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寫作的利弊與前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文化寫作成為世界文學的主流方向。大江健三郎、庫切、帕慕克、赫塔·穆勒、卡勒德·胡賽尼等等,都是這方麵的佼佼者。80年代中國先鋒小說直接借鑒西方,實現了文本形式和敘事方式上的跨文化寫作。事實證明,中國作家的封閉思維一旦被打開,發出的能量是驚人的,但由於缺乏本土文化的支撐,那樣的寫作難以為繼。也就是說,一個兼容中國文化、展現大時代特征的跨文化寫作方式,才是當代中國文學的出路。新世紀以來,我們欣喜的看到,有一部分網絡寫作正在做這樣的嚐試和實踐。說到具體的,網絡寫作的意識形態寬泛化是一個重要特征,它並非網絡作者故意為之,而是中國社會生活的客觀反映。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確到了精神換代的時候,所謂“斷裂”不再是一種理論,已經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不可逆轉的社會現實。其實,網絡文學自發展之初就實現了跨國界傳播。1995年北美留學生創辦電子刊物,運用網絡發表文學作品,產生了最初的華語網絡文學,這股浪潮最先波及我國台灣,之後在中國大陸得到強勢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降,國際文化舞台悄然發生了變化,東亞三國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日本以動漫先聲奪人,韓國則以電腦遊戲領先,而中國的網絡文學舉世無雙。這個信號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因為從根本上說,跨文化形態是網絡寫作最重要的特征,網絡文學的崛起是中國社會整體向前發展的必然產物。如果說當代中國文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實現了第一次起航,那麼,20世紀90年代末則實現了第二次起航,毫無疑問,這次起航將是一次“國際航行”,會走得更遠。
目前的網絡寫作文體應有盡有,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和跨文體寫作,較有影響的文學網站、論壇和讀書頻道大約有百餘家,各種文體的網絡業餘作者總數已逾百萬人,文學網站日瀏覽量高達4—8億人次,日更新1—2億字節。這說明網絡寫作的大眾性前所未有,讀者關注程度曆史空前。如果再不對這一文學現象加以分析、研究,我們的文學理論、批評就會喪失它的民眾基礎,錯失引領和推動文學良性發展的大好時機。
根據目前情況,我們可以對網絡文學做出如下定位:1、網絡文學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也是信息時代多元文化的具體表現。2、網絡文學12年曆程,經曆了由“簡單的個人化表達”到“具有獨特思考的文學書寫”,再到“從形式到內容多樣化”三個階段。3、網絡寫作者的身份千差萬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寫作生態。4、網絡文學已成為新興文化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它的蓬勃發展為文化產業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5、網絡文學良莠不齊,水準高低不一,不宜采用簡單劃一的方法進行歸納,需要仔細研究,認真分析,準確定位。6、網絡文學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如抄襲現象嚴重,商業炒作過度,行業不良競爭等。
有人對網絡寫作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商業化的網絡文學怎麼可能產生精品?這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我看來,商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網絡文學由弱到強的催化劑,也是網絡文學裹足不前的絆腳石。在魯迅文學院舉辦的兩期網絡作家培訓辦裏,我有幸接觸到一批走在前沿的網絡作家,對於這個問題他們有自己的認識,從兩個方麵進行了解釋,其一,多數網絡作家並不甘心長期被商業化操縱,成為寫作機器,但為了生存下去,必須暫時接受這個現實,以待自身強大後再做調整。其二,主流文學界對他們的創作還不夠了解,一部分人甚至還存在誤解,對於網絡寫作商業化並非一無是處。
