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隻要你過得比我好(4)(1 / 3)

具體事可多啦!說一件代表性的。腸胃變化是最明顯的。上麵說過,停用胰島素後我大便幹燥,很是困難。平時困難也還罷了,去北京治病,要趕時間,約好了專家,接送車來了,我卻坐在衛生間裏幹著急,急也無用,隻有耐心完成這功課!複用胰島素後,大便狀況有了改善,不那麼幹了,硬了,通達些了。我有些興奮。哪知,還沒笑出聲來,又出了毛病:肚子痛。痛得人坐臥不寧,揉也不治事,隻好驚動醫生。一次是半夜,敲開了醫生的門。醫生讓服藥,又用開塞露,不多時,拉了,拉通了,鬆豁了,不痛了,回到家裏,但是卻攪擾得四鄰不安。

後一次,比這次嚴重多了。是個白天,趕往醫院,怎麼救治肚子也不開。醫生再看時,說是有了腸影,恐怕是腸梗阻了。時間長了,鬱結不開,會把人憋死,非手術不行。做手術也罷,這腸梗阻不是什麼大手術,快刀斬亂麻,手到病除。醫生說,容易。可是,對於糖尿病人就不容易了,血液不好,傷口凝結和吻合困難。術後可能會有腸粘連一類的毛病出現。等於說是,會把聾子治成啞子。就這也得硬著頭皮上呀,要不就會這麼疼到再也見不到陽光。想著想著,就讓人淚水直落,不好意思在人前落淚,抹一把,卻又出來了。我真苦,命真苦……

一切準備好了,就要進手術室了。我突然覺得腸道有了響動,趕緊落座,如石破天驚一樣,居然大便了,真是喜從天降。大便了,腸道通了,再看時,腸影消失了,腸梗阻消失了,謝天謝地,躲過了一難。時過境遷,回頭反省,那日要真上了手術台,我真懷疑瘦弱的肢體能否挺住?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那也不會有今日這些家長裏短,經驗感慨了。

這之後,再沒有大便梗塞,一直很通暢。通暢著,通暢著,又通暢得太通暢了,大便過稀,不成形,而且,一日多趟,一會兒多趟,發展成跑茅房了。剛從衛生間回屋,還沒坐穩,又想去,去了,拉不多,枯坐一時,收場。收場回屋,卷土重來,擾得人坐臥不安。去醫院診斷,服了抗菌優之類的藥也不頂事。醫生說,是內分泌係統正在接受胰島素,進行新的調整。這要有個適應的過程。隻好耐心適應。前麵大便梗阻是適應,現在稀不成形還是適應。適應,適應,適應成了痛苦的化身。我卻和這化身朝夕相伴,形影不離。

這還隻是身體的痛苦。何況還有思想上的痛苦,那就更多了,多得無法訴說。說什麼呢?說自己為何命苦?為何難多?為何要受這百般折磨?難怪那日進手術室前淚水不斷,那正是無法倒出來的一肚子苦水!

現在想來,這一切痛苦都是可以化解的,可以省略的。如果一開始吃透病情,連續使用胰島素,自然不會遭這些磨難。何必要用百倍的毅力去適應呢?惟願你不要適應,不要走到適應的地步。然而,一旦如此,可千萬挺住,咬牙挺住,是刀山火海也要闖過去!

闖過去,才會新生。

中言心語:

人都有一定的習慣,習慣決定思維,思維主導行動。行動喜歡按部就班走老路。而要是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思維要變,行動也要變,變的過程難免沒有磨擦。磨擦就是痛苦,精神上的痛苦。

我學會了吃東西

也許聽了這話,你會發問:誰不會吃東西呀?

的確,吃是動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人,一落地就會吃,哇哇的哭聲似乎就是呼喚新鮮的乳汁。從吃奶到吃米麵做成的飯,曆來就是一條生長鏈,自然而然就長成了,還用學?還用花心思學?

是需要學,我這裏說的是糖尿病人。糖尿病人的醫療中,首要的先是飲食療法,也就是飲食控製。這就決定了糖尿病人吃飯和正常人不一樣,要限量。限到什麼程度適宜?這要看每個人的情況。總的要求是,飲食不能過量,過量就會增加胰髒負擔,胰島素不夠用,病情必然會加重;而要達不到一定的數量,體內營養不夠,熱能太少,身體也不能正常工作,也會出毛病。所以,得了糖尿病首要的是學會吃飯。

正常人吃飯無外三個層次:第一是填飽肚子。這是滿足生理基本需求,肚子不飽,幹什麼事兒也無精打采;第二是飯菜要好。生活條件好了,衣食不愁了,追求不一樣了,要求標準高了,吃東西要飯是飯,菜是菜,以菜調劑風味,保證不僅吃飽,還要吃得舒爽。我們常愛說的話是——貼胃;第三個層次不光是吃了,是在能吃飽吃好的基礎上又上一個台階,主要是品味了。常見大大小小的宴席,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盤子,盤子裏的菜肴動了的不多,剩下的不少。這些人不光是吃,而是品味,品嚐各種菜肴的味道。這時吃飯不能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甚而隻嚼不咽,留下滿口餘香。這吃和吃差別大了。這後一種吃,成了一種境界,一種風光,所以,吃文化在咱們國家古來成風,如今更是風光無限。

咱糖尿病人的吃,可不能去追求人家的風光!不是咱低人一等,是身體不允許,沒有和人家相比的本錢。咱要學會的吃是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當然也不要徹底斷了口福。人生一世,低標準說是吃喝穿戴。你看,這吃是擺在首位的,民以食為天嘛!要是吃不飽,吃不好,活得還有啥意思?想想咱們人類的發展,原初的動力也就是吃飽吃好,進而,再飯飽生餘事,才有了歌舞呀,藝術呀!所以,咱要有咱的一套吃喝辦法。我多年悟出來的法子是:以多吃保證少吃,以少吃爭取多吃。