網絡版”的辦刊思路不明確,如果“網絡版”僅僅是紙質雜誌的陪襯,沒有創新意識,是不可能辦好的。目前,《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小說選刊》《鍾山》、《作家》等文學期刊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絡版”。

網絡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網絡文學”的結構,多元化的網絡閱讀,給讀者提供了選擇的便利,也讓文學進一步走進了廣大讀者的視野。新浪讀書頻道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紅袖添香:文學網站告別網絡文學》,大意是說,文學網站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作家攜作品加入,在紅袖添香開辦的長篇欄目裏,已有多位傳統文學作家、作協會員慕名而來,發表自己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已經在傳統媒體出版或發表過。同時還出現這個現象,紅袖添香的部分優秀作者既是網絡這一載體上的中堅力量,又被傳統媒體得到認可,在期刊、雜誌發表作品,甚至結集出版。此外,有百餘家期刊雜誌編輯長期駐站選發稿件,其中包括純文學期刊。由此可見,所謂“網絡文學”同傳統文學的界限正在模糊並逐漸消彌,事實上,傳統文學作家和文學創作群體希望通過網絡這一載體擴大自己作品的受眾和閱讀層麵,而為數眾多的文學愛好者也渴望通過網絡接觸到當代文學風格各異的作品。文學網站的存在,無疑為雙方願望的達成搭建了一個寬廣的平台,同時也為文學出版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

在談到傳統作家與網絡的關係時,始終關注網絡文學的作家陳村認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前景很樂觀,以後幾乎所有的文學都會是網絡文學,因為在網上發表。現在不是已經有很多作家在博客上貼自己的文章嗎?這隻是一步之遙,如果網站和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得以合理解決,那作家大可以在網上首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