2003年,起點中文網首推網絡閱讀VIP收費模式,盛大文學收購起點中文網後幾經變革,幾乎改變了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這是不爭的事實。對於網絡文學的商業化始終爭議不斷,從不同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相距很遠。對於文學是否能夠產業化的問題,意見分歧就更是水火不容。在我看來,這是兩個既相互交叉又各自獨立的問題,在網絡文學現場,一部分人從事商業活動,一部分人從事創作活動,隻要兩者相對獨立、相互尊重,各取所需,就是健康的。尋求文學現場的絕對“純粹”,反而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當然,我們應該有鮮明的態度,那就是推介優秀網絡作品,扶持優秀網絡作家,給網絡創作提供良好的環境,給網絡作家創造自我提升的空間。這一定是在理解和尊重網絡創作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的工作,我所接觸的網絡作家普遍需要的是“平等”和“信任”,而不是“俯視”和“招安”。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文學網站也在積極努力,削減商業化給網絡寫作帶來的不利因素。10月22日,起點中文網簽約第7屆茅盾文學獎21部入圍作品的網絡傳播授權,同時與海岩、都梁、周梅森、蘭曉龍、郭敬明、天下霸唱、寧財神、饒雪漫、慕容雪村、當年明月、滄月、陳彤、趙玫、艾米、虹影、春樹、陳凱歌等17位作家簽訂網絡版權,實現網絡文學傳播的越界融合。中文在線17K文學網將在新年推出新型作者福利計劃,囊括整個原創網文界最齊全的17項獎勵措施,最大程度保障簽約作者的各項權益。2010年開始,紅袖添香網站打破慣例,率先實行“按質定價體係”,即不同級別的作者、不同品質的作品按照市場化接受程度確定銷售價格,首批推出的5位當紅作者的5部“按質定價”作品,平均每千字提價1分錢。
值得注意的是,盜版網站侵害網絡作家權益的事情司空見慣。網絡盜版幾乎不需要成本支出,盜版手段也是花樣百出,維權成本卻比較高昂,因此造成了盜版成災的現象。相對於傳統文學,網絡文學查找盜版源頭是個難題,目前大型盜版網站約有10萬多家,中小型盜版網站有數百萬家。絕大多數網站通過盜鏈實現商業目的——或收取VIP客戶費用,或在網站上做廣告。由於盜版網站數量龐大,文學網站無法追究大批盜版網站,隻能將矛頭轉向提供盜版嫌疑鏈接的搜索引擎。對於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學產業而言,盜版的最大危害在於有摧毀整個產業創造力的風險。對於這個嚴峻的現實,我們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熟視無睹。
綜觀網絡文學存在的問題,有些是階段性的,會隨著時間而自我調整和修複,畢竟網絡文學才經曆了短短的12年時間,以後的路還很漫長;也有些問題是根本性的,這就需要引起管理部門和學界的重視。隨著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不斷融合,兩者之間的界限在逐漸模糊,主流文學評論家對網絡文學不應持失語狀態,應當為網絡文學輸入來自傳統寫作和評價體係積累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要素,使網絡文學得以健康發展。未來10年時間,網絡文學仍將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其前景包含多種可能,如何製定相應的對策,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可以說是時代交給文學工作者的嚴峻任務。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網絡文學的現狀,把握它的發展規律,才能有效促進這一全新的文學現象,沿著有序的方向發展。
十年樹木叢中伴蕪雜
2008年,網絡文學跨過十年,其發展、變化受到來自媒體、政府、科研機構的爭相關注。如今,談及新世紀中國文學現狀,已經無法回避網絡文學,因此有必要對它的特征、發展趨勢、存在問題等進行一次全麵梳理,以期觀察、分析、研究網絡文學的文學價值與社會意義。
三種迅猛勢頭
網絡文學十周年之際,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聯合多家文學網站、刊物舉辦了“網絡文學十年盤點”活動,旨在增強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互動,為當代中國文學刷新起點、建立支點。活動時間長達半年,期間各家期刊的文學編輯以傳統文學的審美標準,對網民經海選推薦上來的100部長篇小說進行認真審閱,並撰寫了110篇評論文章。可以說,這次盤點是對網絡文學十年發展的一次整體性檢閱。
盤點活動對網絡作品的評點主要包含三個方麵:作品的文學性、與傳統文學作品的差異性及其自身特點,以及作品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活動過程中,得出如下認識。
一、網絡文學從作家群體到寫作方式的更替非常迅猛,痞子蔡等數位網絡文學早期代表人物遭到冷遇。其速度差不多3年一個小周期,5年一個大周期,能在網絡流行5年的作家和作品,即被冠以“大神”或“神作”稱謂。活動過程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莫過於痞子蔡等數位網絡文學早期代表人物遭到冷遇,網友們甚至否認他們網絡作家的身份,認為他們的寫作已經“脫離”網絡。網絡文學更替如此之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代際縮短引發的寫作方式的變化,雖然早期網絡寫作與傳統寫作存在觀念差異,但思維方式與審美習慣仍然趨同,隨著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新一代網絡寫手基本脫離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寫作方式也相應產生較大變化。
二、網絡文學的集體力量發展迅猛,在發展中逐漸形成“集體寫作”的話語特征。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思想變革大潮下湧動的社會生活信息流瞬息萬變,使傳統文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表達困境,個人經驗性書寫麵臨尷尬,網絡寫作改變了以往“你寫我讀”的精英化書寫方式,形成了讀寫之間認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話語方式以及人生經驗交流的平民化書寫方式。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的平民化互動模式產生了巨大能量,所表現出的集體力量遠遠超出了個體力量。
三、網絡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流變異常迅猛。由於網絡具有底門檻、包容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加之讀寫關係的交互作用,網絡平台因此成為新的文學樣式發生、發展的策源地。我們可以看到,網絡寫作通過不斷嚐試、讀寫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產生了一些有別於傳統文學的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段。目前,以類型小說為主幹的網絡作品大致可分為:玄幻奇幻類、架空曆史類、穿越類、武俠仙俠類、都市言情類、靈異驚悚類、軍事類、遊戲類、競技類和科幻類。它們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僅玄幻奇幻類一項就可分為東方玄幻、轉世重生、魔法校園、王朝爭霸、異術超能、遠古神話、駭客時空、異世大陸、吸血家族等,其內容與形式各具特色。
五大伴生問題
網絡文學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這些問題,學界始終有不同的意見。不過,我們還是要正視網絡文學存在的各種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普遍性,網絡文學發展也會受其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問題之一:要想紅,找網絡。
這是一句網絡間流傳很廣的口頭禪,乍一聽有些道理。這十年來的確從網絡走出了不少紅人。網絡作為一種新傳媒,也的確給了許多人登台表演的機會。但這句話一旦和網絡寫作聯係起來,我們還是要加以分析。如果一位作者不把心事放在怎樣寫好作品上,而隻顧琢磨如何“一鳴驚人”,挖空心思地尋找捷徑,那就會愈走愈偏,甚至走向極端。這幾年網上流傳的“身體寫作”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文學表現身體、表達身體本無可厚非,但隻剩下身體,或是以身體作為粗陋作品的標簽,不能不說是文學的悲哀,也是對身體的玷汙。
問題之二:單純地追求閱讀效果,導致血腥、恐怖作品流行。
網絡寫作者在寫作中大都存在片麵追求感官刺激的現象,以為誰能抓住這一點,誰就能在讀者那裏得到響應。這幾乎是互聯網“平民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對於這種現象,《鬼吹燈》作者天下霸唱認為:“原因很簡單,一是新奇,讀者沒有接觸過;二是懸念,讀者猜不到情節。如果小說都像國產電視劇一樣就很沒意思了,大家一看開頭就能猜到結局,無法提起讀者的興趣。如果作品缺少了想象力,就難以給讀者帶來閱讀的快感,也就很難說是好作品了。”但問題接著就出現了。有的讀者讀完類似《鬼吹燈》的小說《冤鬼路》之後說,小說中有條櫻花路,於是武漢、南京等地的櫻花路都在讀者的眼裏有了靈異色彩。天涯網友“櫻花戀靈”說:“南京有個中山學院,通往中山學院有條路也叫櫻花路,還有個櫻花小區。有天半夜,路過那條路看到‘櫻花’兩個字嚇得我沒敢往前走,調頭就往家跑。”這還算好的,有些小說充斥著血腥,看了讓人毛骨悚然。一味單純追求閱讀效果,想方設法地奪人眼球,這種做法對提升作品的價值有害無利。
問題之三:獵奇傾向嚴重,對青年讀者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暗示。
網絡寫作者在寫作中普遍存在獵奇心理,我們不妨看看一位年輕網友發表在博客上的閱讀心得:今天看了《貓靈》,很感動,覺得這個女的很奇妙,的確,在某些地方真的和我很相似,有著對靈異事件的興趣與某些神奇的力量,雖然並不像文中的女的一樣,但是,有過類似的(經曆)。如果是從前的我,大概對這類文章笑一笑而已,但是,我卻愛上這個故事,愛上這個故事充滿神秘、妖媚、死亡的氣氛,充滿神秘的罌粟花,會流血的雕花鏡子,半夜會自動發出聲響的洗衣機,那紅紅的血水滾動著……母親的自殺、好友的夢遊……很精彩的故事,不過,似乎有一點還是挺新鮮的,有戀父情結的女生都是感情豐富的女生?大概吧,沒接觸過……可是,看到最後,自己也想有種衝動,真的不知道,那冰涼的刀片觸碰到靜脈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貓靈和主人的性生活隻是因為恨嗎?
以上這段文字應該說很具有代表性,它說明,閱讀在某些時候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對年輕讀者。這種現象值得研究。因為網絡恐怖靈異小說的核心是恐怖,其故事往往追求離奇和晦澀,人物行為怪異,完全不適合成長期中的青少年閱讀。但是可悲的是,這些小說的作者本身就是低齡、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小說的讀者絕大多數是20多歲的年輕人,甚至是更加年輕的在校學生,其中女讀者比例遠大於男讀者。他們究竟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成長環境中感受這些另類的恐怖文化,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深思……
問題之四:存在無深度、平麵化的審美缺陷。
網絡文學審美的娛樂性一直是學界比較關注的問題。無深度、平麵化,追求閱讀快感和閱讀刺激是網絡文學最主要的審美缺陷。網絡寫作的多種風格和多元結構,以及追求個人價值感的認同,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創建個體精神的同時,容易忽略對受眾的心理關懷。因此,一旦失去邊界,就會因為追求娛樂性而導致創作責任的缺失,構成對網絡文學發展的製約。總體上看,網絡寫作者主要由都市青年組成,與傳統作家相比,他們的作品時尚淺顯,流於形式,缺乏關注人類命運的意識,在藝術上和思想深度上還遠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會意義、人生感悟和深層的文化積澱,缺少責任感與理性思考。因此,網絡文學目前還難以滿足更多讀者深層次的審美需求。這當然和網絡文學追求情緒化、隨意化、即興化的創作方式有關。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表達自由,這為文學回到天真、本色和誠實創造了條件,但同時也為濫用自由、膨脹個性、創作失範大開了方便之門。這個問題還需要網絡文學研究者們給予更多的關注。
問題之五:網絡寫作者缺乏被認同感,感覺遭到主流排斥。
網絡寫作對於那些已經在傳統媒體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作者,或許並不十分重要,而對於剛剛踏上寫作之路的文學愛好者和業餘作者來說,卻是一片神聖的領域,他們在這裏耕耘、播種,當然希望獲得相應的收獲。在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寫作給相當一批人帶來了生活的樂趣和追求的方向,但寫作畢竟需要耗費精力,網絡寫作者希望獲得認同的心理也是正常的。從純文學的意義上看,網絡文學所麵臨的最大的困境就是落地傳播渠道方麵的嚴重缺失。這就引發了兩大問題:一是網絡文學是不是必須要借助傳統的出版發行才能給自己正名;二是網絡文學能否借助網絡商務本身的特質獲得生存的空間。就目前的情況看,傳統的出版發行更能滿足網絡寫作者的心理需求。但海量的網絡作品能成書的畢竟隻是少數。這樣一來,網絡寫作者就必然要自我消化認同感的問題。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有價值?有多大價值?就有了疑問。也有過度自信的作者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出於“你不認我,我也不認你”的心理,幹脆與傳統文學唱起對台戲,甚至在網上故意挑起事端,在不知不覺中汙染了網絡環境。
其實問題並不可怕,不要說網絡文學,就是傳統文學也同樣存在諸多的問題。在調查和考察中我發現,有些問題是階段性的,會隨著時間而自我調整和修複,畢竟網絡文學才經曆了短短的十年時間,以後的路還很漫長。
一條文學新路
從本質上講,“網絡文學”仍然是用漢字(其中夾帶的符號都有漢字的對應含義)抒情和敘事,仍然是通過閱讀提供給讀者審美愉悅,這說明它仍然沿襲了“傳統文學”的基本功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在傳播方式與寫作形式上對寫作產生的巨大影響,否則就很難把握它的發展方向,隻能對其做出簡單或粗鄙的解釋。總的來說,網絡文學十年發展猶如一場旋風,凸顯了集體經驗和民間智慧,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撞擊是令人欣喜的,在未來的歲月裏,它將有可能重組中國文學的格局,使中國文學產生新的造血功能,並創造出新的文學空間。有人擔心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性會影響文學的健康發展,而我認為,差異性其實是好事情,如果兩者類似的話,也就失去了交流和互補的意義。當然,就目前情況而言,網絡文學還處在“實驗期”,還遠不夠成熟。但作為傳播方式的革命,網絡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世界的舞台,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文化的變革,都決定了中國麵臨的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隻有在這個大舞台上,才能誕生真正偉大的中國文學。因此,當代中國文學的新路極有可能出現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互補與融合之後。
對於網絡文學的淺層次、低俗化和快餐文化的特性,要客觀看待,多一點寬容。網絡文學本身是一種全民寫作,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不足為怪。娛樂化是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娛樂化與低俗化有著明顯的區分,根據我的考察,大多數讀者還是喜歡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我們應當注意,不可把娛樂化與思想性相對立,過分強調作品的思想性,效果會適得其反。是否具有“寓教於樂”、“樂中得益”的功能,是我們衡量網絡文學作品優劣的重要標誌。
網絡文學是商品經濟時代的產物,歸根到底,產業化是網絡文學得到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網絡作品—電子收費—書籍—電視劇本—漫畫和動畫—網絡遊戲”的產業鏈正在逐步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網絡文學的產生機製,重塑網絡文學“作家—創作—作品—讀者—閱讀”新關係模式,才有可能激發網絡文學作家的創新熱情,使網絡文學創作的自由度、自信度得到提升。一旦網絡文學自身的力量強大起來,就能有效地抵製低劣作品的侵蝕,創造一個綠色的網絡環境。
互聯網平台與網絡寫作
我國上網情況在城鄉、區域分布存在明顯差異:一方麵,城鄉之間網民數量及網民普及率差異巨大。城市網民普及率接近20%;而同期鄉村網民普及率還不到3%。鄉村網民數量隻是城市網民數量的1/6,普及率僅是城市網民普及率的1/7。另一方麵,東中西部發展差異很大,數字鴻溝非常顯著。東部網民數占到了全國網民數的57.8%,超過了中西部網民數總和;東部IP地址數占全國總量的62.4%,超過了中西部總和的1.6倍;東部擁有域名數和網站總數則分別占到了全國總量的78.5%和79.9%,接近中西部總和的4倍。
在中國互聯網進入寬帶時期的同時,3G時代也悄然臨近,手機上網正在成為互聯網接入方式的新潮流。上網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xDSL、Cable Modem、專線等寬帶上網的網民達到10400萬人,占網民總數的75.9%。而新興上網方式——手機上網也初具規模,達到1700萬人,占網民數的12.4%。其中,男性、未婚、18~24歲、職業為企業單位工作人員、居住在城鎮的網民是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主體。對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進行調查發現,有72.2%和30.9%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主要是收發郵件和瀏覽信息,而費用高、網速慢則成為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經常遇到的問題,其比率分別是86.4%和33.4%,除了這兩點之外,不方便、可獲取信息太少等也成為網民不使用手機上網的原因。
在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社會對互聯網地址的需求和應用大幅提升,我國域名總量達到4,109,020個,半年增長116萬,平均每月淨增20萬個。國家域名CN注冊量達到1,803,393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6,469個,增長率達到64.4%,在全球國家頂級域名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在網民的特征結構方麵,學生、專業技術人員仍然是主體,其中學生網民的比例和半年前相比有所上升。年輕、知識層次較高、意識前衛,成為網民的主要特征。從上網途徑來看到,家中成為網民上網的主要地點,比例已達70%。上網更加方便,在網上的時間更加隨意和充足,除瀏覽新聞,檢索資料外,網上休閑活動日益增多,網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才是網絡的主人。而文學網民正是這支浩浩蕩蕩的網民大軍中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新的傳播手段給了他們施展才能的廣闊空間,促成新文學形式的出現,對於這個群體,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概念已經不複存在,它的變化——泛化或稱其為邊緣化已經不可逆轉。網絡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無法確切界定。
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對近年來網絡文學基本形態的描述,大致可以看出它的發展方向和存在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關注網絡文學的根本所在。
網絡文學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網絡文本和網絡寫作特征的分析、研究,並將其與傳統文學相比較,我認為,目前網絡文學大致具備如下特征:
1.網絡文學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如果將其放在“國家的發展”和“一代人的成長”的背景之中去考察,我們就會發現,它的時代意義已經不是傳統文學所能替代的。也就是說,我們對網絡文學的獨立價值應予以尊重。
2.網絡文學導致書寫和閱讀方式產生變革,及其全民參與的形式,對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具有積極意義。
3.網絡文學使作家的產生機製發生了變化。區別於傳統作家的是,網絡作家的知識結構與身份背景千差萬別,他們的創作因此有著別樣的風情與廣闊的視野。對產生新的文學空間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4.網絡文學側重於娛樂性和休閑功能,文學的社會性和意識形態的作用力明顯降低。這一點利弊兼而有之。過度娛樂有可能消解文學的藝術審美功能,而自由精神卻是文學的原始動力。
5.網絡文學展現了“寫作”與“生存”的新型關係。網絡作家的“生存”體驗對於“寫作”呈現了最直接的意義,他們具有“在生存中寫作”的非功利性,而傳統作家則是“在寫作中生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靠寫作吃飯。
6.網絡文學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使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直接與讀者對話,創造了新的讀寫關係模式。
7.新的文學樣式通過網絡寫作的實驗正在成長。比如,在傳統文學領域當中類型小說一直不夠發達,而網絡小說補上了這一塊,使類型小說獲得發展的機會,豐富了當代文學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